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信息素养
16214800000009

第9章 信息素养的特点(4)

评价一词在早期就与教育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形成一种评价的测验说:测验就是评价。当然,优良的测验技术提供着优良的评价基础,但是,专家们在仔细分析测验状况之后发现:评价比测验更具包容性。就是说,评价除了可以判断评价对象的优良差劣之外,还决定着评价对象本身的价值性,价值高下的程度。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强调判断对象的过程。评价需要在经过实地访问、调查,对评价对象的计划、要求等了解之后方可作出评价(判断)。如今评价又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准备接受评价的对象需先行自己评价自己本身的优劣,并设法改进,然后由专家小组(评价小组)进行访问和调研,依照规定的序列和规则做出认可与否的决定。所以,早期的评价仅立足于表现(如课程计划、设计、实验等)与目标(无论是计划、设计还是实施,均有目的、目标和宗旨)之间的一致性,即作为一个过程的评价,它涉及的是确定课程和教学方案实际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评价的测验说则认为:“优良的测验技术为优良的评价提供着基础。”而以后的评价说则是强调专业判断,或者就是寻找价值,或者是收集和提供资料,使决策人进行有效决策等。

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评价观念大为改观,专家们认为,新的评价概念无论是作为方法还是过程,必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评价应对对象作出优劣和价值的判断,而不是技术性地纯客观地叙述事件过程。对同一对象而言,其优劣性和价值性都是对象自身社会地位和价值的体现:

评价不只是评定对象的业绩效果,更是为了作出决定。以对其本身和社会负责。所以,评价是“瞻前顾后”的全方位的行为;评价可以对人、对事、对学校工作作出判断,或是对其某一点(某一方面)作出判断,也可以对具体课程、个案、行政管理的设计措施作出判断;评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各种工具,在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情况作了详实调查、访问、测评等确认之后,方可对评价对象进行评判描述。而在评价和判断过程中,可以包含对评价对象的质的描述和量的描述,以使评价过程更具科学基础。

总之,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评价可以有不同的目的,或是为改善教学过程,或是为提供决策资料,或是表示责任,或是为确立权威等,但是评价的最后结果都是对于评价对象的优劣和价值的判断。

2.评价的类型

为使评价工作更实际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被分成了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evaluation)

诊断性评价是对事件(物)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互有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评价诊断,也是在事件(物)进行之前或事件进展至某一阶段的开始之前所作的评判,以求发现问题所在并且确定下一阶段的任务。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在摸清情况、条件、基础和可能性等前提下,设法发现问题,诊断缘由。而可以利用诊断性评价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完善后一阶段发展目标,并帮助指导今后发展的计划。

在学校教学中,不少学校或教师对学生进入新学期、学习新课程之前,常常进行学前考测——前测,以了解学生对准备学习的新课程内容的兴趣、爱好、要求、期望、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技能程度等,然后修订教学目标、方法或作出必要的调整决策,如增减某些章节内容,调整课时,制作必要的辅助教具,收集资料等等。这里的“前测”就是一种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

形成性评价是指发生在事件的形成过程之中,在事件进行和实施到一定阶段之后必须作出评判的阶段性评价,它包含对目标的需求评价、方案设计评价、计划实施评价和价值推广评价等项目。这类评价是按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为评判依据的。例如在,课程教授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卷、测验、作业、讨论等就是进行形成性评价所必需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它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授课进程和方法的作用。总之,为了及时改进课程,甚至修订、发展课程,使课程趋于完美的评判,就是形成性评价应扮演的角色。

(3)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

总结性评价是以评价整体为对象,以确定它的价值、效果、需要为宗旨,以选择、采用及判定绩效为依据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可采用横向比较方式或非比较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往往又具有对后续阶段的诊断性评价作用。例如,期末考试、毕业作业、教学活动过程有效性的评价,都是总结性评价的必要的具体手段。

尽管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但应看到,有些形成性评价也提供了对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效果分析,即含有属于总结性评价范畴的内容;而总结性评价关于事物的判断,也许就是下一次设计修订的依据。这种评价关系可以区分却又难舍难分。

3.信息素养的评价问题

信息素养的评价问题,可以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群体的评价,也可以是对于一个具体人的评价。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对于具体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评价,它是与基础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相互关联的,具体地说,是要判断学生信息素养的程度与水平,衡量这些信息素养可能对于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信息素养的评价本身也有着各种不同的目的,因此有着各种类型的评价。例如,为了搞好信息素养培育的计划,需要进行诊断性评价;在培育过程中需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展,督促他们的学习;最后需要总结性评价,判断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的评价的关键在于确定收集有关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数据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数据作出对于他们信息素养水平的判断。我们在下面首先讨论如何进行判断,然后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信息素养的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目标指向评价,它通常使用某种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比较判断。此外,使用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课程评价所得到的信息易于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分析处理,作出客观而迅速的判断。提高评价的可信性与评价分析效率。同时,对于评价人员队伍的形成来说,也可以通过比较统一的培训,比较迅速地实现。因此,我们首先讨论如何来确定这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讨论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1.确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一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价值与优点。因此,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来选择和组织它,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完备性的原则。

(1)科学性

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该符合科学性,也就是说它应该科学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出自一部分人的臆测,也不能迎合一时的、个别人的需要。

科学性的另一表现在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应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按照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工作,而后检查评价对象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否符合判断结果,从而判断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这一点说明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

(2)合理性

评价指标体系还应该具有合理性。如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检测项目的标准之间应该没有冲突与矛盾。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应该注意不要的内容在要求上相互冲突。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项目所要求的标准应当是在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合理地分配在其内容的各个项目上,不能有的过于强调,有的又被忽视。

(3)可行性

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繁重、细致的工作,需要评价人员根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去观察、记录、分析、处理学生和教师通过课程所产生的各种信息。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使评价人员知道如何进行评价工作;另一方面,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指的是:

首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内容应该是可以观察记录下来的现象与测试得到的结果。大多数评价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评价人员的观察和问卷调查获得,因此观察项目与问卷调查项目应该是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易被评价人员调查记录的,而应该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描述语言。

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尽管是一个完整的价值描述,但是应当尽力将其比较仔细地划分为可以用等级或是否达到等判断性语句来描述的小项目,使评价人员可以方便地观测与记录。

此外,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所得的信息应该易于分析处理。分析处理所采集信息的最大的问题是大量信息所带来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处理。一般来说,可以用树型结构来划分评价体系,从顶向下逐步细化,分成若干层次,而各个层次上各项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这样可以减少评价指标体系内部的相互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可以让评价人员了解体系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

(4)完备性

价值尽管可以从各方面去衡量与判断,但是作为一种体系来说,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性的判断,是对事物的优点与影响的全面的认识,因此任何一种评价内容体系都应该是完备的。

信息素养的价值主要反映在它对学生今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前面已经讨论过,信息素养本身包括了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各个方面,而我们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就应该是全面地涉及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而不能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更不能只是某种软件的使用能力或者某种语言的程序设计能力。

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还表现在它不是只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而是代表着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人的一种共识。一般说来,社会上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人对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是有差别的,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家长的要求不一样;体育教师与化学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而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就应该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2.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问题

根据信息素养的目标与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几个方面。但是,具体的评价标准仍然处于一种经验型的实验之中,也就是根据信息学科课程的目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研究各种测试问题与方法。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与情感的程度是现代人在信息社会中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素质,而我们目前对于这一点在评价学生时并不太注意。

(2)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伦理道德也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它。

(3)信息知识。这一部分信息素养的评价项目,一般都会列入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信息技术工作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等几个方面。

(4)信息能力。由于信息素养的操作性特点,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对于信息能力认识的不一致,造成信息能力评价标准的项目拟订困难。总的说来,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信息查找能力、信息组织存储能力、信息组合编辑与表达的能力,也包括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素质的评价判断一样。信息素养的评价包含的内容十分多,而且一部分只有依靠教师观察调查得出结果,因此它的评价结果不宜使用过于细致的分段标准,主要是使用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来表示;为了表彰比较努力的学生,也可以使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或者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的五级度量方式表达。

三、信息素养评价方法

信息素养的评价过去主要是检查学生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因此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验,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笔试进行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对于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这两个重要部分的程度与水平没有认真判断;其次,依靠测验方法,特别是笔试来衡量与判断,比较难以判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由于是用笔试进行考核,学生只要能够笔答,就可能通过测验,这样就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注意知识方面而对能力方面有所忽视。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各个信息素养项目的评价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