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2400000003

第3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2)

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讲究“寓教于会”。

会上,不仅村领导讲,就连本村村民、外聘工程技术人员、外来职工,都可以上台发言谈体会。每年传统和法定节日,村主要领导都要亲自上门,对退休老人、病残人员、军属等家庭,进行慰问。

2.放手发展村办企业。1988年,华西村实现工农业产值亿元村目标,1999年,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

从华西村发展农村经济情况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是通过支部书记和其他党员干部带动农民实现的,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动,整合资源,带领农民,发展乡村工业,以农村工业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建设新农村的运行模式,我们称之为名村反哺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这一模式我们受到以下启发:

(1)充分发挥名村效应,充分利用村庄已有的良好经济基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避免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做到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相结合。

(2)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动摇。几十年来,华西村兴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并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58家企业,八大上市公司,雄踞全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之首,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3)新农村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主导型

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该村具有鲜明的产业品牌及优势,能够带动当地农民依靠某种产业进行致富。难点是如何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契机,进行创新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潍坊市从1999年开始建设潍坊至寿光、青州、诸城、昌邑四条“农业高新技术走廊”战略工程,营建中国的“农业硅谷”。这四条农业高新技术走廊总长达250千米,集中了272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万公顷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各类项目区和示范区。以种苗生产为中心,带动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使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速度大大加快。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设施蔬菜产业带,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蔬菜产业的升级换代。其基本做法是:

1.注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各园区和基地在生产的组织、产品类型的选择上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日本和韩国的中高档蔬菜品种和技术,按照日本和韩国的蔬菜生产标准,组织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使用统一品牌,组织农产品出口,以提高蔬菜的附加值。

2.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一个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就是一家专业公司经营,基地的生产、产品销售等一般由公司进行经营,基地内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完全根据市场的需要由企业来组织,自负盈亏。

3.积极利用外资。潍坊市善于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加强与跨国公司、国际大商社的合作,推进农业投融资的国际化。

4.广泛应用先进适用的设施蔬菜技术。通过对设施农业技术的引进及对传统农业的嫁接,建设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提高设施蔬菜产业带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从潍坊市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情况来看,潍坊市把发展蔬菜作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以发展农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经济总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这一模式我们受到以下启发:

(1)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形成整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一是靠市场牵动,将农业生产经营纳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轨道。二是靠龙头企业带动,使更多的农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三是靠基地驱动,为扩大农副产品出口提供可靠保障。四是靠科技促动,以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农副产品取胜。五是靠政府推动,为农业经济国际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2)努力抓好出口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种植基地,产品直接销往国际市场,使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3)要把农业产业链条置于世界经济之中。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竞争能力,拓展发展空间。

城市扩散型

此种模式适合于那些离城市比较近的近郊农村地区,通过与城市的产业对接或者为城市提供急需的、优质的农副产品来发展当地的经济。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村庄规划及环境治理是难点。

下面以四川省双流县为例进行介绍:

四川省双流县抓住西部大开发、成都城市南移和双流新一轮发展等诸多机遇,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科学制定计划、城市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其基本做法是:

1.提出了具有战略眼光的“35223”发展思路(即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都市农业、三产富县、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西航港开发区和空港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东升、华阳成都城市次中心;加快建设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汇成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超强活力。

2.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三步走”的五年规划——第一步:1年内完成10个村的整治任务;第二步:3年内完成100个村的整治任务;第三步:用5~8年左右时间,把全县广大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仅2005年,双流县用于农业策划和规划的费用已超过4000万元,相当于过去20多年用于农业规划上的费用的总和。

3.大胆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就是要让老百姓把闲余的时间转到创业上。“百姓创家业”是起步,“能人创企业”是个体户向私营企业和现代企业转变,“老板创大业”是指规模较大的企业做大做强。

4.积极建设各种基地。在昆山村建设万亩城市菜地,在白果村及周边建设1000亩美国红提葡萄基地,在南新村引进了温州投资商建设2000亩杨梅基地、引进西昌投资商与成都投资商合作建设2000头高山生态养牛基地。

从双流发展农村经济情况来看,双流县通过靠近成都市的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要素集聚力来影响、辐射、带动、拉动这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新农村建设,改变当地农村经济的面貌。我们把这种运作模式称为城市扩散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这一运作模式我们受到以下启发:

(1)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既要系统总结经验,又要向专家学者借智,学习先进找差距,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提出自己的清晰发展思路。

(2)规划先行,试点引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尽量保留传统民居文化的基础上,按照“人与自然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3)要把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坚持工业强县的发展策略。加大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

能人引领型

此种模式适合于那些当地具有知名的能人,通过能人的效应带动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缺点是能人的“能量”有限,如何保持和扩大能人的“能量”是关键。

下面以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例:

王乐义,1941年生于三元朱村一个贫寒之家,1965年入党,现任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寿光市政协常委、寿光蔬菜协会理事长。2002年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在蔬菜大王王乐义的带领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

1.苦心钻研蔬菜大棚技术。1988年的春节刚过,王乐义和村里的7名党员骨干到辽宁瓦房店市的一个小山村,找到了掌握技术的韩永山学技术。半个月后,王乐义与12名党员干部又去了瓦房店,韩永山被感动了,悉心传授了大棚蔬菜技术。

2.抓住时机,推动技术普及。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的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每公斤20元,17个大棚平均纯收入两万七千元。没建棚的人家都后悔,也都抢着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冬暖式蔬菜大棚一下子发展到144个,现在三元朱村共建起大棚492亩,基本达到一户一个“绿色银行”。

3.不断创新,推动技术本土化。一是根据本地气候条件,把墙体加厚到1米多;二是模仿老花镜的原理,试着把两个山墙一溜斜坡改为中间起高,增加热量储存;三是采用了无滴膜,提高透光度;四是把黑籽南瓜嫁接技术,嫁接到黄瓜上。

4.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产品领先地位。王乐义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17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长期聘请39名专家教授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开发,不断提高大棚的科技含量。

从三元村发展农村经济情况来看,通过乡土能人的辛勤耕耘和创业,使先富起来的乡土能人,发挥自身管理、技术、资金、销售优势,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组织周边群众创业,带富一方百姓,拉动一方经济。从而实现农村面貌的改善。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能人引领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这一模式我们受到以下启发:

(1)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能人来领路。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致富能人。

(2)要充分发挥乡土能人的技术辐射力,带动其他乡村迅速致富。要通过多种方式把能人的技术推广出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产业化。

(3)要树立能人品牌。有了品牌,要抓质量;打出了牌子后,要注重保持品牌。

(4)农村能人要有扎根农村、无私奉献的精神。

资源开发型

资源开发型是指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利、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此种模式适合那些具有一定矿产资源的村庄,难点是如何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如山西省,由于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能源生产、利用、消费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严重等,农村发展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基础之上,农村经济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山西省提出采取积极发展燃用型煤,大力推广节煤炉,改造乡镇工业锅炉,改造砖瓦窑,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加快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建设。

旅游带动型

旅游带动型是指依靠村庄的自然人文环境,大力发展旅游、餐饮、商贸、娱乐等服务业,促进农业的更新和发展。此种模式适合那些具有自然景观或人文风景的农村地区,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此种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例如,江西南昌市进顺村,以旅游业为核心,重点发展集体经济,村里曾利用盘活土地存量资产的融资手段,建设了郡阳大酒店,以此为龙头,组建旅游行业的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进而先后兴建多家宾馆、购物广场等,形成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在第三产业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兴建工业园区,并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再如,北京平谷区,利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对现有民居进行改造,村民自己兴办民俗休闲旅游业,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改善了生活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