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16143800000015

第15章 百威PK燕京——洋绅士与土霸王的糜战

进入中国市场之初,迟来的百威啤酒依靠直销和塑造高端品牌这些并不新鲜的办法,在7年的时间里击败了大多数越洋竞争者。为了在中国树立其高端形象,美国百威啤酒的确有些煞费苦心,以至于现在你一想起百威啤酒就会联想到世界杯、肯尼基、甲A等等。

在最初进入中国这个拥有400多家啤酒厂的竞争过度的市场中,百威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为高端,无疑是个聪明的举动,这不仅意味着避开了与燕京等国内中低端啤酒厂家的正面交锋——百威不需要在那些陌生的地方市场和价格低廉的地方啤酒拼体力,与此同时,这也是百威在进入中国时的产能情况下所做出的明智之举,因为百威在中国的啤酒产量微不足道,这致使在不具有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在中国酿造同品质啤酒的代价要大于美国。而在美国本土,百威提供多种品牌啤酒,产品线囊括了高、中、低端市场,而且由于高档与中低档啤酒的价格只相差20—30%,因此百威在本土更象一个大众品牌啤酒,并占据全国50%市场份额。

在中国市场经过11年持续投资和不断深入,百威啤酒在一线城市(沿海大城市)和二线城市(省会级大中型城市)均已完成了从经销商网络到终端形象的布局,在高档啤酒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45%—50%。

然而,尽管百威在高端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国内啤酒高端市场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和省会级大中型城市,容量有限。百威经过周密的调查后发现,在2007年以前的10年中,中国啤酒市场总量已经翻了一番,其中县级市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县级城市消费力也提高到了一定水平,中低端市场正在高速增长。可这块市场并非国外啤酒品牌所擅长,国内大大小小的数百家企业早已在低端啤酒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百威啤酒品牌要想在中国市场上有进一步的开拓,占据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县级市场就成为必然选择。

2007年,一向以高端面目示人的百威啤酒主动宣布“下沉”,打破原先相对固定的消费市场的界限,开始进军中国县级市场,以合资、兼并等各种方式进入国内啤酒领域,与燕京等国内品牌抢占中低端市场。

而与此同时,燕京啤酒却调整了市场竞争策略,力求“上浮”,将目光瞄准国内高档啤酒市场,向高端市场展开强势进攻。他们相应对产品结构作出了调整,打造高端市场,努力提高燕京高档啤酒在星级饭店、宾馆、航空公司、知名超市的占有率。

燕京提高了在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等几大航空公司的销量,燕京纯生啤酒进入了国际航空公司头等舱。同时,通过品牌拉动和影响,燕京成功地进入美国得沃尔玛、法国得欧尚、家乐福等北京知名超市,已经开发70多家超市集团,形成卖场近1000家。另一方面燕京还加快步伐拓展像成都、合肥等省会城市,加快对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开发运作,力争实现在局部市场扩大占有率的构想。

啤酒厂商和足球赛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老搭档了,两大啤酒巨头都极为重视世界杯带来的商机。美国百威啤酒自1986年以来就一直是世界杯的赞助商。2006年世界杯期间,百威充分利用其同世界杯赛事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国本土啤酒厂商展开竞争。百威向市场推出了以世界杯为主体的特殊包装的罐装啤酒,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并在世界杯开赛前就翻新了其零售门店。与此同时,燕京啤酒设在北京的总部也在北京500多个场所开办啤酒节,争夺夏季旺销市场。

纵观历史,百威啤酒一直以体育营销见长,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巨大的商机,百威啤酒最早加入了借助奥运赞助商这趟专列,意在借奥运光环,为自己的品牌增辉。

燕京啤酒同样打出了奥运营销牌,公司首先与北京当地的强势媒体联合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开始为奥运营销铺路。2006年5月初,燕京啤酒与《北京娱乐信报》合作举办“美丽世界杯足球宝贝评选”活动,通过短信投票的方式实现与消费者互动。2006年6月,燕京啤酒又与《北京青年报》联手推出了“每日球迷大奖,独得100箱燕京”的球迷短信竞猜活动;与此同时,燕京啤酒还选取了北京一些特色酒吧及餐厅进行现场竞猜和彩绘活动与消费者互动。燕京啤酒还在此期间顺势推出了新产品“燕京冰纯啤酒”,为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奥运迈出了第一步。

同时,燕京啤酒还增强了对北京地区社区的覆盖和控制,专门针对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促销活动。从2006年5月到9月,每个周五到周日,燕京同时在北京8大区50个大型社区开展“奥运在我家,燕京啤酒社区行”系列活动。

相较燕京啤酒大张旗鼓的声势,百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在这场奥运营销战中似乎显得有些不动声色,但事实上,百威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丝毫没有减弱——增股青啤、不惜重金购并哈啤,百威按照自己的节奏,已经把中低端啤酒市场分给青啤和哈啤了,因此作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百威将可能会在2008年2月份开始以“大手笔”一举拿下奥运眼球,这是国际大品牌惯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