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概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2200000013

第13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4)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

(5)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

(6)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扶持出口生产基地,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认证。完善农产品出口政策性信用保险制度。加强对外谈判交涉,签订我国与重点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双边检验检疫和优惠贸易协定,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有利环境。

(7)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观光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要通过广泛引进农业高科技品种,使观光园内的农业品种立足新、优、奇、特,增加知识性、文化性和科学性。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1)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的投资规模。

(3)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和秸秆气化等各种小型设施建设。

(4)继续搞好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巩固成果,注重实效。

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作用明显,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2.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

3.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兴县富民。

三、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1.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2.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3.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4.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为农村贫困人口开辟增收途径1.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完善扶贫开发机制。确定各个贫困村的工作重点,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重点安排扶贫资金、项目和帮扶力量,落实责任。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农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资金要优先安排给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贫困村。

2.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要切实加强管理,将移民村屯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当地规划,县(市、区)档案馆要把异地安置移民村屯的有关情况纳入档案建设内容。要继续改善安置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异地安置村屯修建道路、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安置农户发展主导产业、建设沼气池,搞好安置农户的培训,不断增强其自立自强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3.采取特殊措施,确保特困农户得到有效扶持。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因户制宜地扶持特困农户发展“短、平、快”项目,优先安排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有效帮助特困农户增加收入。要动员、引导、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及其他热心扶贫济困的各界人士,采取“人盯人”或“结对帮扶”的办法,给特困农户提供致富思路、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等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对确实无开发能力的特困农户,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逐步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其生活脱离困境。

深化农村改革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相对滞后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具体表现为:

1.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取消人民公社、设立乡镇以后,乡镇政府政企不分、政社不分,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情况普遍存在;乡镇政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兴办企业、招商引资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