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区一:教育观念的落后,善做表面文章,领导检查做“素质”,领导走后又“应试”;盲区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教育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对象缺乏个性化,整齐划一;盲区三:培养学生能力就是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学生在受到所谓的“素质教育”之后,是否能够真正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技能?是否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是否具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整体实力?要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落到实处。人的主体性发展就是要不断发展自主性,减少依赖性;发展能动性,减少被动性;增强创造性,克服保守性。人的自主性、能动性来自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撑,人就能够把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事业理想,把德性与智能,把物质利益和精神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结合的目标体系、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备竞争意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至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认为教育是政府的基本任务之一,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实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冲破陈旧思想的樊篱,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关键在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在转化为市场行为的过程中,是否有创新能力和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素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访问研究员、加拿大UWO教授凌晓峰认为:人的能力和知识的比例应该是5:4,也就是说,能力比知识而言更为重要。世界知名的大公司都很重视员工的创造力,所以,大公司招聘特别注意考查创新能力,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喜欢按照惯性思维的人也不受欢迎。如微软公司在聘任新员工时,主要看员工的创新能力、思维敏捷性。他们会问一些诸如:你现在用的电话有什么缺点?怎样改进它?
龟兔赛跑时,如果兔子没有睡觉乌龟怎样赢得比赛?前一问题考查你是否善于观察和解决问题,后一个问题隐含着在竞争中的两个公司或两个产品,处于劣势的如何变为赢家。再如,美国硅谷的很多公司都是从一个好点子、一个优秀的团队起家的。当前社会,创新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新是社会主体凭借理念和实践首创性地对事物进行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的活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侧重培养获取并运用知识或信息的能力,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越来越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创新取决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即实践交往的扩大和交往实践的深化。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不仅要吸取传统的经过现代性转换的精神资源,同时要具有批判的力度。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包括学生的批判精神、风险意识,在批判吸收传统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现实生产力中具有相对优势的技能,并将其转化成一种整体性实力。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都应该算是人才,在其能力中,肯定包含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力。现代教育观念还对学校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例如珍惜时间、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教育观念,才能使我们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竞争精神和创造意识,改革教学方法,更好地面向未来。
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可以促使教育观念实现向传统和现实的双重回归。当今教育体系被称为殿堂教育,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育脱离了社会的现实,缺乏发展的前瞻眼光。教学仅是对固有知识的简单传授,教学方法只重视机械式的学习,即从多种选择中挑出背诵的答案,而不鼓励竞争,学生无法进行创造性思考。学校核心竞争力强调合作、发展、实践、个性、创新的原则,使教育回归现实,在现实中得以迅速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原创性。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劳动将是一种双向循环。学校必须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契机,赋予未来的劳动者承担起责任的能力。
三、教育体系改革需要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这一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熊彼德特别强调组织管理制度方法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将熊彼德的经济发展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来。当前教育体系的改革即是教育制度、办学物质条件、学科体系这些要素的新组合构成新体系,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我们特别要考虑这几个方面:提供一种新的,富于创造性、开放性的教育方式;提供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内容;开创个性化的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符合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新型教育教学的组织方式;建立新型效益观、质量观的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点是以竞争目标牵引教育各个领域,把教育体系的改革放在开放的环境和宽广的范围内,引起教育的变化、更新;改组。其依靠改革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渗透在全部教育活动之中。在过去的教育观念中,一谈竞争,结果总是关注少数杰出的成功者,教育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少数人。新型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人人均可以具有成功的可能,人人可培养具有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个人特性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自主创造,对外的应变能力,取胜的利器。人人乃至每个孩子都可以培养。在大量实验研究中,我们看到几乎每个孩子在竞赛活动中都有明显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核心竞争力来自活动的学习动机,所以竞争型学生的学习动机系统有其独特的地方。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智力活动有广泛的兴趣,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在学习动机上,对事物的变化机制有深究的动机,渴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在学习态度上,对感兴趣的事物愿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习者追求开放学习目标,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或教师所阐述问题的记忆,喜欢自己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我们要实施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必须采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组织方式,推进教育改革的步伐。
四、教育功能增生需要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美国记者、作家大卫·霍伯斯丹在《下世纪——谁主宰世界》一书中写:“这世界比以往更快地变支。工作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及能力……谁将是赢家和谁将是输家的界限,似乎比以往更明显了,而这正是教育造成的。”
在这里,教育的功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功能即是事物的效能。教育是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途径。其功能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学校核心竞争力对教育功能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使主客体互相促进,使学校三类群体产生五种竞争效能。这三种群体是指校长为首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全部学生。产生效能为:由竞争型校长制定出竞争型管理;由竞争型管理营造出学校竞争型的环境;在校长的带动下,建设一支竞争型的教师队伍;由竞争型的教师进行竞争型的教育教学;由这种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竞争型的学生。这五种效能均是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载体和动力推动产生的。具体地说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促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合作认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互为适应,互为提高。
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中,首先要提倡学校环境的核心竞争力。这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教师评估体系及班级风气等多种因素。在学校众多因素中,有无平等自主竞争意识,是能否进行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键。其次,要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工作,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熏陶培养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培养“核心竞争力”
的重要性,明确如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竞争力。一位优秀教师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教育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应当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导出成为具有竞争力人才的方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们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完善的知识结构、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尤其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专长,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最后,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在教育各环节中以比较的方法,通过引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尝试、创新等能力。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孩子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平均水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己的欲望。更有价值的是,与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而产生的学习欲望相比,学生希望在竞争性学习中取胜而产生的学习欲望更具有自发性,因而学生也更容易在其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只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形式和措施时,确实发挥重视实践能力,确保良性竞争的指导作用,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比传统教育方式更大的锻炼。
五、现代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的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出现了大量新的领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学科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各类课程的整体发展、重视认识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教学。现代课程改革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转换,从而萌发以新的构想为特征的创新的能力结构。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这既是结构课程论和发展课程论的精髓,也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它要求课程改革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自己主动地去索取知识,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课程的设置、组织、实施的每一环节都注意设法使学生掌握离开学校以后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方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培养学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的整体实力为目标,以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创新型的人才观来引导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建构起开放化的教育系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六、教育的产业化需要营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大环境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教育经济学》中提出:“可以把教育当作一个经常的支出项目来看待。用于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费用具有特殊的含义,其被看作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消费;被看作是生产性的支出,而不是消费性支出。”营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大环境,能够更好促进教育产业化,使其从投资型转为产出型教育收益。首先,学校核心竞争力促使教育设计的产业化。为实现教育是一种投资的理念,必须尽可能提高投资的经济效果。学校核心竞争力强调教育界的竞争意识、竞争精神与竞争能力,推动教育设计的产业化。其次,学校核心竞争力促使教育收益,即培养目标的产业化。实施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注重与现代社会相接壤,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核心竞争力,诸如竞争思维与竞争人格等,促使整个教育界由上至下营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大环境,促进培养目标的产业化。如湖南财经学院既根据社会的需求,注意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编程能力,使该校毕业生竞争能力增强,初步实现产品人才的产业化。这正是竞争教育的辐射力度形成的结果。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如何从不同层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认识学校核心竞争力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构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和理解。在构建学校核心竞争力前,我们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先从哪些方面入手,其次怎样操作,最后怎样整合等等。
一、建立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一)建立和更新学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