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16210400000026

第26章 教学组织形式对个性化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3)

当困难学生有了一些进步或对某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时,为了满足其表现欲,可以采取“角色互换”方式,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特别在互改作业中,他们为能给学习伙伴提出问题而欢欣鼓舞,从而增强自我评价能力,使某些困难消除在自然的状态中。

(4)课堂提问法

学习困难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不敢主动举手回答,原因是怕答不出,怕被老师问倒。因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从实际出发,对较简单的问题,可请困难生回答。对稍难的问题,可以先请优秀生作示范回答,然后再请困难生作模仿性回答。也可以由教师提示,师生合作说出正确答案,使困难生有机会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并从中获得参与及成功的情感体验。

(5)质疑问难法

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既不懂也不问,不问则更不懂,于是学习越来越困难。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经常会留出时间,让学生向老师或同学提问,此时困难生往往缩在一边。教师要主动启发困难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如果他们提不出,教师可以采用“反质疑”的方法加以启发:“你没有问题了?那么,老师来问你一个问题好吗?”以促进他们积极动脑,主动质疑。如果困难生能主动提出一个问题,就要给予鼓励,以逐步使他们养成有困难主动求助的习惯。

(6)即时反馈法

学习困难的成因,往往是由逐节课的知识缺陷积累而成的。因而,利用小班人数少、教室四周黑板多的优势,在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让困难生有当众板演、读生字或教学卡片、朗读课文、默写等机会,并即时反馈学习效果。成功时给予热情鼓励,有错时给予及时矫正。不让知识缺陷延续、积累,逐步达到教师心中明,学生掌握知识堂堂清的良性循环。

(7)弹性作业法

学习困难生需要适应自己认知水平发展的作业练习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更多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弹性作业能体现多层面教学要求。例如有的体现数量的差异,有的反映难易的差别,并根据数学序列从易到难排列。学生在完成教师规定的基本练习题后,可根据实际需要依次选做。当大多数学生在弹性作业的调控下自动学习时,教师能腾出时间辅导困难学生;而困难学生一旦学有余力时,也可适当做两道弹性作业,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8)铺垫练习法

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课堂辅导,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必须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作业,独立订正。如果估计到困难生在完成某一项作业时会遇到知识缺漏等困难,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l~2道铺垫性题目,以减缓学习坡度。

(9)巡视指导法

这是一种教师在课堂巡视时,有意识地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的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时,启发困难生发言,并听一听他是怎么说的;实验操作时,看一看困难生是怎么动脑、动手的;独立作业时,站在他们身边进行适当点拨等,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个别辅导机会。

(10)优先面批法

面批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注重作业的结果,更注重思维的过程。小班教学为实行作业面批提供了可行性。面对困难生,更应多加关注,优先面批。发现他们作业有错误,先不打“×”,而是教师面对面地点拨思路,学生一次次地自行更正,直到做对了以后再打“√”。这样,能使学习困难学生对作业产生一种“我也行”、“我也能做对”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

总之,教师要以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呵护者的多重角色,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更多与自己学力相适应的学习机会,给予较多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

四、小班化教育的评价

郑立达在《上海教育》2000年第5期《小班化教育的学生评价》一文中,提出了7条评价标准。

1.注重激励的评价

小班化教育的思想,在于激励每一个学生自主、自动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地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重在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励的方法有语言的、体态的、动作的,甚至是组织一个简短的仪式,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奋记忆。在低年龄学生中,这种激发直接兴趣的方法尤其有效。

2.注重形象的评价

少年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过渡。现代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思维发展始终伴随着形象思维的特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评价留下深刻的印象。发奖品,留手印,送贺信,甚至是一颗小小的红五星,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都会有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都以学生的心理来理解所给予学生的一切。

3.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习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这是现代教学策略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小班化教育中,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的过程。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学的”等等,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进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全体学生书写反馈;使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

4.注重多元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在小班化教育的条件下,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发展的各个侧面。在学习品质的培养上,建立多角度评价机制。以教师在作业上的评分为例,改变以往只给一个分数的做法,还在作业本上写“你真棒”、“加油啊”、“再加把劲”等评语,在情感方面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引起学习的进取心。

5.注重个案的评价

为每一个学生描绘成长的轨迹,是小班教师的心愿。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往较多地采用横向比较的思路,而在小班化教育中,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空间,应该更多地从纵向思路去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要求教师及时地记载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闪光点”,当这些“闪光点”连成一线、织成面的时候,将看到一个学生“全貌”,那要比一些分数累积起来的档案要丰富得多,也实在得多。

6.注重群体的评价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中有一条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提出了学生群体评价的方法。即在实施小组学习的时候,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学生群体,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小组集体力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小组的成功成为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

7.注重活动的评价

在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反馈性活动,可以是学生个体的,也可以是小组群体的。教师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出众表现,可以给予及时的记载。所以,学生评价手册是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给老师进行记载的。

8.注重分层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所体现的层次,主要是掌握学习内容的进度有快有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利用分层要求来实现分层评价,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让他们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分组学习策略

小班化教学和传统的班级授课相比,在时间、空间上占有更大的优势,学生可以更直接和老师加强交流。但和个别教学相比,小班化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班的有利条件,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上海、天津、江苏等地在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分组学习实验,把小班化教育和分组学习结合起来,把已经是小班的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分成若干组。从实验来看,在小班化教学中实施分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分组学习的依据

分组学习是在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吸收分组教学法的经验形成的。分组教学法的实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西方就出现和流行。它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在一所学校内按学生智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年限长短不同,内容各异的几种课程(或者年限不同,内容相同);一是在一个班内,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和分化,分成内容深浅不同或进度各异的小组进行教学。著名的代表有美国哈利斯创建的“活动分团制”。这种改革对于班级授课制来说,主要改在编班上,注重智力或成绩的差异,不再按年龄分班,也不主张固定化。简单地说,就是按程度分班,而且不断变动。这样一来,在一个学校中,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就事实上变得很多了。因此,这种组织形式也叫“多级制”或“不分级制”。这种组织形式带来学生、教师、家长几方面心理的和社会的各种矛盾,经多年实验证明不易解决。但它考虑到教学进程中必然产生的分化规律、试图找到便于教学又发展个性的办法,这是合理的,有积极意义的。

上海市张军在《上海教育》年第5期发表的《小组学习浅谈》中,对分组学习提出了如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