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教学艺术
16417600000002

第2章 课堂组织艺术(2)

在课堂组织和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否则教师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说教架子,必然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甚至是摧残。

五、发展性原则

课堂组织和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即从人格方面,激发学生的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从学力方面,有利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从身心方面,使学生在轻松与愉悦、拼搏与奋争的和谐统一中健康发展。

六、科学而有序性的原则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单元、章、节及层次之间的序列。学生的认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课堂组织和教学活动,也必须遵循科学而有序性的原则。既要考虑到教学知识之序,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训练之序,思想道德觉悟的培养和提高之序。

课堂组织艺术的技巧

课堂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组织好教学,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喜悦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目光注视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生通过教师的目光窥见教师的心境,从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目光为教学服务。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教师亲切的目光一可使学生情绪安定,二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

二、表情感染法

表情是师生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过程。人们往往能通过脸上的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的表情是学生关心的目标。他们时时从教师的表情中获取信息,以确定出自己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表情要自然,一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二要充满自信,使学生得以健康向上的精神;三要温和,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任。

三、趣味激发法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行为的有力动机。学生不可能在每节课内对某一事物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如一段故事,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果。

四、目标指引法

在每节课开始时,教师要明确本节学习的目标及要求,利用语言及其他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产生为达到目标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有意注意和主动思维。

五、设疑法

疑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巧妙的设疑是组织教学中一种艺术方法。当某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置一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使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感低落时,利用疑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设疑需教师精心设计,注意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设疑会破坏教学,影响学生思维。

六、停顿吸引法

由各种原因造成课堂教学较混乱时,教师可采用突然停止讲课,等学生感到意外,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乱教学思维。

七、激励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不仅是对某个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大家的激励,使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成功时的赞扬,能使学生进发继续向上的欲望: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激励更为重要,它可使学生产生自强不息的信心,激起学习欲望。

八、板演法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归纳、系统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组织艺术的一种方法。恰当地选择时机板书,不仅可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调整。

九、语言表达法

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智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帮助人们交流思想感情。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关键。

语言的条理清楚、通俗易懂是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讲解得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才会使学生获得系统而清晰的概念;语言的准确、简明扼要是组织教学的基础,这样才能使人听着舒服、爱听;善于例证、形象比喻,适当引用一些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等是用语言组织教学的技巧。生动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同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语气的使用影响着意思的表达、感情的色彩,在不同情况下,恰当地使用语气,可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含蓄,语言用得委婉。耐人寻味,让学生有咀嚼和思维的余地,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十、暗示法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恰当地运用暗示法,可使师生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如当学生遇到难题缺少自信时,教师语言暗示“你能够做出”,激发出学生刻苦钻研:若课上某些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的眼色或手势暗示可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暗示给予学生自尊,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十一、竞赛法

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或疲劳或个别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采用全体竞赛、小组竞赛,个别人之间竞赛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习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课堂组织艺术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因势利导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主,保证课堂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影响课堂组织教学的因素

一、课堂学习环境差

安静幽雅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室外嘈杂之声、教室内的卫生、室内的布置色彩,学生的座位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心情才能愉悦,思维才能活跃。因此学习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

二、班容量大

班容量是影响课堂组织的又一因素。班容量过大,如70~80人,一个班管理跨度太大,教师在管理上易出现顾此失彼,难以督促每个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我国现行条件下,一般以50人左右一个班为好。

三、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有威信的教师,可以用轻轻一句话或一个眼神使乱哄哄的课堂刹那间安静下来。加强修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都是一个教师树立威信所必须的,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在今后教学中将这良好印象持续下去,这会给课堂组织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师生的情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师的基础。隔阂乃至对立的师生关系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严重障碍。深厚的师生感情,可以使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上的各种规范,为了感情,学生会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知识,对立的师生感情,学生会将自己最有兴趣的事物都放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身感受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五、教师的机智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上偶发事件是常有的,如果教师缺乏机智,简单化处理,就会事与愿违,就可能造成正常的教学不能进行,若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能使教学顺利进行,而常常在其中培养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增强了教师的威信,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的信息量

教学信息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一节课需多大的教学信息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信息量过少,必然导致课堂松散;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影响学习积极性;一节课的教学信息量,以学生恰好接受为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再现课本内容,一节课如同一碗白开水,毫无味道,这不仅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的整体效果。

七、教学节奏慢

教师在课前没有认真备课,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了解学生情况,不注意课堂反馈,机械训练,重复训练,板书过慢、过多,课前仪器准备不足,语速慢,语言不简练等,都会造成教学节奏慢,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间难以交流。教学效果下降,而导致学生厌学。

八、教学技术落后

教学中只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善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多媒体、录像等,使传授的信息单调,信息量少,不利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利用。

教学“空白”的运用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讲课时留下一些“空白”,利用教学“空白”不仅可使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心理疲惫,提高注意力,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记忆效果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一、为组织教学而创造“空白”

在教学中,当发现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采用突然停止讲课,留下一些“空白”,这样做可以提醒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调整注意力。采用教学“空白”,比教师停下来提醒学生注意效果要好,他不仅可使教学正常进行,使大部分学生思维不被打断,而且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知识网络时要留有“空白”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自己的网络体系,知识点与知识点间是相联通的,由每个知识点可形成知识网、知识面。这节所学知识可能是上节或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也可能是下节或后面所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找到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在将知识点联成知识网时,教师不妨留有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找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联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中找到自己的方法。

三、提出问题后要留有“空白”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去回忆,去思考。在提问时所留的“空白”要根据问题而定长短,一般较简单的问题“空白”要少一些,一些思维性较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够“空白”,让学生去充分想象,这时一定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在思考时,教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会给学生思维造成阻碍,也影响思维的发展。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空白”要长一些,要让学生有讨论研究的时间,思维有创造的余地。

四、在知识出现模糊时要留有“空白”

在学习中,往往有些概念相似,这使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这时教师自己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而是要留有一定“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讨论,去澄清。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比教师讲解的牢固。

五、实验演示后要留有“空白”

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或加深了解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后教师不要马上讲课,要给学生留有一些“空白”,使学生在此时间内回忆所做的实验的现象,思考实验可能验证的知识,这个“空白”可以给学生以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想象,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六、出现错误之后要留有“空白”

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某种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应在此时给学生留有一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冷静三思,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冷静的气氛中自己去发现、纠正错误,找到正确方法。

七、出现独特思路时要留有“空白”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对某个问题,有个别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思路,这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留有“空白”。这是因为独特的思路常是个别人的想法,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全体同学去想一想,去理解,同时让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自己也想一想,完善自己的思路,这样将会把独特的思路为大家所接受,对学生的思维的发散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使教学效果比个别人讲或教师讲好。

总之运用教学“空白”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身心情况,恰当使用。同时注意,教学“空白”在一节课中不断频繁使用,这样会造成教学节奏松散,反而阻碍学生思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