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写案例、反思和论文
16210600000017

第17章 中小学教师撰写科研论文全程指导(1)

教育科研概述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必经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真理必须也只能来源于实践。要想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中写作是最关键的因素。教育科研成果最终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涉及了教育科研写作。广大一线教师拥有最丰富的教育实践资源,他们掌握着教育的最新实战资料,要想推进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转变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因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觉悟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实施进度和效果。此外,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从客观上还促进了教师资深专业能力的质的增长。

一、教育科研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要通过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来的丰富事实材料的分析,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所谓“有意识”,就是指主动地进行研究。像这样一个例子就不是“有意识”:一个数学老师课教得好,学生成绩高,校长让他总结经验,他说:“我也不知道我有什么经验”。因为学生为什么成绩高自己也不知道。所谓“有目的”,指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例如前边所举案例调查某县师生关系现状,就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所谓“有计划”,就是要有研究计划,即研究的设计方案,要按照设计方案去实施研究。

科学研究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许多研究要用科学的方法,要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什么是不科学的认识过程呢?比如说先下结论,后举例子,就是颠倒了教育科研这种认识活动的顺序,对待事实材料的态度完全是实用主义的。

科学研究要收集丰富的事实材料,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坐而论道,不能只是“浅谈”。进行科学研究,要有研究的问题,必须要收集信息、评价信息,目的是认识本质及其规律,要有答案,即研究结论。举个简单的小例子。某县进行了一次中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该县中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于是围绕师生关系设计了十几道问卷题,如“你和什么人在一起有愉悦感?”、“你有了心里话愿意和谁说?”等等,下设几个选择项,如A:老师B:同学C:家长D:朋友,让学生选择打√。把问卷发下去,让学生答完后回收,这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然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百分数,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概括出研究结论,这是评价信息的过程。该问卷的统计结果是:和老师在一起有愉悦感的人占全县中学生的0%;有了心里话愿意和老师说的人占全县中学生的0.5%,因此概括出研究结论:该县中学师生关系不和谐。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当然这是应用研究中的具体答案。

那么如何理解“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评价信息呢?如果只是举出一个学生与老师关系不好,就下结论说该县中学师生关系不和谐,这就不是“系统地”收集信息、评价信息,因为这不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要知道,任何观点,哪怕是再荒唐的观点,也能找出个别的例子来加以验证。比如,海南省有个八年级女孩郁菲因为英语成绩没有及格,让母亲毒打致死;武汉市有个小男孩郁磊因为算术、语文没考好让父亲毒打致死,我们不能因此下结论说:“姓郁的孩子容易被家长打死。”

教育科研是整个科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的一个特定领域。

(二)教育科研的类型和特征

1.教育科研的性质

教育科研的性质及教育科研的类型,教育科研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是以建立和发展理论体系,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

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运用关于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应用”的是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活动。

开发研究: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寻求更明确的具体技术的表现形式为目的,以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例如:上海青浦县顾冷沅数学教改小组进行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成果的推广研究”,就属于开发研究的范围。

与应用研究相比,开发研究是探求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方法和途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适用性研究。应用研究是探求已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开发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开展知识,是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研究,才得以真正实现。这也是省、市两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一贯的号召和主张。

2.教育科研的特征

(1)问题性

这是首要特征。从研究活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看,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的一种理性的探究过程。从实质上讲,教育科研是对教育领域未知的问题提出解答。它不是对已知情况和结论的简单描述,而是对未知问题主动探索的过程。

按这个特征解释,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未知的问题,而这个未知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产生于无知,表现为对某一现象或事物不懂、不了解的问题,而是确实未知的科学问题,教育科研还必须要对这个未知的问题提出解答。因此,仅是体会、心得、建议、“浅谈”等还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主要的提问方式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这类问题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识别或判定,如“×县中学师生关系好吗?”

“为什么?”这类问题要求回答现象的原因。如“×县中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办?”这类问题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如何解决×县中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问题?”

2.继承性

教育科研要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我们经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要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其目的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对于研究课题有关的问题的研究已经获得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以便利用前人或他人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并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阔研究思路,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研究构思。借鉴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少走弯路。寻找理论依据。

3.创新性

这是教育科研的本质特征。不论称为创造性还是创新性,都是要求教育科研成果要有一定程度的“新”。所谓“新”,包括新颖、独特、有价值。具体来说,有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供新材料、发现新方法、形成新理论。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形成新理论要困难一些,而其他几方面的“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课教得好,学生成绩高,他与别的教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别的教师都是让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每天发一个收一个,他就让学生准备一个作业本。学生当天做他当天看当天返回,由于做到了及时反馈。学生及时得到巩固,所以学生成绩就高,这就是发现新方法。

4.普遍性

教育科研不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业教育科研人员的任务,也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任务。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特别是还有现成的研究对象,这些都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基本条件。进行教育科研又不需要各种高级的设备条件,所以中小学校长、教师应该提高教育科研意识,积极参加到教育科研工作中来。不能只满足于做教书匠,要争取做“专家型”的教师,所谓“专家型”教师,就是指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有一定教育科研成果的教师。

5.实践性

中小学的课题多半来源于教育实践之中,为实践的需要从事研究,研究成果必须对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

在研究中要追求操作性,研究成果要达到可操作性,才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在实践中推广。例如素质教育,如果都是“谈素质教育”,谁也不“做”,就没有意义了。教育科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必须按一定程序。经过一系列科研活动的过程才能获得研究成果。闭门造车、凭空臆造或仅靠想象、推理进行思辨,难以奏效。

6.效果的滞后性

教育效果的显示具有滞后性,不能急于求成,不可能“立竿见影”,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科研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重视。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他们积极地开展教育反思,撰写教育案例、教育报告以及教育论文,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开展教育科研对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有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全面育人的相应举措。教育科研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一轮课改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科研将为课改的顺利进行引航。新一轮课改表达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因而教学中除考虑社会的需要,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应重视学生中有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达到贯彻“两全”方针的关键。而搞好教育科研,将引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观念、理论、方式、手段等能走在他人前面。

“以教科研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德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成了不少学校的办学思路。这种将教育科研作为各项工作的原动力,引导、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使教育科研发挥如下的作用:一、服务于学校,解决学校现实工作出现的问题,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科研的出发点;二、服务于学生,以“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各项研究的归宿,即当今常听到的办学理念:“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发展为本。”三、服务于教师,为教师的自我提高搭台,为教师个性的健康发展辅路,促进教师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转化,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把教育科研作为锤炼成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勇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有力措施。

2.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以前的教师更多的是“经验型”教师,“摸着石头过河”,成长的过程漫长,有些人被人称为“教书匠”,工作方式没有改变,教案可以多年一直沿用,而如今,教师至少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1)直接卷入课程设计,教师要引领教材,驾驭教材,以往的提法和做法是执行大纲和课程计划,只要有教参会备课即可。现在面临若干种教材,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内容,这里的“整合”与“备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来“武装”教师头脑,要高效地做好课程设计是困难的。

以往“教材”处于教育资源和中心的位置,现在同一年级可能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外研社、苏教版等,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实际水平等进行整合,结合实际,加以利用。

(2)教师要启动“进行性”评价,面临管理互动课堂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课堂,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位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出现“满堂灌”、“填鸭式”教学,80年代以后,有人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这种课堂多以学生为中心,这比过去的“教师为中心”有很大不同,1999年起,有人提出了“教师”和“学生”应为课堂教与学的两个不同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加以研究、论证,4年过去了,“教师和学生应为教与学活动的双主体”这一说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事实也在证明这一点:教师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驾驭和互动课堂的管理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如何自主学习上。

因此,教师要面临管理一个互动的课堂,90年代起有人提出了”行动研究“这一新课题。其实”行动研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雷蒙于194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年后,即1949年起,”行动研究“被运用于教育界。90年代后被引进中国。“行动研究”包含5个要素:

①行动(Action),教师要有行动,即课堂上的“教”、“讲”;②研究(Research);

③反馈(Reflection)。根据反馈对教学做出调整;④决定与发展(Decisionanddevelopment)这种研究是以改变自己的行动为目的的,每个教师被要求成为研究型教师;⑤调整。根据得出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评价上,过去是以“终结性”评价、一元性评价为主,现在则以“多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倡导的方向。教师要面临对学生和对自己的双重“进行性评价”。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开展教育科研。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国外最新的评价案例:AppleModel即“苹果研究方案”,大家可以自我对照,反思甚至设计自己的每一节课,也可用这一标准来听课、评课。

①Acting行动本身,(含教师的导入、引趣)

②Participating参与,含协调、合作、沟通、组织情况③Processing加工,含信息输入,确认,输出表达,④Learning学习过程,有否记忆、知觉、领悟、思考过程⑤Evaluation评价,有否反思,自我调整等。

⑥教师面临如何使用真实的语言,如何理解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