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16210400000025

第25章 教学组织形式对个性化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2)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办学条件也越来越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现实。如校舍的改善和增加,教学设备的优良,教师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这些都为实现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早在20世纪初,西方曾出现道尔顿的设计教学法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这些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已成为小班化教学的强大动力。

2.小班化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程度为目的,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是一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为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育的发展从原来的注重数量、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原来的班级授课由于人数多,教师教学负担重,学生受教育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实验教学,学生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相对较少,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次数、时间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小班化教学的最大优点是提高了学生直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师生的交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小班化教育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班级授课制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小班化教育不再以固定人数和认知水平作为分班依据,而是以能力或兴趣、爱好作为分班依据。同时,人数大大低于原来的班级人数又不固定,就可以更好地照顾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实施教学。学生可以采用独特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新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从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来看,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暴露,而它的优越性则相应显得越来越难以体现。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和原苏联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大量改革和实验,为实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在西方的新教育运动中,瑞典杰出的女教育家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主张教育应爱护和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用自然教育原则改革教育,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批判忽视儿童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现象,并提出教育要“由儿童出发”的口号。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在《童年的秘密》中主张新教育要发现和解放儿童,为儿童准备一种适宜的环境。在这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欧美新教育运动中出现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我国近十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实验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班制、合作教学、小组协作教学等。

二、小班制的组织和教学原则

1.小班化教学的资源配置

小班化教学是相对而言的。以往的传统班级一般在50人左右。小班的学生,从上海市和天津市的经验来看,试点班平均在24人左右,最多的28人,最少的18人。一般每班学生在20~26人之间。学生人数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时间与空间上会得到重组。班额的减少,可以使每个学生与老师的直接见面机会增多,师生互动关系得到增强,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小班化教学。

首先是在教师配置上,应从小班化教学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教师。上海市的小学一般每班配置2~3名教师。在小学低年级,一般一名教师教语文、数学两科,周课时13节;一名教师任班主任,进行自然常识、生活与劳动、体育、班队活动、兴趣活动、综合教学、心理辅导等,一般周课时为10节;还有一名教师教体育、文艺、美术、保健、兴趣选修等学科。中学阶段,在必修课不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班级选配不同的辅导教师和兴趣爱好指导教师。从课时和作业量上看,老师工作量似乎比原来轻了,但由于小班化教学是以提高个体接受教育程度为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兴趣培养,对每个学生制定并实施个案教育,要适时进行逐个的生活指导和心理教育,工作量的个性化大大增加。实际上,小班化教育教学比大班教学更复杂,更困难,任务也更重。

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应根据小班制特点有所侧重。如音乐、体育、书法、电脑,都要适应小班教育,作适当调整和增加。特别是为了适应个性化的发展,要增加教学设备。

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上好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选修课和活动课程。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音乐、美术、书法、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

2.小班制的组织和教学原则

从小班制的特征来看,小班制的组织和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人数适中原则。目前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分班时一般考虑到好中差搭配,以便班与班之间的竞争。小班制的本质特征,是在原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接受更多的直接教育机会,同时也要考虑中国教育的实际,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就失去了小班制的意义;少了,又不成为小班制,而是个别教学。因此,应坚持人数适中原则。

第二,坚持能力平衡原则。小班制的分配依据很多,可以按兴趣爱好去分配,也可按照认知水平去分班。如果是按接受能力去分班,为了便于完成教学目标,应坚持能力平衡原则,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及时辅导差生。

第三,个性化差异原则。个性化是小班制分班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小班制的最大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发展个性。把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第四,注重实践原则。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受到更多的直接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分班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惟一出发点,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简单化。

三、小班化教学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小班化教育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试点工作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上海市已有280所中小学推广了小班化教学,天津市也有5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小班化教学实验,其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1.主要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众多。但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组教学法——以同质或异质或学生自由组合编组为形式,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进行教学;个别指导法——师生一对一进行因材施教或差异辅导;体验教学法——解放学生大脑、肢体和感官,全身心体验教学媒体;尝试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内在欲望,不断实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鼓励教学法——运用物质与精神手段鼓励学生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交融教学法——倡导师生关系、教学互动、认知全面发展以及教学情景的事例贯通;活用资源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时空的合理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留有余地教学法——教学要留下学生独立的探究空间,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和实践。

2.课堂教学环节和设计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互动教学策略+充分体现教与学双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教学;角色教学策略——教学中必须具有角色及其角色转换、体验的意识,实现教学尝试并不断获得成功;分层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兴趣教学策略——以激发教学双方兴趣的点、面、厚度(持续性)为先导,构建师生积极进取的课堂活动的心理机制;体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体验理性感知教学,特别是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问题教学策略——以问题为起点、深入探究问题、提升出新的问题三部曲为逻辑循环,组织教学,实现教学功能;反馈教学策略——抓反馈信息的快速、准确与全方位,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弹性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的张力与艺术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遵循特有的原则,即机会均等原则——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有条件、有机会充分发展;主体参与原则——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综合原则——提倡教师跨学科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尽力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个体充分发展原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并以不断提高个体接受充分教学的程度、惟一目标。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与组织,也有与传统大班教学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备课——在备教材的基础上,重点备学生(了解并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备教学实施空间组合变换(如桌椅排列、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位置的变化及互动轨迹等)。还要研究增加哪些教具、学具或活页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肢体;通过实践感知教学,减少认知坡度。上课——以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为主,二者所占的时间与空间为整堂课的2/3以上。教师必须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师生的角色经常互换,采取鼓励、扶持、点拨、尝试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练习作业——体现分层多元特点,并要有弹性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要求以课堂完成为主;作业实行面批。考试测验——实行“无节”调控,学生对其成绩不满意,可申请复测,直到满意为止。

3.分层次教学

(1)分层备课,把握学生层次

在备课之前,教师需对班中学生逐一了解,包括学生在学习兴趣、平时爱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在家学习的环境等方面,采用家访、调查统计等不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初步将学生分层:A类,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忽上忽下,但有一定的向上潜力:C类,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然后,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实施分解。设计坡度,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

(2)分层施教,个别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对于A类学生,给予自学机会;对于B类学生,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对c类学生,则由教师扶持其主动学习,或由A类学生帮助其主动学习,让他们有较多练习巩固的机会。讲授新课时,通过分层次提问和练习、小组学习,进行训练与巩固。让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摘得到,C类学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精心组织下,也能消化得了。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始终关注,认真辅导。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对A、B类学生的个别辅导,包括能力、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的交往。形式上,教师可坐在学生身边重点辅导,也可请几个学生到教师身旁作重点辅导,还可请各组的A类学生分别辅导C类学生。

(3)分层练习,设计弹性作业

练习分“必做”和“选做”。必做题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学习、巩固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即培养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设计弹性作业的目的,是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所选择。在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进行练习,帮助C类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应加强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

(4)分层辅导,分类化解难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方法、习惯,激发兴趣、意志等。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分类化解难点。C类学生,他们往往缺乏自信,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习惯。对他们要倾注爱心,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由浅入深地弥补缺陷,扶他们走上成功之路。B类学生,他们基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由B转A。A类学生,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一方面指导横向拓宽,夯实基础,一方面要鼓励创新,纵向加深。此外,还要注意对超常儿童和弱智“随班就读生”进行个别指导。

(5)分层考核,鼓励异步达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考试方法改革。小班化教育中考试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平时考查。采用按学科分段(单元)测试和分段验收的方法,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体验,克服知能缺陷。这种考查随堂进行。②优化集中考试。破除一律笔试的规矩,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化考试方法:语文、数学除笔试外,增加朗读、书写、背诵等技能测试;英语加强听力测试等。③尝试进行无不及格考查。通过教师热情帮助,学生主观努力,给予机会,重复考查,直到及格为止。电脑、社会、科学、劳动、体育、音乐、美术、活动等学科,均采用无不及格考查。④尝试进行优生跨年级考试。成绩合格,基础知识扎实者,允许跳级。

考试方法的分层分步实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为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4.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

(1)优生协助法

学习困难学生需要多种形式的辅导。特别对一些知识缺漏较多的困难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配一名优秀生同座,让优秀生协助困难学生学习。采用这一形式,能增加困难学生的学习机会,减少困难在头脑中的停留时间,提高辅导效果。

(2)小组讨论法

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是适应个体差异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它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分小组讨论时,可按不同要求编排小组。有时可异质分组,相互取长补短。在讨论过程中,让困难生学习优秀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有时可同质分组,特别是在竞赛性学习活动时,让困难生有获胜的机会。

(3)角色互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