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实践教学
16000600000023

第23章 开展人文教学丰富学生生活(11)

的积累,再反复地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去学习,就必然会有新的体会。并将使自己的观

点、方法逐渐成熟。

(2)要学习物理学史,特别是我国物理学发展史。通过学习,将懂得许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

点就是从物理学的发展中归纳概括出来的,许多物理学发展的事例也不断证明辩证唯物主义

的正确,因而将会更自觉地、更深刻地将物理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能

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对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朽贡献,能更好地了解建国40多年来现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飞速发展,更加自豪和体会出社会主义优越性。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国科技发展曾有过一段停顿落后的时期,在许多方面同世界水平有差距,从中更能激起责任感和紧迫感。

(3)要翻阅报刊、刊物、杂志和传记,从中了解更多的国内外物理学家的生平、成就和轶事

,积累生动的素材。一定要为广泛宣传对我国物理学科和科技工作有过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

的卓越成就。同时,也要适当收集一些民办著名物理学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轶事,特别是教材

中提到名字的物理学家。要突出他们的爱国心,坚韧不拔的精神,绝妙思维的方法等。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BT4〗(四)把握住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原则

〖HT〗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求物理教师有意识地在物理教学中把德育与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1)在教学思想上要贯彻意识性和可行性统一的原则。意识性就是要求物理教师有意识地在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一方面主动地动脑筋、想办法,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收集德育

的广泛素材,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师自己的德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用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去理解教材,进行德育教育。可行性就是要考虑到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能够接受、乐意接受。学生是能接受正面教育的,但也存在着逆反心理,弄不好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

(2)在教学内容上要贯彻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必须通过具体的教

学过程才能体现出来。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是教学的客观规律之一。思想性寓于知识之

中,不能脱离知识单纯地进行思想教育。

(3)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是课堂渗透和课外熏陶相结合。课堂渗透就是要求物理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课堂上不能

采取硬灌的方法,要一点一点地渗透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慢

慢地使其吸收,茁壮成长。渗透就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

除课堂渗透外,物理教师还需用一定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主要靠

熏陶和感染,达到肓人的目的。课外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得活动生动活泼有趣。它

在扩大学生的视野,满足一些认识和心理的特殊需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兴趣等方面

都有着良好的作用。

(4)在教学结果上要实行动机与实效一致的原则。实产就是要求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要有效

果,不要做无用功。有效果要体现在高效率上,这种高效率是德育和智育同时的高效率。因

此,一堂好的德育渗透课,也必然是一堂好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课。

以上几项原则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BT4〗(五)掌握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

〖HT〗〖KG(0.15mm〗(1)制定德育目标。要整体地、系统地制定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计划和每一章、节的要求。这样将以整体的功能,产生更大的效果。鉴于当前已提出了《中学物理德育大纲》,它可以作为制定德育目标的根据,这里就不再赘述。

(2)德育渗透。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做到有机、有序、有度。

有机。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必须是课程内容内在的东西。由于德育包括政治

、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因此,究竟在某节课中应该渗透什么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对于明

显的德育教育内容(即显性的)就明确点出,对于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即隐性的)就不硬性点

出。例如:讲“机械运动”时,就应明确指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讲“

物体平衡”时,只需说明“平衡是有条件的”,却不用提出“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永远

的”等。总之,不能强求一律,生硬联系,把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向歧途。如果要求每节

课都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然是不科学的做法。但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教育

则是应该的。

有序。就是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有规律。一是指教学过程中必须符合认识规律和

教学规律。这些规律的本身就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是指德育渗透要循序渐进。

青年学生的思维正在成长,接受教育是日积月累的,量变引起质变,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

德育教育所要求的观念、思想、方法和品德等。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由浅入深

,由低到高反复进行,持之以恒。比如:天长日久地认真实验和读数,并逐渐提高对实验的

要求,就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度。就是要求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适当的限度,要恰到好处。根据教学目的、教

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渗透什么内容,渗透到什么程度,绝不要占用更多的时间,点到为止

,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

(3)德育熏陶。物理教师在课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熏陶,就是要创造情境和起示

范作用。

创造情境。使学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课堂内教师要创造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和方法的情境。至于爱国主义的素材和物理学家的许多轶事,除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讲解外

,在课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讲,去写,去研究。通过张贴物理墙报、举办物理讲座、

报告会,进行物理智力竞赛、组织物理兴趣晚会、参观访问,开展物理小组活动、制作教具

,编写物理习题、课外读物、绘制物理挂图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以达

到教育目的。

教师的示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无声胜有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表露了教师的思想、观

点、思维方法、志趣、品德和精神面貌。教师的感情、表情、情绪对学生都会有影响和感染

。例如,在讲到祖国成就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在分析问题时,教师应思路清晰、深入浅出

、条理清楚。

(4)德育的效果检验。一堂真正渗透进行德育教育的物理课,必然是学生容易懂、愿意上的

课。因为有机地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及道德品质的教育,必然使学生精神振奋、思想向

上。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讲解物理知识,将会促使学生能以更高的效率掌握物

理知识和研究方法,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不断得到发展。这样的课,教师的自我感觉一定很

好,也一定感到是一堂自我提高的课。因此,师生双方都感到满意和受到教育是德育教育有

实效的体现。〖KG)〗

〖BT2〗〓化学教学中的人格培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几千年来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是提高全民

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当今深化改革开放和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

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化学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具有义不容辞

的责任。

〖BT3〗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化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BT4〗(一)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

〖HT〗我国在化学上曾有过许多发明创造。早在50万年以前,我国人民已知道用火、管火。

公元前8000年左右,发明了粗纹综色陶器。在夏朝,我们的祖先已能铸造铜,酿制米酒。春秋时期已有生铁冶炼、制酱技术、利用皂角洗衣等。在燃料的使用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水法炼铜技术是近代“湿法冶金”的起源。南北朝著名医药家陶弘景用燃烧的颜色来辨别芒硝和硝石的史料是近代焰色反应的起源。公元前7世纪时,炼丹家孙思邈在炼丹中制得单质砷,比西方早600多年,造纸术和火药的发明更是久负盛名。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狐刚子(胡冲子)发明硫酸,比阿拉伯早大约600年,比德国早

1100年。1935年在四川打出深1000米的天然气井,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我国在生铁的冶炼技术、炼钢技术、淬火渗磷、制作陶器等方面也都曾在世界处于领

先地位。

〖BT4〗(二)现代化学科学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