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说课听课
16000700000015

第15章 听课:探解课堂现场的真谛(1)

听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听课虽然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但在以往的活动中,对听课的指导、研究和要求不是十分注重。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大力倡导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通过听课研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实际上会不会听课、能不能听好课、怎样去听课是值得很好研究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听课的质量和能否抓好常规教学,更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持续有效的深人开展。

听课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听课的有关问题。主要讲两点:一、从理论上弄清四个基本问题,二、听课的几种基本类型。

贯通四种方式

一、什么是听课

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听课是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一。听课是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部门检查、指导及各种层面上的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师、教研人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工作职责与任务。

听课也是一种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听懂课、听好课。因为听课者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修养和经验,另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听课技术要领,需要以原有教育思想和类型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和谈多种听课活动协调为保证的立体性综合技能。

听课不是目的,听课是手段,是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二、听课的基本特点

(一)目的性

一般来说,听课总是有一定的目的要求。

为什么要去听课?听什么样的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听课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听课者总是根据听课的目的来选择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并有选择和有侧重地听一部分课或学习哪些内容。如新教师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主要看上课教师是怎样教的,如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是如何运用的、课堂气氛是如何活跃的等,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运用。

(二)主观性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但听课活动中的主观因素很多。一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听什么人的课,基本上是听课者自己确定的。二是听课者和被听课者以及学生都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听课者的参与而发生变化。三是听课者的听课行为受他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对被听者的印象等的制约。

(三)选择性

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课就意味着选择。例如,学校要对年轻教师培养和考核,就会选择听年轻教师的课;要推荐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就会听部分优秀教师的课;要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就会不打招呼地随机听课。

(四)指导性

绝大多数听课活动在听课后要形成个人或集体的认识和意见,而且在全部听课活动中,上级对下级、领导对教师、专家对教师及学校内部的公开课、研讨课等的听课占大多数,形成的评价要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教师,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及改进措施等。

(五)理论性

听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听课者即使听本专业以外的课,也要能听出一些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这本身就需要听课者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掌握一定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听课的过程中及听课后,听课者要进行一些思考分析,要对被听课者做一些定量或定性的评价,这也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

(六)情境性

课堂教学几乎是每天都在进行的活动,课堂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情境,而听课又是在现场进行的一种活动。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中,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就可能有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上同一节课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我们获得的听课资料及有关的感觉和理解是离不开一定情境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稳定性和偶然性。

三、听课的目的和作用

为什么要听课?听课者盲目地去听课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听课,其作用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一)有利于掌握和了解教师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法规、政策和要求等

现状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新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为了确保课程改革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就必须了解教师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以及教师是否习惯和喜欢这种新方案。由于课堂是教育政策、教学要求等最终落实的地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各方面要求的最终、最直接的体现,通过听课就可以了解到一些实际问题,并供教育决策部门和教学指导部门参考。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执行得如何?教育教学管理是否到位?课程标准、课时计划执行得如何?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等是否贯彻落实?通过听课,有关部门都可以得到基本的了解,从而把握指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二)有利于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水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最基本的体现形式。反映教学质量和水平高低的方式很多,但课堂教学是基础和前提,重视课堂教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如何?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教学中有什么经验和不足?通过听课可以得到基本的评价。

(三)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深人有效地进行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发展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被认为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的根本因素。不同的学校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即使在同一学校,教师的能力、风格、专长、实践经验等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管理及研究人员与学校及教师之间、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通过听课,不仅可以了解自己或其他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可以融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信任,有助于集体合作、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学改革的深人和质量的提高。

(四)有利于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习提高和成长

当今的社会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国家、社会、家庭、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上面临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就需要培训和学习,而最有效、最直接、最经济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课。

应该说听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听课不仅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用别人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更主要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将一些听课得到的感性认识归纳为理性的认识,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改进自己的教学,就可以共同提高。

通过听课可以发现一部分教师优秀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经过思考分析及论证总结,就可以组织观摩课等听课学习活动,推广其方法和经验等;其他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活动学习到那些优秀和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和吸收,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

【案例】视角,因听课者不同而不同

听课者身份不同,听课的目的、任务、方法方式也不同。角色不同,听课的视角也不同。检查型听课是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监督、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最普遍的一种听课形式;评比型听课要求对一部分教师进行筛选,通过听课保留一部分教师的淘汰一部分教师,或推荐到上一层次去继续评比,或直接评出等级,或做出定性的评价;

观摩型听课是为了总结、推广、交流及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等而进行的听课活动,由特级教师、名教师、优秀教师或某一方面有特色、有创新、有经验的教师上的课;调研型听课是为了研究、探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或了解教学改革实验进展情况而进行的听课活动,研讨课、实验课、调研工作中的听课等就属于这个范畴。

也许,老师们会说,“检查”粘不上边,“评委”当不成,“观摩”没机会,“调研”还不够格,我是一般的普通的教师,我该用什么样视角去听课呢?那我们就站在下列几种角度去体验:

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听课,既引领了他人也成长了自己;

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听课,既鼓舞了伙伴也累积了课象;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听课,既增长了见识也畅发了智慧;

站在评析者的角度去听课,既撞击了心智也融入了思想;

站在思考者的角度去听课,既创造了文化也延续了生命。

四、听课的要求

(一)要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

无论是听何种类型的课,在听课前都应确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听课者也必须明确这些目的和要求,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真实的听课信息,就达不到听课的目的。

听课是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学业务指导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因此,听课应该有制度、有规范、有计划,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计划。上级教育教学部门安排的听课,是常规性检查还是调研性检查?怎样检查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

教研室和学校的听课活动更应该制度化,每一学期听多少课、听什么样的课、达到什么要求等,可以将计划、目的、要求等传达到每一个教师,使他们将其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自觉地去听课和接受听课,而且要对听课作为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落实。

(二)要了解教材和教师的基本情况

教材、教师、学生是具体的客观存在,而听课又是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的活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等,对此,听课者必须熟悉,熟悉教材可以在听课前突击看看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也可以在听课初和听课过程中用简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否则,你就不一定能听出教师是否抓住了教学重点、讲清了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等。如果是听其他学科的课,也应该有大概的了解,否则听课可能就有失公正,就失去指导意义。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教学传统、教学特色、教学基础、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等,听课者应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一些了解,增加听课的针对性及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要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

听课者介入课堂,会使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或多或少的失真,绝大多数被听课者对听课者抱有戒备心理,特别是上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及学校领导听课,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紧张情绪,授课者一般都力求使课上得让听课者满意(有时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这样就必然会使这节课有别于平时的课堂教学。

听课者应当熟悉如何进人课堂。听课者应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课,适当地给教师讲一下为什么听他们课的有关情况,或了解和关心一些学校或教师的教学情况,或与教师说说家常话,转移和减轻教师的紧张或抵触情绪,尽最大可能迅速取得被听课者的信任、理解和配合。进人课堂后,听课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教师上课,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听课者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尽量使课堂教学以真实自然的面貌呈现。

(四)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

听课要透过现象听出本质,即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史、教育哲学等。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经验、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听课者就应该不断地关注和学习有关学科的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等,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的政策形势、教学要求等,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措施和要求等。从而提高听课的品位,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听好课的前提,如当前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色转换意识等。如果听课者不了解这些新的要求,就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就可能出现“听不懂”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

(五)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的结合

听课不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种方法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