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写案例、反思和论文
16210600000015

第15章 教育案例——理论和实践的融合(8)

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成为案例写作素材的一大来源。尤其是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以往的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冲突。教师可能一时还难以适应,在执行新的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向出一些办法去解决,这就在无形中为教师的案例写作提供了真实又典型的素材。况且学生的情况多种多样,这本身就又增加了教师的写作素材。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商的高低和勤奋与否这两个因素外,还有学习的方法、技巧、个性等因素。比如,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成绩突出,并不就是智商特别高或勤奋,可能是技巧和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智商是无法借鉴和学习的。假如是方法,技巧和个性等因素,那么,教师就应该帮助总结,并设法加以推广,让广大同学都受益。学生的学习也常常存在失误,造成学生学习的失误的原因有多方面,可能是因为没有掌握方法和技巧,可能是因为经验缺乏,也可能是受某种心理现象的干扰。所以学生的学习失误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应该加以反思: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错误,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去解决?等等,这不都是很好的素材吗?

3.从研讨活动中收集

在新课程过程中中,各种各样的研讨活动给了老师们更多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老师们听课应该不要为听课而听课,应带着问题听课,如同样的教材别人是怎样处理的,自己又是怎样处理的;自己的课学生学得怎么样,别人的课学生状况如何?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作为教师,听课和评课是经常的工作,大家千万不要轻视,而应该把它当作是一个捕捉写作素材的极好机会。

(二)素材的选择与提炼标准

1.素材的选择标准

为了保证案例的质量,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后,还必须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那么选择的素材要达到哪些要求呢?

(1)客观性

案例是写实的,客观性是案例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选择素材的时候,首先要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和比较来对材料进行筛选,然后再确定真实可靠的内容作为写作案例的素材。

(2)问题性

没有问题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作为教育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以及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相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曾在“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伊利诺伊计划”中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分为10个类别:社会和职业地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家长和学校的关系、管理者和管理、非教学职责、时间调整、学生纪律、标准化测验或其他形式的测验、适应少数学生的学习需要、用于开发教材、教学计划的经费和教师工资。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作为案例的素材的。

(3)典型性

如果所选取的材料仅是客观的、真实的,但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样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选择的材料必须要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的、大家关注的问题,要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要有实用的价值。

为此,在选择材料时,应该通过分析、比较选取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材料,摒弃那些一般性的材料,并对被选取的材料进行再综合、再加工,滤除材料中的那些偶然性的、表面的、片面的、枝节性的成分,使材料更精确、更典型、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是指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它充分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手段和原理上。选择的材料必须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能够供人们借鉴,便于人们操作,从而促使人们领悟出教育教学原理的闪光点。

(5)创造性

教育案例要有新意,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本质规律,能够开拓读者和研究者的新思路,启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研究向更高、更深、更新的领域发展。

2.素材的提炼标准

在从广泛的素材资源中选择了有效的内容后,还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素材。对于素材的提炼,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有新意

提炼素材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确定素材的角度要新颖,确定的素材往往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要与时俱进

材料要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要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精神,要适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3)要符合教育规律

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4)要具有指导意义

选择的材料要能引起大家对课堂教学中某些带倾向性的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不能局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件小事,但要能以小见大。

三、教育案例撰写的方法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

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和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这一节将分别从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来谈案例的写作方法。

(一)背景的写法

写作前应了解案例背景(教育环境、师生背景、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的目标等)。采访编辑他人案例还需进行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人员的事后调查、深度访谈、表现评估、作业分析、资料(基本特点、主要问题、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主)、定量分析(次)等。然后根据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的客观描述。

(二)题目的拟订

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关系到教育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育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个问题或某项决策。在收集到的案例材料中,普遍存在主题不鲜明的现象,具体体现为:

1.定题过于随意

有近一半的案例直接用课题名称作为题目,如《“两件宝”教学案例》、《“买文具”教学案例》;有的甚至只写上《小哥哥会回来的》、《纸的故事》这样的题目,让人看了不知所云。

2.主题涣散

有的案例为记录而记录,没有根据需要进行恰当地取舍,看不出作者要研究的问题,等等;当然,也有一些案例在提炼主题、设计题目时比较用心,如《“导之有方”方能“导之有效”》、《跳出语文教语文》、《在疑处悟成长》、《捕捉资源因势利导》等。这些题目主题鲜明,让人一看题目就有看正文的欲望。

因此,老师们在设计题目时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问题,确定好主题,根据主题再来拟订题目,然后选择最有感受、最具启发式的角度切入,才能写出水平较高的案例。

(三)情境描述的写法

情境描述——是案例的构成主体。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叙述要客观冷静

写作教育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育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案例讲述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但作为案例的故事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真实性,即这个故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已发生的事实的纪录。不是杜撰、虚构与主观臆想的产物。二是完整性,即这个故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故事不能成为案例。在叙述事件时教师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不溶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即使是自己的经历,也把自己作为一位当事人,客观冷静尽可能不带主观色彩地描述。

2.叙述要形象生动

描述这一部分的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的情节和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包括一些戏剧冲突。因而叙事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一个教育案可以看作一件文学作品。无论主题是多么复杂,故事是多么的错综,它都应该以一种令人有趣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讲述。案例必须具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