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语言文字规范
16368300000005

第5章 语音规范(1)

谈教学语言中语音的规范化问题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解释来说明教材,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与教师的语言有密切的联系。而语音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又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只有掌握和运用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才能做到语言丰富、生动、形象。因此,教学语言应当是规范化的标准语音的语言。

掌握和正确运用规范的汉语语音,是教师应当做到的。教师在教学使用规范化语音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语言教育,同时对普及普通话大有益处。

然而,教学语言中的语音问题不被教师重视的现象仍较普遍存在。很多教师教学语言语音不规范,特别是语文教师使用不规范语音的语言更加令人遗憾。这些不规范的语音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翘舌音和平舌音掌握不准。有的人把平舌音一律读成翘舌音;也有人把翘舌音读成平舌音,还有的人平翘舌不分,一个字有时念平舌音,有时念翘舌音,不能恰当地表情达意。

第二、声调掌握不准。声调掌握不准也不利于表达语意。教师的语言语音不规范,对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对教学质量更为不利。所以,教师应当下功夫学好规范化的汉语语音。

语言中语音的规范化是有一定规律可抓的,因为规范语音是已经国家明确规定约定俗成的。

那么,如何学好规范化的汉语语音呢?笔者拙见:

一、提高认识,把学习规范化语音当成一项教学任务。汉语语音的规范化不仅能从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和一个人的文化,而且对教师来说应当是检验教学水平的一个方面。因此,学好汉语语音必须首先提高对语音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做推广标准普通话的带头人。

二、对照改正,认真按规范化要求学好语音。要找出自己不规范的语音,按规范化语音对照改正。关键要增强辨别能力,辨别、改正方法有:

1、记住平舌音的字。在常用汉字中,平舌音比翘舌音少得多,把平舌音的字记住,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翘舌音的字了。

2、掌握汉字的类型。汉字中的一部分字音可按类型推出平翘舌音。如凡以“生”为声旁的字都读翘舌音(当然不是所有平舌字音都可以这样类推),可根据情况选出常用字按声旁类推。

3、可利用声韵配合规律来记。某些声母只能和某些韵母拼合而不能和另外一些韵母拼合,如uɑ,uɑi,uɑng只能和翘舌音拼合,而不能和平音舌拼合,所以遇到“抓、摔、装”等就可以大胆地读为翘舌音。

三、加强练习,不断提高规范化语音水平。要做到经常听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标准语音,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规范的语音,然后反复练习。加强练习要学好汉语拼音以指导正确语音的练习。

正确使用规范化的语音,会使教师的教学增添许多光彩,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提高自己的形象。让我们都来学习好规范化的汉语语音,为推广普通话做贡献。

老师,请注意你的语音

朋友的儿子放学回来,向我背儿歌:“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宗(中)间,红灯亮了挺一挺(停一停)。绿灯亮了向前醒(行)。”儿歌写得不错,可是孩子读得怪腔怪调,让我哭笑不得,纠正了半天,他噘着嘴说:“老师就是这么念的。”

把影响孩子普通话语音标准的责任全都推给老师,显然也是不对的。近年来,普通话的地位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不规范的语音语法充斥家庭和社会交往空间,一些公众传播媒体也在推波助澜。俊男靓女嗲声嗲气地把“哇!好漂亮哇!”“你是我的最爱”挂在嘴边。凡此种种,难免使人为普通话的推广前景担忧。

然而,教师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推广普通话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早已纳入国家的政策之中。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教师是这一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历史的重任。如果各地教师不舍得抛却或难于改变方音土调,或认为反正在本地教书,学生也都听得懂,没有必要“打官话”,那么,整个民族的语言将一直维持在“南腔北调”的低级状态。语音得不到统一,普通话无法推广,这样代代相习将造成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且,这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的失败。

福建是方言复杂的地区,教师队伍的普通话水准还根本谈不上“纯正流利”。据了解,就是能用“三级”普通话进行教学的教师也并非主流。可见,推广普通话先从教师过关,是正本清源之策。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大力创造条件:一从师范教育抓起,学生毕业之前,保证普通话人人过关;二要抓在职教师的培训;三应与各项考核和奖励制度(措施)成龙配套。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更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想方设法,主动进攻,苦心修炼,严格要求,为促进汉语言的语音规范做出贡献。

教师上课应讲普通话

时下,在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中小学,“方言、土语”充斥于耳,教师上课不讲普通话,学生读书、回答问题也用“方言、土语”成为普遍现象。

教师上课不讲普通话,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某些学校领导、教师缺乏推广普通话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学生能答会做,不讲普通话也无妨”。二是有些中老年教师文化素质偏低,不会讲普通话,或普通话讲得不熟练。三是“方言”作为日常口语的主要表达方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讲普通话则缺乏大的语言环境。

教师用普通话教学天经地义,中小学教学大纲早有明文规定,能否坚持普通话教学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基本条件。怎样才能保证教师用普通话教学呢?首先,要增强教师自觉运用普通话教学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有关部门应为中老年教师开办普通话强化班,学习语音知识,纠正不规范读音,强化普通话练习。第三,开展观摩教学、诗歌朗诵、语音知识比赛等系列活动,苦练普通话基本功。第四,把坚持普通话教学作为评课、考核、评先、评优的基本条件,抓落实、抓督促,对个别普通话基本功较差的教师要出示黄牌,限期改正。

多音字

绝大多数汉字,每个字只有一个读音。有一小部分汉字,每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叫做多音字。

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汉字中,一字两音的有356个,一字三音的有44个,一字四音的有4个(叉、朴、差、着),一字五音的有1个(和)。合计起来,多音字共405个,约占3500个常用字的11.6%。

多音字一般分为三类:(一)“多音多义字”。如,背(bèi)后,(bēi)包;(二)“同义多音字”。如,揭露(lù)、露(lòu)脸;(三)“异读字”(或“又读字”)。如,俊(jùn)又读(zùn)已统读书(jùn)、波(bō)又读(pō)已统读为(bō)。

屡见不鲜的“鲜”怎么读

“鲜”字读xiǎn时表示“少”的意思,读xiān时表示“新”的意思。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常有人或读错音,或用错义。常见的不仅是一般人错读错用,甚至某些讨论语言文字的文章也不慎误读误用。例如,《光明日报》1987年1月6日“语言文字”专栏刊登了一篇文章《谈多音字读音的区分》,文中读到“鲜”字表“少”义要读xiǎn,如“屡见不鲜”。不错,“鲜”字表“少”要读xiǎn,但是,“屡见不鲜”的“鲜”既不读xiǎn,也不表“少”义,而应读xiān,表“新”义。“屡见不鲜”是成语,词义为“经常看到,并不觉得新奇”,也说“数(shuò)见不鲜。”

“鲜”字读xiān表“新”义时,常用于:鲜果、鲜红、鲜花、鲜活、鲜货、鲜丽、鲜亮、鲜美、鲜明、鲜嫩、鲜味、鲜血、鲜艳、鲜艳夺目;保鲜、屡不见鲜、尝鲜、光鲜、海鲜、活鲜、时鲜、时鲜、新鲜、鱼鲜等词。

“鲜”字读xiǎn表“少”义时,常用于:鲜见、鲜有、浅鲜等词。

“卡”的读音

“卡”有两种读音,“qiǎ”和“kǎ”,在读作“qiǎ”的时候,有两个含义,一是名词性的,指在交通要道设置的检查或收费的地方,如“卡子”、“关卡”、“哨卡”。二是指动词性的,“夹在中间或堵塞”,如“鱼刺卡在喉咙里”、“卡在里面拿不出来。”

在读作“kǎ”时,多用作译音,如“卡片”(英语card)、“卡车”(英语car)。

由于弄不清两种读音各应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常会出现误读现象,一般都是在该读“qiǎ”

的情况下读成了“kǎ”。如歌唱家关牧村灌制的唱片《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就把“哨卡”的“卡”唱成了“kǎ”。

容易读错的“给”字

“给”字有两读:一、口语、单用时读gěi。如:送给你、不给他、东西给丢了;二、在书面语、复音词中,一般都读“jǐ”。如给予、自给、自给自足、家给人足、目不暇给、给养、供给、补给、配给。

经常听到一些人把“给”字该读jǐ的时候,却把它读作gěi了,甚至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员同志也时有错读现象发生。其中,最容易混淆、最容易错读的是“给以”和“给予”。

“给予”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双音节词,它必带双音节动名词作宾语。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节词:“给”,动词;“以”,介词。这两个字总是连在一起使用,就成为一种固定结构,沿用至今,仍保留在书面语中。尽管如此,这种结构还是不很紧密,两个字可拆开使用。所以,“给以”虽然是个复音词,但“给”字仍然保留它作为单用时的读音,要读作gěi,而不读jǐ。如:“对同志给以(gěi-yǐ)热情的帮助”,也可以说“给同志以帮助。”

“给予”是书面语,它是“给”和“予”两个同义词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结构紧密。因此要读作jǐyǔ。如:“给予同情、给予支持、给予接待”。

奇特的楹联

温州江心屿中川殿前有一副奇特的楹联,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有好些人念了好几遍,还是不解其意。这副楹联是: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据说这副楹联是南宋状元王十朋写的。王十朋是浙江乐清人,知识渊博。他曾在江心屿读书,经常观察云霞和潮水的变化,感受颇深,就写了这副楹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副楹联呢?对联中的“朝”有两种读音,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意思。

“朝”读zhāo,是“早晨、一日”的意思。“朝”读cháo,是“参见、会聚”的意思。“长”也有两种读音两种含义。“长”读cháng,意思是“常常”,“长”读zhǎng,意思是“增长、滋长”。全联应读为: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zhāocháozhāozhāocháozhāocháozhāo。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chángzhǎngchángchǎ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读时要注意停顿,首字一顿,二三字一顿,四五六字一顿,七八九十字一顿,音节依次增多,音调延长,造成整齐的节。按照这样的声调和节奏一读,意思就明白了。对联意思是:白云早早来朝,天天来,早早散;潮水常常涨,涨落无定,常常涨了又消。对联把江心屿周围云起云飞、潮来潮去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寥寥二十个字,写尽了朝朝暮暮变幻无穷的江海风光。真是新颖别致。

那么,对联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呢?就在于巧妙地发挥了语音特有的调节修饰作用。这里有同音相间如上联的五个“朝”(chāo),下联中的五个“长”(cháng),同音字的间隔出现,起到了调整音节的作用;还有迭音,如“朝朝”(zhāozhāo);“长长”(chángcháng);谐音,如“长”(zhǎng)谐“涨”。这副楹联妙就妙在利用这些语音变化收到了特殊的修辞效果。

普通话同形异音异义词语辨析不是bùshì[词性]连词、动词短语[色彩]书面语[释义]①(连)用在并列关系复句中,常构成“不是……而是……”的格式:蜜蜂不是为自己酿蜜,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荔枝蜜》)用在选择关系复句中,常构成“不是……就是……”格式:不是鱼死,就是网破。②(副+动):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故乡》)

不是bùshi

[词性]名词、助词

[色彩]口语

[释义]①(名)指错误、过失:赔个~|这是你的~。②(助)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探询语气:他就是你要找的那一个?

也谈“澄”字的注音

笔者近阅贵报515期《“黄澄澄”的“澄”字该怎么读?》一文,对文中作者的主张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愿与作者金礻韦同志商榷。

金礻韦同志认为“澄”字有三种读音,即“dēng、dèng、chéng”,小学语文课本生字表中的“澄”字应注“dēng”音,并“希望小学语文课本再版时,将‘黄澄澄’的‘澄’(dèng)的注音改为‘dēng’”。笔者认为“澄”字本身只有“dèng”和“chéng”“澄”(dēng)只是“澄”(dèng)在词语中的一种音变情况,不应看作“澄”字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读音。

我们知道,单个字的调值和字在语流中的调值在某些情况下常常是不同的,而将这种变调情况下某字的读音看成是某字本身应有的音更是不妥。像“一、七、八、不”等许多字在别的词语中都存在变调情况,如果说这也算单个字本身应有的读音,则汉字中又会平添出许多多音字来。

查小学语文课本生字表,“澄”字的注音的确为“dèng”,这是因为生字表中的注音是就单个字而言的,根本不存在变调情况。“澄”在“黄澄澄”中应念“dēng”,这是“澄”(dèng)在词语中的变调读音。“黄澄澄”属典型的ABB(词根加叠音词缀)式,这种形容词重叠格式,除叠音词缀本身为阴平不再变外,其余各词都可以把叠音词缀变为阴平。“黄澄澄”中的“黄”为阴平,故“澄”在“黄澄澄”中应念“dēng”。

另外,笔者也翻阅了一些字、词典,所见凡是对单个字注音的都只有“dèng”和“chéng”两种读音,而对“黄澄澄”这个词语注音的均为“dēng”。

可见,“澄”在生字表中的注音“dèng”并不为错,金礻韦同志建议小学语文本再版时将生字表中的“澄”(dèng)改注“dēng”音大可不必。

学会据词定音,避免读错多音字在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有的人读错多音字的字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他们忽略了“据词定音”这一要领所致。要知道,多音字与其他字组成新词后,它的读音就会随着词义而改变。

多音字读音的变化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是多音字本身具有多种意义,与不同的字组成新词后就不同的读音。例如:

“和”字,它的最常用义的字音读“hé”,如,我和你,和解、和平。但在“和诗”一词中读hè,表示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体裁、格律来做诗词;在“和面”一词中读huó,表示搀和、混和起来的意思;在“和弄”的词中读huò,表示搅拌、挑拨的意思:而在“我和了”一句中则应读hú,表示按规定凑成一副牌而取胜(赌博用语)。

又如:“落”字,它是最常用意义的音读luò,落下、落后、落花流水。但在“落枕”一词中应读lào,表示睡后脖子疼;而在“丢三落四”一词中则应读là,表示遗忘、遗落。

二是多音字的字义基本没变,但用法不同,其字音也不同。例如:

“薄”字,口语单用时读báo(这本书很薄),书面语、合用时读bó(薄弱环节);又如:“剥削”二字,书面语、合用时读bōxuē(剥削阶级),口语、单用时则读bāo(剥花生)和xiāo(削铅笔)。

总之,学会据词定音,就能有效地避免读错多音字的字音。

“当”dāng还是“当”dàng看电视、听广播,常常听到演员或播音员将“当(dàng)真”读成“当(dāng)真”,而将“当(dāng)地”读成“当(dàng)地”,听起来别扭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