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16143800000016

第16章 经典案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百威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最容易产生弊端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的核心成员一直都是重要职务董事长、总裁的不二人选,这对其它企业来说是难于理解和维持的,而百威却保留这一经管制度至今,历经一百多年历史,仍然在全世界保持着经久不败的霸主地位。在这一百多年中,百威啤酒以其纯正的口感,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全世界最畅销啤酒之一。纵观百威发展的历程,在啤酒这么一个竞争残酷的行业,它发展进程的每一步都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1913年,美国百威啤酒的创立者阿道普斯·布施去世后,他的儿子奥古斯特继承了他的总裁之职,继续为百威事业尽职尽责地工作着。在他经营百威的20年间,公司经受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着是20年代的全国禁酒令。禁酒令的颁布,对百威酒厂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百威被打得头破血流,曾一度不得不被迫中断啤酒生产。为了摆脱困境,奥古斯特四处寻找新工艺,推出了一系列无醇饮品(包括无醇百威啤酒),为了保证产品的口味和质量,他又着手制造卡车车厢和冷藏车,生产麦芽汁、冰淇淋以及发面酵母等产品,使公司一步步渡过了难关,生产又步入了正轨。1933年禁酒令废除,公司立即恢复了啤酒生产。

1934年,A·布施三世继承了其父奥古斯特的总裁之职,开始接管百威酒厂,他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头脑灵活,善于抓住和把握机会,在他的领导下,百威啤酒1938年以创纪录的200万桶产量,打破了保持21年之久的160万桶的纪录。1935年,经过他一手策划,瓶装、罐装啤酒的销量有了大幅度提高,首次超过桶装啤酒,“百威”品牌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识,喝百威逐渐成为时尚。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许多企业都受到了战争的重创,战后也未能恢复,但百威凭借着其早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战后取得了更辉煌的发展,相继新建了12家啤酒厂并成功推出了包括“布施啤酒”在内的诸多新品牌。

1946年,A·布施三世去世,总裁的职位由他的弟弟奥古斯特·A·小布施(August A Buschjr)继任。为了让百威取得更大的发展,他放弃了一切副业的经营,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啤酒的开发和研制中,着力建设新的啤酒厂,推广新的啤酒品牌。50年代的美国经济正值高速发展的复兴时期,百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知名度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多而不断扩大。

1951年,百威重金兴建的纽阿克啤酒厂投产,年产量达125万桶,再加上其它酒厂的产量,当年百威全年生产的啤酒达到了500万桶,是公司成立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百威帝国”逐步发展起来。1955年,雪山啤酒问世,进一步扩大了百威在啤酒界的影响力。接着,小布施又新增了8家啤酒厂,继续增加啤酒的产量,以满足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需要。在任职期间他还投资兴建了金属容器公司,以保证易拉罐的供应。在小布施的带领下,百威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1974年,百威啤酒产量达到3000万桶,又创历史新高,同年,小布施的儿子奥古斯特三世接替他成为公司第五代总裁。正是他把百威啤酒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了百威啤酒。1980年百威啤酒股票成功在纽约交易所上市,不久,加拿大著名的拉巴特(Labatt)啤酒公司开始酿造和销售百威啤酒。百威在一步步走出美国,迈向全球。

1981年,旨在全球生产、推广和销售百威啤酒的安海斯-布什国际公司成立,百威啤酒迅速开始成为国际知名啤酒品牌,紧接着百威又相继在国内新建了4家啤酒厂,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百威的存在,百威啤酒已经在美国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1997年,全球百威啤酒产量超过1亿桶。1998年,安海斯-布什公司啤酒产量达到1303万千升。

在百威国际化的进程中,逐渐将触角伸向了改革开放中的中国。1995年,百威开始以高档啤酒定位进入中国市场,相对于国外的生力、嘉士伯、蓝带等啤酒,百威算是迟到的了。面对当时中国啤酒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百威以最快的方式将一家中德合资的啤酒公司的股权买过来,初期所占股份已有八成,目前涨到98%。股权非常单纯,能集中精力一致对外。

在进军广东市场时,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百威意识到要在这个激烈的市场做大,必须成熟一个地区再做另一个,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扩张模式还是比较合理的。百威选择了广州做为切入点,多年内只在广州做好市场,等广州的消费群建立起来以后,再着重于深耕渠道,同时做好品牌形象等工作。这些基础工作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再打入其它市场。事实证明,百威的做法是正确的。

如今,百威啤酒已占美国啤酒产销量的五分之一,其啤酒产量之大,让世界所有啤酒厂家都望其项背,堪称啤酒世界不可动摇的巨擘。百威步步为营的发展史,浓缩了美国啤酒的发展历程,它的成功为世界酒业树立了可贵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