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
16418900000007

第7章 农民收入与消费(3)

(5)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支出比例稳步增长。改革开放之后的20多年,农村居民经历了由贫困到温饱有余的变化,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思想也有了很大进步,不再像贫困时期那样固守着自己的收入宁愿去储蓄也不愿意去消费。现在的农民的健康意识增强了,文化娱乐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自然消费也就持续地增长。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6)传统消费观念逐步向现代消费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重实物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前四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文教娱乐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生活支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第五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二是由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转变。食品和居住的商品性显著。其他各类消费品也都基本实现了商品性消费,家庭消费对社会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显示出农村居民已打破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参与市场经济循环,同时预示着农村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生存性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已经从贫困过渡到温饱阶段,正在向小康阶段迈进。

二、消费结构的城乡差异

我国农村居民不仅在消费水平上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在消费结构上也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1.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差异。

从食品支出总量看,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居民,从1980~2004年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平均为75。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569%下降到3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618%降为472%。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实现了小康正在逐步迈向富裕,而农村居民已经解决了温饱,正在为全面实现小康而奋斗。从总体上看,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皆呈下降趋势,但二者的差值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差由49%上升为95%(见表212),表明城乡消费不同步程度加剧。

从食品消费内部结构看,我国城市居民的主食消费量不断减少,副食消费量持续增加,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城镇居民的人均主食消费量从1983年1445公斤下降到了2002年的785公斤,下降幅度为46%,同时城镇居民对于蛋白质的消费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营养摄入渠道增加,食品消费已经摆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等集约消费方式转变。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2010年膳食构成指标,居民每人每日摄取热量2250千卡,蛋白质80克,脂肪80克,即可达到营养平衡。从2001年食品消费情况看,我国城镇居民每人每日摄入量不仅达到上述三项指标,而且超过标准。

我国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也有所改善,呈现出“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的趋势。但粮食仍然是我国农村居民营养摄入的主要渠道。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量为2353公斤,与1983年相比仅减少了247公斤,下降幅度为95%,约为同期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的3倍。蛋白质的消费量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较小且总体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还没有达到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标准,膳食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差异分析

耐用消费品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其消费特点是一次性支出较大、购买与消费时空上分离,它的消费数量和消费内容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家庭收入状况紧密相关。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在耐用消费品消费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二者在消费数量和消费档次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1)结构档次比较。我国城乡居民的耐用消费品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按消费档次不同可将城镇、农村耐用消费品分为低、中、中高、高档四大类,见表2-14。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档次不及城市。在城市耐用消费品市场上已难见到农村的许多低端耐用消费品的身影,如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在城镇为低档的收录机、电风扇,为中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到了农村分别成了中档和中高档消费品。城镇中的中高档消费品在农村中还不多见,例如2004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6981台,而农村居民每百户空调的拥有量仅为47台。近年来在城镇中逐步成为消费热点的家用汽车、电脑等城镇居民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基本还没有。

(2)总量分析。本文选取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照相机四项进行城乡比较,这四样消费品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涉及到城镇和农村的低档、中档和中高档消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从表2-15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个增长特点:

第一,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总量是递增的。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为4829台,约为平均两户拥有一台洗衣机。到2004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为9590台,城镇家庭绝大多数都拥有了自己的洗衣机。

家庭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从1985年的658台增长到2004年的9015台。彩电拥有量1985年为1721台,2004年为13344台。从1985年平均5~6户拥有一台彩色电视机到2003年每户家庭都拥有一台以上的彩色电视机。照相机拥有量从每百户852架增加到4704架。2004年,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中已经基本普及。农村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洗衣机拥有量1985年为19台,2003年为3732台;电冰箱拥有量1985年为006台,2004年为1775台;彩电拥有量从1985年的058台增加到2004年的7509台。到2004年,少数农村居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照相机。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04年,农村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除了彩色电视机超过50以外,其他三样拥有量还很少。

第二,同一时期,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城市居民少,且档次越高二者差距越大。许多在城市已经比较普遍的中高档消费品农村居民的拥有量还很少,如家庭影院、空调等。农村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约为城镇居民的1/2,在城镇中属于中档消费品的照相机到农村成为了中高档消费品,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不到城镇居民的1/13。

(3)增量分析。

农村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的存量起点低,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2004年,农村居民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分别为1985年的17倍、10倍和115倍。2004年,城镇居民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分别为1985年的098倍、12倍和6倍。

以1995年作为分界点,城镇居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的幅度大、速度快。1995年以后,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增长速度渐渐趋于平缓,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增长幅度进一步降低。

1990年以前,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增长幅度的非常小。1995年到2000年为一个快速增长期,2000年以后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数量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城乡两个市场在同一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说明两个市场启动不同步,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启动早于农村消费品市场。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趋缓,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市场仍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由此可见,城镇主要耐用消费品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而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开发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其他消费支出。

我国城乡居民在其他消费支出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为2567元,2004年为52815元,增加了50248元。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1990年为1901元,2004年为13056元,增加了11155元。

注:绝对数是指按照当年的物价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实际金额。比重是指该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1990年,城乡医疗保健支出差额为666元,2004年,二者差额为39759元。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支出1990年为11226元,到2004年增加为10328元。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从1990年的3141元增加到2004年的24763元。城乡居民该项支出在过去20余年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二者的差距也持续扩大,其差值从1990年的8095元扩大到2004年的78517元。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比农村居民丰富,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城乡医疗保健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和交通通讯支出差距的扩大与我国公共消费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

三、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

由于各地区收入水平的差异,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其消费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具体分析各地区的消费结构状况如下:

1.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