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读书之乐
16369900000025

第25章 读书与藏书(1)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溯源

最早的图书馆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那时称为“盟府”,《左传·僖公五年》有“勋在王室,藏于盟府”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有疏曰:“以勋受封,必有盟要(约),其辞当藏于司盟之府也。”司盟之府即是掌管盟约的地方,这就是图书馆的雏形。春秋时的思想家老聃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着“百国之书”,因此守藏室又是图书馆最早的一个名称。

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阁的传统楼房,是作为远眺、游憩、藏书和经佛之用,以阁特指藏书之楼,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汉高祖时,相国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命名为天渠阁和天禄阁,天渠阁收藏入关时所得到的秦国图籍。汉宣帝时,曾在天渠阁中召集当时著名学者,论定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至汉咸帝时,这里又成为藏书之阁。

秦汉的时候,还建造“石室”以藏图书档案。《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即处柜)玉版图籍散乱。”《汉书·高帝记下》则说:“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到了唐代,图书馆仍以石室相称。颜师古注曰:“以石为室,重缄封之,保慎之义。”为了更好地藏书并实施教授,唐代还设立崇文院,作为专门藏书的地方。崇文院设学士若干人,为太子属宫。古时还建立“秘阁”,专门收藏珍贵图书,作为皇家图书馆。

从汉代到唐代,秘阁都由秘书监执管,到了宋朝,宋太宗在崇文院中建造秘阁,收藏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所有真本书籍一万多卷及古画墨迹,并设立称为“直秘阁”的官阶来执掌秘阁事务,下面又设立校理、检讨等官来负责管理工作。

明朝时建立了文渊阁,专门收藏图书。那个时候,私人藏书极盛,常熟人藏书家毛晋(1599-1659年)藏书8万4千余册,大部分是宋元刻本,他建了汲古阁、目耕楼来储藏这些图书,是我国历代私人藏书最多的人。嘉靖末年鄞县(今宁波)人范钦在宁波月湖之西建天一阁,藏书7万多卷,几经损失,解放后尚存1万3千多卷,包括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等。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到了清代,图书馆得到更大的发展。乾隆年间共建立了7个阁。位于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建于乾隆40年(1775年),《四库全书》的第一份就藏在这里;位于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也是建于1775年,所藏图书在咸丰10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被烧焚。乾隆44年(1779年)在江苏镇江金山寺内建文宗阁,咸丰3年(1853年)被火烧毁;1780年又在江苏江都县(今扬州)的大观堂建文汇阁,该阁也在咸丰4年(1854年)被火烧毁;乾隆47年(1782年)在沈阳故宫以西建的文溯阁,现在属于辽宁省图书馆,乾隆49年(1784年)在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藏书堂建的文澜阁是第7个阁,咸丰10年(1860年)倒塌,光绪6年(1880年)重建。此即为现在的浙江省图书馆。

清朝末年,图书馆规模更大,内容更丰,藏书更众。1910年成立了“京师图书馆”,收藏了南宋皇家的书籍。1928年中华民国改之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称为北京图书馆,即首都图书馆。馆内藏书达950多万册,包括古代重要典籍、各种文版的马列经典著作,中国革命文献各种学术著作,大量中外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书刊以及少数民族文版的图书等,其中古籍善本30余万册,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以及其他古代写本和刻本等,是我国藏书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历代藏书馆阁

中国历代文献资料极其丰繁,真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对此浩瀚的文献资料,历代帝王和达官显贵,乃至文人雅士均能够予以高度重视,以便从中汲取营养,借鉴治理社会的得失。正因如此历代官方和公用藏书馆阁应运而生。

守藏室:周朝,周天子藏书室。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做过“守藏室之史”,即管理藏书的史官。

天禄阁:汉宫中藏书阁。汉高祖时创建,在未央宫内,收藏各地所献的图书。刘向、刘歆父子等曾在阁中校雠所藏书籍,编撰成《别录》、《七略》,为我国图书馆学、目录学奠定了基础。

秘阁:历代封建王朝宫中藏书之所。晋以前多称“中秘”、“秘府”,自晋始称为“秘阁”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于崇文院中堂建造秘阁,选择史馆、昭文馆、集贤院所有真本书籍万余卷。

弘文馆:又称修文馆、昭文馆,唐代中央政府藏书兼教育、咨询机构。负责典藏经、史、子、集四库图籍,兼掌校雠、修纂之事。唐初曾藏书20多万卷。

北堂图书馆:即天主教学图书馆,北京自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利玛窦来华传教建立。据1938年整理藏书时统计,共有西文书5000册,中文书8万册,其中有许多中外罕见本。

七阁:清代专储《四库全书》修成,全书缮写7部,分藏于7个地方,即“七阁”。迄今得以保存下来的有四阁。

涵芬楼:商务印书馆藏书处,专贮珍贵图书。商务印书馆从清光绪末年即搜集南北藏书家散出的孤本秘籍多种,曾选取其中部分编为《涵芬楼秘籍》等。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902年创建,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创建初期,调集了江浙等地官书局刻印的书籍,并接纳康有为创办的强学会所藏图书,以后又收进很多私人藏书。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教学科研的重要文献资料,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京师图书馆:1909年,以南学典籍及内阁大库残卷为基本藏书,又购进部分私人藏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1949年改名为北京图书馆。

京师通俗图书馆:辛亥革命后在鲁迅先生的关怀指导下,我国成立的一个最早的大众化图书馆,创建于1913年。1956年改称首都图书馆。

北海松坡图书馆:它是为纪念蔡锷(字松坡)而建立的图书馆。1916年蔡松坡病故,其师梁启超倡议在上海设立松坡图书馆。1922年迁入北京,解放后,并入北京图书馆。

东方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对外开放的图书馆。1924年建立后,将涵芬楼之所藏全部迁入。1932年2月1日,日本侵略军纵火将东方图书馆五层大楼及所藏书刊焚毁一空。

子洲图书馆:全称为陕西省绥德县子洲图书馆。始建于1925年,初名是绥德县立图书馆,1942年为纪念李子洲烈士改为此名。

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所属图书馆,1930年建于上海,因纪念该馆创始人胡明复博士而得名。中国科学社1920年于南京建立图书馆,1929年迁入上海,1958年与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报刊图书馆合并组成上海图书馆。

蚂蚁图书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于1933年建立的进步图书馆。其办馆目的是“使得无产者有书看”,使要读书而无力购买的穷苦青年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子民图书室:建于1947年的进步图书馆。其宗旨是为了纪念蔡元培(字子民)先生,继承“兼容并包”的精神,发扬民主科学的传统。1949年2月北京解放,子民图书室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

上述历代藏书楼阁所藏书籍大部分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也有少数藏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例如: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这些藏书馆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对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窗口,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标志。

西方学者写的图书馆史,一般可上溯到公元前,距今大约四千多年。西方中心论者对东方图书馆的情况似乎未曾注意。其实我们的甲骨文也是古代的图书,它的内容、数量与对后来文化的影响,比西方发现的巴比伦一带的泥版文书丰富得多,时代前后也不相上下。古代图书多与古人祭祀、宗教信仰有关,图书保存的地方也多半在神殿里。先有文字,后有图书;有了图书,就有藏图书的地方,近代称之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