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写案例、反思和论文
16210600000014

第14章 教育案例——理论和实践的融合(7)

上海师大郑金洲博士说过这样一段话:案例这种形式是属于教师的。教师工作最重要的长处,就是我们的现场感。常常会遇到这样场面让人感触良多:专门为教师组织的专家报告,往往是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原因就是长篇的理论与教师太远,听着费劲,又不实用;就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往往相隔一段距离,还容易被教师领悟和自觉运用。教师们每天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接触的都是最实际的案例,报告会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准会让教师聚精会神。研究报告,是专门的研究人员写的。案例,最适合教师。但平时看教师的文章,感觉就是教师们用自己的嘴巴讲别人的话。理论研究人员去写,总是局外人的眼光。案例反映的是真实的存在,因此案例研究最适合教师。案例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点。一个成功的案例,要求教师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总结,帮助教师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从教学经验到教学理论的升华,实现理论素养的提高。我们应扬自己实践之长,补自己之理论之短,即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案例中,自己去把握和感受、领悟和运用理论。一个教师,如果每天、每周都写作一个案例,那么你的教育睿智就会沉淀、积聚。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期间,就写了2700个案例的素材。

此外,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过程也是进行校本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进行自修、自研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和理论提升的过程。它能将教师内在的感性经验显性化,将成功的经验固定化,供其他教师共享。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改的实际,围绕一个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教育教学案例,以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案例为主题,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信息交流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帮助教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后形成共识。同时结合研讨的问题,引导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不断进行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使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育案例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科研道路的发展案例研究或个案研究,是研究行为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个案通常是指一个人(学生、教师、校长等)、一个班集体、一所学校、一个学区、一个教育行政机构。搜集各种有关个实行为或特性方面的资料,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然后探溯其发生这种行为的各种原因,再对症下药,施以补救或矫治。从学校教育而言,个案研究是对个别学生所作的综合研究,所有有关该生的背景、环境以及详细地缜密地观察、分析、研究、解释,以了解学生发展的潜质或发掘学生困难的原因,进而予以有效的指导和矫治。从这个角度来说,个案研究是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的重要技术之一。值得提出的是:大量问题行为学生个案的积累,就可以按其特点、成因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对各类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对策、措施与效果,这不仅可以诊断和鉴别问题行为学生,而且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根据国内外教育实践效果看,个案研究有利于增进师生间被此了解和情感;有利于帮助学生的内趋动力,形成和增强其自信心、自尊感;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补救班级教学“见林不见树”的缺陷,使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撰写教育案例,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促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是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源泉;第二,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第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第四,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教育案例的撰写

一、教育案例的结构

教育案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实践,要撰写一篇好的教育案例,在结构上必须有比较完整的设计。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只有优化案例的结构,才能增强案例的可读性和整体水平。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探究、评析反思、附录(如有需要)。

从收集到的案例材料看,有些老师对案例的结构特征并不了解,具体表现为:写成教学设计,有的在一篇文章中包括了“教学内容、备课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部分;写成教学实录,把一堂课从头到尾详尽地记录下来,再写上作者的看法;重记录轻分析,在过程描述时用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却只有寥寥数语,看不出案例研究的问题;等等。我们在写作教育案例时,只有认真构建好它的结构,弄清各部分要素的核心,才能写出一篇成功的教育案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案例的结构要素,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案例题目

案例都有标题。教育教学案例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主题确定标题,如《为翠翠改写命运》,《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恐惧》等等;一种是以事件确定标题,如《课堂失控以后》,《发现学生走思的最佳解决办法》,等等。案例题目是概括案例内容的词句。一个好的题目是一篇优秀教育案例的必备条件,它往往能反映作品内容的核心。题目要有艺术性、教育性、新颖性才能打动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如:一切皆有可能;美丽,并非只要发现;两点之间的直线并非最佳途径;乘着歌声的翅膀等。

(二)主题背景

案例都有背景。所谓背景就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境或现实环境。而主题指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核心。每篇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因此对突出主题有帮助的历史情境或现实环境就是教育案例的主题背景。教育案例需要交代教育环境中的主题背景。主题背景的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教育事件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客观描述,也是为主题服务的。

背景有间接背景和直接背景之分。间接背景和事件的发生有关,但关系并不密切;直接背景则与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演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撰写某校发生的一个案例,先介绍这个学校的历史、概况,这就是间接背景;再介绍教的是语文,教的课文是《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以前也教过,但在这次教学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所教的学生主要来自什么地方,情况如何,这些是直接背景。间接背景和直接背景在撰写案例时都是必要的,因为这个案例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写给别的教师看的。如果案例只在校内交流可以不写间接背景,要与校外交流则要写,这在某种程序清间接背景就很有必要。在教师培训中,让受培训的教师了解案例的间接背景尤其重要。因为背景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完全不同,写清背景有助于让人了解你是怎样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处理问题的。

如写一篇课堂教学案例,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常规课”等等。

(三)情境描述

情境描述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情境要真实具体,有细节,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一定要交代清楚,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到“结果”,中间应当有从“预设目的”直接到“结果”的历程,让人明白结果从何而来。情境描述不仅要说明思路,描述过程,还要交代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情境描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恰如其分地再现当时的情境。

(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案例都有问题的出现。写完背景就进入正题,进入正题后,首先要写清问题是怎么发现的。所谓问题的发现,就是交代清楚与事件有关人物、时间、地点和起因。一个高水平的案例必须有高水平的案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要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启发性,能够激发案例使用者的反思和讨论。

问题探究多种多样,从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开放性问题、诊断性问题、搜索性问题、挑战性问题、行动性问题、排序性问题、预测性问题、假设性问题、扩展性问题、普遍性问题;而从问题探究的内容上看,也可以像本书一样分为:教学内容问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教学法问题、背景问题、扩展……针对教学事件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案例的关键,应结合理论进行分析。通过问题讨论,即对鲜活的教例进行概括和提炼,用案例的形式展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尝试以及争议之处,从而使读者对类似的事件作反思和探讨,树立一种观念,明白一个道理,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些方法。就教育案例而言,探究的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构建:

(1)学科层面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教育案例的深入分析;(2)操作层面的问题,主要探究教育中的一些技巧问题;(3)理论层面问题,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

案例所引发的思考,往往是教师工作中难以化解的难题。问题探究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教师自己在对教学经历的梳理过程中,头脑中印象深刻的常常是那些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事实材料,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问题,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作者应该在案例中加以阐述。

(五)评析与反思

教师在对教育案例进行评价反思的时候要求理性地思考问题,视角独到,评论性的话语要求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发人深省。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教育案例不仅要描述当时的情境,还要交代教育的结果与反思。反思也是自我反思,是一个层层反思与整体反思的过程。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这种看法和分析如果是写作者本人提出的我们称之为反思,如果是他人提出的我们则称作评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反思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以是理论阐述、诠释与研究,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评析反思时要注意围绕主题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形式可灵活多样。可以综合评析反思、对比评析反思、专题评析反思等。例如,同样一个后进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总之,一篇案例中必须有评析反思,它能够揭示案例所要反映问题的本质,道破问题的要害,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六)附录(如有必要)

放在正文可能会冲淡主题。如: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板书设计、学生作业等,都可以作为附录。

必须指出,以上格式只是一个参照对象,教师在撰写案例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加调整变化。

另外,在具体安排案例的结构时应该是灵活多样。除完整的结构形式:“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探究——评析反思”外,常用的表现形式还有(1)“背景——主题——问题——解决办法——评析”;(2)“案例背景——问题描述——案例分析”;(3)“案例过程——案例反思”;

(4)“背景-问题的出现-问题的解决-尾声-反思与讨论”;(5)“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研究”。

二、教育案例的选材

教育案例的选材范围是十分宽泛的,但就目前的许多教育案例来看,在选材上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若不加挑选地将任何事件都作为案例,其意义也就十分有限了,成了一个纯粹事实的描述和罗列;若选择的事件极为罕见,案例的意义同样会变得缺乏普遍性。从内容上看,目前很多案例大多是有关课堂教学甚至只局限于一节课的研究,这说明老师们对教育情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还不够,还没能真正理解教育案例的内涵,这样也容易导致在撰写案例时选材范围过于狭窄。

(一)素材的来源

教师在定好案例的主题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材料的搜集工作。教师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素材,才不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案例存在于教育事实之中,隐藏于教育现象的背后,只要存在着教育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存在着案例的素材。好的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学习、实践、积累,注意收集素材,为案例写作提供必备的基础。这些素材的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收集

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进行案例写作的最大素材来源。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这个成功不一定是很大的成功,可以是自己满意的一堂课,精彩的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巧妙的问题解答,或者一次高效的作业训练等。在教学中也常常遇到失误,老教师有,新教师也许更多。本来设计得好好的,可是一上讲台,结果讲得乱七八糟,原以为这样教是很不错的,可一试完全行不通。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弥补?等等这些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写作素材。

2.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