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核心竞争力(精装)
16004600000045

第45章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资金管理(5)

(二)学校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投资决策属于学校的重大决策之一。学校进行对外投资不同于将款项借出学校。学校对外投资,尤其是进行经营性投资或直接投资时,都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出资经营经济实体,而借出资金则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借款给其他人去经营或作其他用途。这两种情况下学校的身份不同:前者是投资者,后者属债权人。一旦被投资者破产,债权人首先得到清偿,清偿后的剩余财产才按规定在投资合股人中分配。因此,投资与借款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方案一旦确定和实施,往往具有长期承诺的特点,在被投资企业不被关闭或清算的情况下,学校通常不能将投资的资产收回用于其他用途。因此,学校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必须慎重。在进行直接投资创办经营企业前,应从市场供销、被投资者自身条件情况(包括人员、设备、用房、技术)、投入产出的比例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并依据可行性分析结果制定投资决策。

(三)学校对外投资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投资方案的审批,一般应报学校校长会议讨论决定。同时,由于学校是国家拨款兴办的事业单位,学校的对外投资有时还必须报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

(四)学校必须严格按法律和政府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学校对外直接投资,实际是两个经济法人间的经济交往活动,在办理对外投资手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办理。如果是独资成立新的经济实体,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和办理工商、税务登记。若是属于联营、合股的企业,必须签订合同,并经当地公证部门进行公证。签汀合同的双方必须分别具备法人资格,合同的内容应包括联营的组织原则、投资的对象、投资金额、投资内容、经营范围、经营项目、经营期限,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利润分配及损失承担的比例与方法,经营终止后处理原则等。

学校用以对外直接投资的资产,除货币资金外,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必须进行价值评估,以评估确认的价值作为投资的依据。为保证资产评估价值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评估工作应委托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履行法定的程序,在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基础上,遵循公允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时点的资产价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学校决定进行对外投资后,应依据合法的凭证及时记载入账。

(五)加强对外投资的过程管理

学校对外投资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投资收益,主要是经济效益。学校作为投资者,应积极参与被投资者的经营决策,不断提高被投资单位的获利水平,才能达到增加投资回报的目的。

前已说明,投资者和被投资者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法人。投资者是投资载体的所有者,拥有对所投资本的占有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要求保值增值的权利。对独资企业,投资者往往还是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另一方面,作为被投资者的法人,拥有对经营管理的财产的占有、使用和处理的权利,独立支配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这种复杂的关系,是学校对对外投资进行过程管理,包括对校办企业进行管理的关键。以校办企业为例,在处理好上述复杂关系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事、企分开的原则学校是以教学、科研等教育事业活动为中心工作的事业单位,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创造科研成果。而学校投资兴办校办企业,目的是依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通过合法的经营活动,获取尽量多的利润。因此,学校正常的教育事业与校办产业的职能和目的不同,运行机制也完全不同。

学校作为校办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贯彻政府的企业管理的有关法规或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校办企业建立和管理的规定,宏观引导校办企业规范发展。作为投资者,学校可以通过选择经营管理者、参与企业的经营方针决策、调整报酬分配政策和利润分配政策等措施来控制企业,争取更大的效益。但学校不能代行企业的经济职能,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权利,不能侵占企业对经营资产的占有、使用和处理权利。

2.独立核算的原则既然投资者同被投资者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法人,它们各自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本应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学校同校办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所以在对校办企业的投资管理中,强调坚持独立核算的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投资校办企业,一般期望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方面的收益。经济效益体现为校办企业上交给学校的利润,目前还包括国家转让给学校用于教学事业的企业应缴所得税。

校办企业通过经营活动,还上交给国家一定数量的流转税、增值税和其他税费,分流一部分学校人员,在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科技产业化方面也都取得很大成效,但这些效果对投资者学校而言,属于投资的社会效益范围。没有校办企业的经济核算基础工作,就不能准确提供校办产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和衡量部分社会效益中的经济指标。没有校办企业的完全、完整的成本核算,就不能准确地考核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学校的投资决策。

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原则学校对校办产业的投资,是在学校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部分国有资产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投资行为。因此,学校对其转为经营性的资产仍拥有产权。相应地,有取得资产收益的权利和其他应享有的权利。它要求学校所投资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达到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也即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受侵蚀。根据资本保全的要求,企业的净资产只有超过所需保全的资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真正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学校的权益。

4.企业独立支配法人财产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企业独立支配其法人财产,意味着校办产业对学校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在如何使用及如何处理方面,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有关法规的前提下,有权自主决定。

企业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是指校办产业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负责。学校仅以授予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为限对企业负责,不再对企业统负盈亏,对企业债务不再承担连带责任。

三、对外投资的决策

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对外投资,是为了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投资项目的确定是否正确,是能否获得预期投资效益的关键环节;要想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必须使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化,即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程序,经过有关专家或专门机构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遴选出最优化的方案。

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化的核心,是认真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对直接投资而言,项目评价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投资必要性和市场供需预测的评价。

(2)项目投资条件和技术方案的评价。投资条件包括项目所需资源、原材料、动力能源、环境基础的保证和环境污染的处理等。

(3)项目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的评价。

(4)社会评价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是一般企事业单位投资决策时最为关注的指标。被投资者有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投资者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投资回报。以下介绍几种决策时评价对外投资经济效益常用的技术方法,

(一)投资回收期法

所谓投资回收期法是指以全部回收原投资额所需要的时间为指标,比较各个备选方案优劣的方法。运用投资回收期法时,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只按现金收支流量计算。在每年现金流入量相等的情况下,计算公式为:

投资收回期=全部投资额/年现金流入量

一般情况下,回收年限越短,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

(二)现值净额法现值净额法是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基础上,对各备选投资方案,按照一定的利率(即投资成本),分别计算出未来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现值的差额,然后再进行比较的方法。即在同一时点上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衡量其效益。这里“利率”实际上可以看作被投资者能接受的最低报酬率。银行的贴现率或市场利率就可以理解为估算投资成本的依据。如果一个投资方案的预期获利水平超过这个报酬率的,就可以考虑接受,反之则予舍弃。现值净额法的计算公式是:

现值净额=现金流入量现值总额—现金流出量现值总额现值净额如果等于零,说明未来回收额的现值等于投资成本;如果是正数,说明回收数大于投资成本。

(三)获利指数法

获利指数法又称贴现后利益一成本比率法,它是投资项目在未来一定期限内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同现金流出量现值之比。其计算公式是;获利指数=现金流入量现值总额-现金流出量现值总额当该项指数大于1,表示投资回收报酬大于投资成本。指数越大,报酬越优厚。在预定期限内如比率小于1,说明投资回收报酬率低于投资成本,应予放弃。获利指数法同现值净额法一样均是从货币的时间价值角度上比较投资的优劣,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反映的是现金流入量对现金流出量增加的绝对值,另一个比较的是它们的比率。

四、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的分配

学校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之一是要取得经济收益,而这又取决于所投资企业获得的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即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利润总额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效益,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综合指标。利润总额又是企业对社会,对国家作出贡献的重要标志,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财力保障,是对投资者进行回报的源泉。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减去对外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企业按照会计方法计算的会计收益(利润)与按照税法、税规计算的税收收益(纳税所得)会产生差异。因而,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需要对按照会计方法计算的企业账面利润总额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正确计算与及时、足额缴纳所得税是企业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按照现行规定,国家对校办产业免征所得税,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学校对免征的所得税具有支配权,校办产业应将免征的所得税全部上交学校。

对校办产业的收益的分配,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管理。按照企业“两制”

规定,校办产业的税后利润分配按下列顺序进行:

(1)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

(2)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

(3)提取法定公积金。

(4)提取公益金。

(5)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学校全资的校办企业,学校享有该校办企业利润分配的权利。校办企业的分配方案应报学校批准。当然,学校应兼顾学校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确定校办企业利润分配给学校的比重和留在企业发展的比重。

对于合资、合作、联营而又纳入校办产业管理的企业,按照产权界定后的出资比例分配利润。

学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的分配收益,均应统一纳入学校的收入,用于补充办学经费和发展教育事业。

如何对学校物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教育所用的物力资源主要是校舍、实验设备、视听设备等,其价值形式是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物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设备是否能得到充分利用,对办学效益的高低有重大影响。对办学效益进行督导与评价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现影响办学效益的因素,从而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对某市一城区办学效益的督导实验,对全区学校物力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从而为全区中学教育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一、现有教学设备使用情况

1.教学仪器的使用效益基本良好,但不平衡,总体使用在90%以上。分三种类型:

(1)市区重点学校和一类学校使用效益最好,中学约17所,使用率多数可以达到98%,有的还把许多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使用率上看,这些学校的使用效益大大超过了100%。

(2)二类学校和职业中学使用效益一般中学约18所,使用率平均可以达到90%,其中一些学校只能保证个别学科使用率较好。

(3)三类学校使用效益较差,中学约5所,使用率平均只能达到80%左右。其中有些学校使用率还达不到70%。原因是师资不稳定、没有专职教师管理,加上有的学校无实验教室等,直接影响教育技术装备资源设备的使用效益。

2.全区电教设备使用效益总体不好,设备使用率不足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