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写案例、反思和论文
16210600000002

第2章 开展教育反思提高教学质量(2)

《林黛玉进贾府》是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2007年3月第2版必修3中的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这一学科的课程性质是这样界定的: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机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新课改实施以后教师不能再全盘沿用以前老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相应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发出适应新课标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文言文教学往往也是教师最头疼的部分。因为文言文引起时代的救援为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带来了不便,教师首先要疏通文意之后才能进行课文的解读。这样就使得教师在处理文言文教学时形成了“朗读——翻译——归纳大意——总结文言知识点——背诵课文”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师是这样教,学生也习惯了这样学,文言文教学变得毫无生机可言。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就安排了长篇文言文小说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部分,是高中课程第一次接触小说这个题材,而且是文言小说。因其篇幅较长首先在形式上为教学带来了障碍,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将会使学生产生疲惫的感觉。因此我决定从最初的导入开始就直接切入主题。

二、教学过程与反思

片段一

第一次教学: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知道。

【师】都是哪四部文学作品呢?

【生】《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师】那你们最喜欢的是哪部呢?

【生】《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各执己见)。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哪部的都有,我们知道这四个大部头的体裁都是长篇文言小说,那么你们知道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吗?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节选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看看这部分小说节选是怎样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铺展开来的。

【板书】(1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反思\]

开课时我直接锁定课程的出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是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并且引出课文的体裁——小说。但是这样的导入太直白,所提问题知识性、结构性太强,使导入变得有点僵硬和模式化,减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给第一个班上完课之后,我对导入方式进行了反思,改善了其中的不妥之处,准备在给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以全新的方式导入。

第二次教学: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导语】你们都喜欢看小说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都看过哪些小说啊?

【生】《老人与海》、《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飘》、《三国演义》、《西游记》、《穆斯林的葬礼》、《家》、《红楼梦》……【师】看来大家的阅读面还是很广的嘛,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中学的时候我们也学过一些小说,那你们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生】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师】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节选就出自于“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物取胜”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刚才有些同学说她读过《红楼梦》,你们能不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读《红楼梦》?

【生】首先因为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其次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有情人虽然未终成眷属,但是他们对爱情的那份痴心让人感动。还有贾宝玉在一群封建老学究的压迫之下仍然敢于反抗的精神难能可贵,他的最后出家就是与这种封建势力决裂的表现。

【生】我喜欢宝黛的爱情故事。林黛玉太可怜了,让人忍不住的怜惜,如果贾宝玉再坚持一点多好啊,他们就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了,林黛玉也不会郁郁而终。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喜欢《红楼梦》里的饮食文化。

【生】我喜欢《红楼梦》里的服饰文化和园林建筑文化。

【师】嗯,不错的视角,《红楼梦》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医药文化、礼仪文化、诗词歌赋文化、民俗文化、等级制度文化等等,所以啊它又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在这个悲剧中牵扯到了一个无辜的人,她的卷入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她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的主角——林黛玉。

【板书】1林黛玉

【师】本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

【板书】(1林黛玉)进贾府

【师】《红楼梦》的作者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生】曹雪芹

【板书】(1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反思\]

开课时,以聊天的方式发问,创设了师生亲近的气氛,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量,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它们都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度过的小说。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任何一个人都是需要别人的赏识的,求知欲很强的学生更是如此。我在对他们阅读面之广表示出肯定的同时很自然地就引出下一个问题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因为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小说的学习,对于这些基本的知识点都熟知于心。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回答,让学生体会到一堂课的学习是由他们的互动和合作而完成的会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较强的探究的欲望。而且我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们喜欢读红楼梦的原因,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展开对《红楼梦》的了解和介绍,而且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课文。

片段二

第一次教学: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板书】1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导语】刚才有个同学问我为什么写林黛玉的那个“他”不是女子旁的“她”而是用表示男性的“他”呢?首先我们应该对这个同学认真细心的态度给予表扬。这本来也是老师这节课预备告诉你们的,我们来看幻灯片。

【幻灯片】“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师】现在明白了吧,所以我们课文里出现的人称指示代词无论男女都是单立人的“他”,整个20世纪20年代以前也是如此。

学习新课

4.赏析文本,理清思路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了黛玉母亲告诉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黛玉又是如何一一体会到的呢?这就涉及我们本篇小说的线索——【生】进贾府路线。

【师】对,就是进贾府的路线。黛玉通过所行、所观、所听、所感细致入微的体会着贾府作为豪门贵族的与众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参照荣国府的平面图根据文中所写找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边看边在黑板上用箭头连接的方式写出先后顺序)【师】终于走完了,你们觉得累不累?

【生】累,但是更烦,绕来绕去的。

【生】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一边走还可以一边欣赏。

【生】我觉得最重要的倒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累,处处小心,生怕做错什么是说错什么话,谨言慎行,时刻不敢松懈,这才是最累的。至于绕来绕去的,大户人家嘛,亭台楼阁三进三出的太正常了。

【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不能脱离文章的背景和文内的环境,林黛玉是因为什么原因才来到贾府的?

【生】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给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师】这就说明她要长期在贾府居住了,你们想一想,林如海的地位能够跟贾政他们比吗?明显不能,并且现在林黛玉寄人篱下,面对着这些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人又不能被人耻笑,实在是有些难,所以黛玉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书里是怎么说的?

【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师】所以从进门之前她就小心谨慎地观察着,贾府之与别家不同也是通过黛玉之眼观察出来的。下面我们就跟随黛玉去看看贾府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从园林建筑、屋内格局、众人服饰等方面探究讨论)【师】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生】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的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师】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生】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师】王熙凤的到来在与众不同之处又多了一个与众不同,是什么与众不同呢?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别人都敛声屏气,恭敬严肃,独她放诞无礼。而且她的打扮与众人又是不同:彩秀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

【师】从贾母那里出来黛玉又去拜见两个舅舅,但是都没有见成,去大舅舅那里写得比较简略,只写了——【生】正房厢庑游廊小巧别致,屋内姬妾丫鬟皆盛装丽服。

【师】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生】“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师】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从阶级地位角度考虑)

【生】一类是少数主子,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对人的压迫。

【结论/板书】

硬件:软件:

1.宏伟的外观1.非凡的服饰

2.讲究的布局2.骄矜的气质

3.华贵的陈设3.繁缛的礼节

\[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来讲是成功的,实现了分析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我发现在分析进贾府路线那一个环节处理的不够好,学生对具体的路线不是太明确。虽然通过贾府环境的描写学生能够准确地总结出贾府的环境特征,但是到底贾府是怎样的一个结构他们心中并没有具体的影像,只是一个模糊的大、宏伟、讲究的概念。为了改进这一环节,我在下一次教学时加入了一个小小的环节,学生的疑惑就轻易地迎刃而解。

第二次教学: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这部分同上,略)

学习新课

4.赏析文本,理清思路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了黛玉母亲告诉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黛玉又是如何一一体会到的呢?这就涉及我们本篇小说的线索——【生】进贾府路线。

【师】对,就是进贾府的路线。黛玉通过所行、所观、所听、所感细致入微的体会着贾府作为豪门贵族的与众不同之处。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在书上将黛玉进贾府的行程地点都标志出来,在头脑中理一个先后顺序。

【生】(约一分钟时间)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参照大屏幕上荣国府的平面图根据文中所写的地点标识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首先我们来看幻灯片。

【幻灯片】黛玉进贾府行走路线

【师】现在见识到什么是大户人家了吧?如此繁复却不失秩序的房屋,如此富丽堂皇的厅堂在那个年代可不是随便那个官员都能有的。别说弱不经风的林黛玉了,如果换成是你们这样走一遍什么感觉啊?

【生】累,但是更烦,绕来绕去的。

【生】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一边走还可以一边欣赏。

【生】我觉得最重要的倒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累,处处小心,生怕做错什么是说错什么话,谨言慎行,时刻不敢松懈,这才是最累的。至于绕来绕去的,大户人家嘛,亭台楼阁三进三出的太正常了。

【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不能脱离文章的背景和文内的环境,林黛玉是因为什么原因才来到贾府的?

【生】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给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