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概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2200000012

第12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3)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农村五保户的供养由于受资金等条件制约,不少地方达不到当地农村的平均生活水平,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健全以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社会救助和农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任务。

1.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建立了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今后为了保障所有的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必须建立有效的财政支持系统。政府不仅要给予保险金政策方面的优惠,还需要给予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经济补贴。政府资金的投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资金的引导机制,即为了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应由政府对参保人员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补贴。二是建立养老保障待遇调整的储备基金,以保证被保险人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富裕型农村和失地农民以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到2010年使参保人口占农村应保人口的50%左右;争取在202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

2.实行农村社会救助。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五保供养制度,2006年3月国家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对新形势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行了严格规定。到2005年底,全国共建有农村敬老院等五保供养服务机构32572所,有632万名五保供养对象在那里接受政府和集体提供的无偿供养服务。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严格审批程序,适当提高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标准,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建立农村五保供养长效机制。

3.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5年民政部为了帮助农村的贫困户解决衣食之忧,开始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1000(市)多个县(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488万村民、2395万户家庭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是政府为农民设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能力有强有弱,生活水平有差异,目前形成全国统一的农村最低保障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试验中要积极稳妥确定保障标准,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努力建立农村低保金来源和发放的有效机制。

四、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但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第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第二,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电影拷贝工作,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第三,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第四,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2.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第二,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第三,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

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第五,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4.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第一,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第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第三,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等活动。

建设现代化农业

一、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1.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2.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3.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金。

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

1.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2.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3.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1.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2.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3.加强动物疫病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4.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5.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应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

1.农业产业化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方法,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

2.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对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3.建立产业化经营中企业和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农民需要稳定的市场销路,龙头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应,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符合双方长远利益。因此,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来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提倡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4.支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搞农产品初加工、进行财政补助,对其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

五、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以市场需求拉动现代农业1.通过在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在销区建立配送中心和网络化连锁超市,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连接紧密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从生产起点到销售终端形成完整的流通链条,增强市场需求对现代农业建设的牵动力。

2.抓好“金农工程”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在大中城市周边和优势产区,经过对现有批发市场的整合提升,建成一批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有一定规模的期货市场,形成布局合理、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

3.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4.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六、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1.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展节地、节土、节肥、节能等节约各种资源的节约型农业。改革粗放耕作制度,对耕地进行分等级动态管理,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发展旱作农业。

2.大力开发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测土配方力度,按照土壤养分状况,优化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积极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推进绿色高效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加强农村沼气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农村小水电可再生能源。

3.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

七、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已逐步形成基础,标准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由部、省、地市(县)三级质检机构互为补充、常规检验和速测检验相互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也逐步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农产品认证格局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在农场开展农业标准化活动。从2006年开始,国家每年安排100个县及县级农场进行创建活动,通过集成优化现有要素,合理开发各种资源,大胆进行机制创新,力争使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有新的突破。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推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和国有农场率先实现农业标准化,使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标准化跨上新台阶。

2.推进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标准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业部和财政部的“农业行业标准修订专项计划”,每年修订农业国家和行业标准350项左右,优先完成农产品安全标准、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标准的制定。

3.通过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过程质量认证和培育品牌,加快标准的实施推广。重点加强种植业过程的GAP认证,在兽药生产上的GMP认证,在饲料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水养殖方面的HACCP认证。

4.推进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十一五”期间,力争再建设50个部级质检中心、36个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和1200个县级质检站,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对标准化实施的动态管理,全面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的例行检测制度。

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年的32∶1扩大到322∶1的水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提出“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多予少取放活”,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一、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1.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1)继续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支持。继续增加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再增加10亿元,达到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

(2)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粮食主产县给予奖励和补助。

(3)搞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管理,控制农资价格上涨。

(4)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增值。充分利用主产区丰富的饲料资源,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

(5)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精深加工。

(6)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密切与产销区的关系。粮食销区的经营主体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应享受国家对主产区的有关扶持政策。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仓储、加工等设施,开拓粮食市场,销区政府应予以支持并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