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教学艺术
16417600000006

第6章 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4)

(老师继续了刚才的实验,结果纸团先落地。)生(4):(抢着说)老师,我发现这张纸从高处往下落时,像老鹰的翅膀一样。

生:(纷纷地)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为什么纸团直接落,而一张纸却是像老鹰慢慢扇动翅膀一样往下落呢?

(学生讨论,四人一组,争得面红耳赤。)

生(1):因为有空气,纸下落时,被空气挡住了。

生(2):张开的纸像降落伞,被空气托住了,下落得慢。

生(3):纸越大,就落得越慢。

师:(时机成熟,进行小结)这说明受空气阻碍的物体,表面越大,这个物体从空气中下落就越慢。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看出了学生们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争论热烈。

学生们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辩论,并发现了真理。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金色的鱼钩》时,是这样导入学生辩论的:

有个学生提问:“课文写老班长他们将要走出草地时,写道‘……挨了一天又一天……’把‘挨’换成‘过’行不行?”教师马上问大家;“你们说行不行?”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一位学生说:“行,因为‘挨了一天又一天’就是过了一天又一天的意思。”教师又反问:“照你这么说,我们每天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也是挨了一天又一天了?”大家都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不行,不行。”学生们都反对。教师又追问:“为什么不行?”有的学生说:“挨了一天又一天,好像学校生活多么艰难似的。”这时,教师小结:“是的,‘挨’和‘过’虽然都有‘过去’的意思,但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挨’有表示‘艰难’的意思。”又经过一阵思考和辩论,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那么可以把‘挨’换成‘熬’,因为它们都有‘艰难’的意思。”一位学生立刻反驳:“按你的说法,课文可以写成‘老班长他们在草地上熬了一天又一天’啦?”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这样一改,好像老班长他们很苦恼,很不情愿似的。”大家又笑了,辩论的气氛使课堂高潮迭起。这时教师总结:“虽然‘挨’和‘熬’都含有‘难’的意思,但是‘熬’在这里有一种思想情绪。所以课文用‘挨’字是很准确的,我们要学习这种‘炼字’的功夫。”可见,课堂辩论达到了一定的火候,必然会掀起小高潮,而组织高潮,是以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真正地吃透教材为前提的。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辩论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展开热烈的课堂辩论,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还应该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达到这样一种和谐的至高境界: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一位教师在教完《愚公移山》后,设置了正方论题《愚公应该移山》,反方论题《愚公应该搬家》,让四位男生和四位女生分别代表本组,组成正方和反方在讲台上进行辩论,教师当主持人。学生在辩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文,又能触及课外;既能开拓思维,又能训练口才:既能讲现象,又能谈本质;既能明确主题,又有接受思想教育……下课铃响了,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总之,课堂辩论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共振,学生在群体探究、相互研讨中极易萌发灵感,发现新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呈现积极的态势。

运用生动的语言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

语言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形象鲜明、优美流畅、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就会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一、教师的生动语言的特点和功能

1教师的生动语言的特点

教师的生动语言,是充满艺术色彩的语言,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和情感性。针对性。教师所教的学科不同,学生也各有差异,教师的语言不能以一个模式、一个腔调、一种方式进行表达。必须根据学科的不同,学生年龄、心理的差异,灵活掌握,有所变化。在文科课堂上教学,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准确、鲜明、形象、优美、流畅;在理科课堂上教学,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精确、简洁、严密、清晰、富有逻辑性。教师的语言,不能离开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接受教师语言的反映也不一样。小学生易于接受形象化的语言:中学生易于接受哲理性的语言。因此,教师的艺术化的语言,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科学性。教师的语言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的目标,既有传授知识,又有培养思想品质的任务。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遵循这一科学规律,把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依据规范的教材传授的知识,都具有科学性。教材中的科学术语,反映着事物本质的概念和范畴,因此,教师必须尊重科学,把知识讲准,把教学语言讲规范,讲授不同学科的知识就使用不同学科的术语。

启发性。启发性教育,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符合这一原则。教师的生动语言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获取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动的教学语言,还能在教学的关键处,在学生思路的阻塞处,给学生架设跨越障碍的桥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形象性。生动的教学语言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深入浅出,通俗幽默,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它往往是引用学生熟知的事例,作为恰当的比喻,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乏味枯燥的内容变成妙趣横生的形象,使丰富深邃的内涵变成浅显易懂的语言,发挥语言的巨大功能,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给他们带来愉悦。

从一位有代表性的教师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动的教学语言的美好境界:她的问答语言,善于巧设机关,一问一答之间有柳暗花明之巧;她的讲述语言,恰似行云流水,娓娓道来,一言一语充满幽默和风趣;她的讲解语言,能够点石成金,一语中的,一言一语好似春风化雨,渗透学生心田;她的朗读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一吟一咏使学生如坐春风之中,得到美的感受。

情感性。教师的生动语言,往往饱含着真情,表现出坦诚的拳拳之心。它会发出磁石一样的力量,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教师的真情溢于言表,它能赋予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体察”得出事物的内在世界,将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用充溢着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教学的。讲《友邦惊诧论》,他的语言显得那样大义凛然,荡气回肠,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攘外必先安内”谬论的讥讽和仇恨;讲《记念刘和珍君》,他的语言是那样的深沉悲愤,像压抑的火山,随时都会喷发;教《绿》这篇优美的散文,则运用了自然的语言,以流畅和谐的节奏,恬静亲切的感情,描述“飞花流翠”的梅雨潭,“鲜润醉人”的梅雨潭。将一种充满生机的绿色的情,融进绿色的景里,仿佛师生都转向于梅雨潭这绿的世界之中……这样充满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2教师的生动语言的功能

愉悦功能。教师的生动语言,是教学的艺术体现,是教师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恰当、生动地运用语言,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采取的创造性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贴切的比喻、精彩的描绘、生动的论证、透彻的说明来表述和解释知识,表达思想感情,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使学生在一种新奇、优美、亲切的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学习有趣、轻松、舒畅,认为学习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样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必然会使学生赏心悦目,乐此不疲。

激励功能。教师的生动语言,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和巨大的鼓舞力量。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伴随教师的语言,教师的丰富感情,包括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憎恶,对学生的真诚爱护,对学生的热切期待,都会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它会像初春的细雨一样,深深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它会使学生兴奋,奋发向上,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师的生动语言,承载着耐人寻味的知识。它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力量。这种内驱力会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和加速器。

发展功能。教师的生动语言,不仅能清晰、准确地传递知识和信息,而且能把枯燥、深奥、难懂的概念、公式、原理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教师的生动语言,就是一把把解析难题的钥匙,就是一个个先进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载体。因此,教师的生动语言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巧妙地把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疑难问题的捷径渗透给了学生。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经常接受这种语言,消化这种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指点,得到开化,思维的品质就会得到发展。

二、用生动的语言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方法

用生动的语言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是艺术,也是科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并且在活跃的气氛中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组织高超艺术的语言去从事教学。

1.比喻法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深奥、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使知识准确、清晰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的教学就能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把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某位数学老师讲“点的轨迹”的知识时,“什么是点的轨迹呢?”老师放开洪亮的嗓门说:“教科书上是这样写的:具有某种性质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具有这种性质的点的轨迹。”学生们看着这近似绕口令的定义,迷惑不解,都皱紧了眉头。老师却不慌不忙。把小黑板一翻,扬起教鞭一指,将书的定义略加改动,读着:“一个点按照一定规律运动时所留下的痕迹,就叫做具有这种性质的点的轨迹。”学生的眉头仍然紧锁着。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定义,又做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他扬起右手,手中拈起一个蓝色的粉笔头,将声音放低,开始侃侃而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刚刚从墨水瓶里爬出来的‘小虫子’。”其实,这小虫子就是他手中的蓝粉笔头。学生们屏住气,一百多只眼睛盯住他的手,好像在看一个魔术表演。他们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了。

“现在,我们让这个‘小虫子’距离定点30厘米爬行。它爬呀,爬呀,身后留下了点点墨迹,这就是‘小虫子’运动的轨迹……”噢,原来是这样,学生如大梦初醒,情不自禁念着小黑板上的话:“一个点按照一定规律运动时所留下的痕迹就叫做具有这种性质的点的轨迹。”同学们一边念着,一边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点和由点划出去的弧线。很多同学未等老师要求,便翻起书迫不及待地默读起来。大家都神情专注地沉浸在探索“轨迹”的知识中。

这个教例很生动。本来是深奥难懂的数学定义,却让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决了。教师巧妙地用粉笔扮作小虫子,让墨迹变做轨迹,使学生对轨迹就有了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理解轨迹的定义,就水到渠成了。教师的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神情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掀起了一个学习的小高潮。

2.描述法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优美、精辟的语言,渲染情境、概括要点、介绍教学内容,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精神就会振奋,思维就会活跃,记忆就会牢固,课堂的学习气氛就会活跃,课堂教学就会掀起一个潮。

某教师上体育课教“山羊分腿腾跃”时,学生总感觉难度大,太复杂。所以,一上这种课,学生总是缩手缩脚。课上得沉闷,学生也没有生气。后来教师把这项技术的完整动作,编成“三字经”的形式进行讲解。既有一定的诗意,又生动有趣,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上课非常兴奋,上课的气氛也异常活跃。教师上课时,一边做示范,一边讲动作要领:“快速跑,一阵风;上踏板,用力蹬;体前跃,伸臂撑;分大腿,肩猛顶;空展体,如燕飞;股弯曲,落地稳;要机智,须果断;越山羊,永登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边背“三字经”体会要领,一边实践操作,反复跳跃。他们在操场中,大声地背呀,来回地跳呀,一个接一个,一组接一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连最胆小的同学也在地面上跳呀,背呀,一旦找到感觉,同样加入了“跳山羊”的行列。体育场上,学生你来我往,乐意融融。

这位教师把深奥的体育术语和复杂的腾跃要领,演变成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讲给学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要求。

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学生通过边背边做,很快理解了分腿腾跃的要领,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愉快地学会了“山羊分腿腾跃”本领,也把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

3.类比法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同类知识或不同类知识进行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准确地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就能将新旧知识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在比较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复习。

中学生刚开始学写议论文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皱起眉头。他们说议论文枯燥,难懂,不会写。很多教师一筹莫展,林老师却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