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2400000004

第4章 不同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1)

东部地区典型

一、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小周易村

小周易村位于京津塘高速路和南六环交汇处,处在北京国家环保产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多年来,该村注重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就业增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塑造新型村民,努力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走出了一条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目前,该村村民富裕,村经济社会和谐,成为马驹桥镇的“标兵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先进村委会、村级示范工业大院、首都文明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安全稳定先进集体等。

1.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

通州区马驹桥镇小周易村现有面积54公顷,户籍人口252人。10多年前的小周易村是个穷村,人均收入不到800元,还背着20万元的债务。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村内各项工作难以开展,社会事业发展缓慢。1996年底,以王茂喜为支书的新领导班子上任后,不断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步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明确思路。历史上的小周易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效益低,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收入始终上不去。新领导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分析,认为要发展经济,富裕村民,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从单纯依靠种植业发展的模式中走出来,集全村之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2)不断吸引投资。因时制宜,制定相应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到本村投资。一是出租土地引投资,在没有资金和技术的发展初期,发挥村位优势,出租闲置土地,引进外来企业。二是出租厂房引投资,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1998年后,自盖厂房,靠出租厂房吸引企业,不到三年时间,不仅还清了所有欠账,而且村集体积累资金60余万元。三是靠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措施吸引企业到村内投资。整治村容村貌,修建村道路,建立物业公司、保安队、保洁队、绿化队,为外来企业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村里决策,邀请企业代表参加,倾听企业意见。对做出一定贡献的企业免缴村公益事业费等。截至2005年底,已有32家企业入驻小周易,已形成税收26家,村内企业创税281万元。

(3)大力增加效益。一是招商引资重质量。招商时不盲目求大、求多,注重考察引进企业的发展实力,考察企业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使村经济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亩均收益由当初的600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元,增长5667%。二是扩大规模增效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每年都把实际收入的30%用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产业发展壮大。三是鼓励企业提效益。规定年创税收2万元以上的企业,免交村公益事业费。2005年该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46万元,村民就业率达到100%,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从1998年的6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65万元,增长5083%。

2.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1)让群众为农村发展出实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引导鼓励村民为村发展建言献策。通过村民代表会、群众意见征询会、阶段性工作报告会、疑难问题研讨会等会议,以及深入到农户、到企业,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坚持重大问题“两委”必须问计于村民。各项工作完成后,负责的干部分别按分工进行汇报,听取村民代表意见。发展中遇到难题,及时组织村里能人和企业代表,共同研究对策。村民自治、村级经济组织等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内有关制度,由村民委员会提出初步意见后,“两委会”研究,且必须经村民代表会通过。

(2)让群众建设农村有能力。建设农村需要农民具备较高的素质。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为农村发展作更多的贡献。一是鼓励上学长知识。对儿童从入学到大学的给予每人每年200~600元补助。对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学生第一天报到,村里都安排车辆把学生送到学校。二是鼓励学技术、长本领。定期、专人组织村民参加镇级以上技能培训。专门聘请律师,对村民就业相关制度、规章和法律知识进行培训;协调入驻企业从上班劳动力着手,帮助村分期分批培训村民。每年都组织村干部和35岁以上的村民分批到上海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去开阔眼界、学本领。村民除了考驾驶本外,无论学什么技术,都可凭结业证书报销30%的费用。截至目前已有26名村民拿到了“技术本子”,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三是鼓励创业增收入。借款给村民自主创业,只要村民有合适的项目,提出申请后经村两委会审定,就能获得为期1年的2万~5万元借款。村民在本村办企业,租地、租房一律半价。截至2005年底,该村累计借款57万元,帮助21户村民在村内外开办了销售、加工、超市、饭店等店铺28个。

(3)让群众建设农村有保证。小周易村“两委会”既坚持原则,又尊重村民的意愿,通过完善制度保证村民的各项合法权利。规定:村民都享有共商村务的参与权、村务公开的监督权、招商引资的推荐权、对村干部的评议权、村主要问题的咨询权。村里修道路、建厂房、引企业、出租房地、福利分配、评选优秀干部和十星级文明家庭等大小事情,都要经过村民讨论,得到村民认定。村党务、村政务、村财务开支和村劳动力就业情况,都在村公示栏定期公开。村民权利的有效保证,既促进了村里决策的正确,又使村里发展思路和措施同村民意愿统一起来,村民心里满意,乐于支持村里的发展。

(4)让群众成为农村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一是使村内想就业的劳动力都能实现就业。通过每安排1名劳动力,村减免1000元公益事业费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吸纳村民就业;通过建立村物业公司、保洁队、保安队、绿化队,吸纳“4050”人员;以为外出打工人员购买社会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目前村里120多名劳动力均实现了就业。二是建立村内小保障。除每年土地分红外,该村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发240斤面、160斤米、3桶油、2罐煤气,40岁以下每人每月发56元生活补助,40岁以上每增加10岁,每月增加10元补助。三是补贴村民入保险。按照市区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除市、区各补助15%外,村民愿意参加农村医疗保险只需交2元钱,其余全由村集体补贴。

3.巩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树立文明新村风。

(1)用好的村容村貌促进文明村风。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小周易村加快落实村庄规划,推进新村建设步伐。近年来,该村先后投资800多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目前村里修建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街道两旁进行了绿化,村民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新房。在村内修建了体育健身场、文化娱乐场等。

(2)用丰富的活动培养文明村风。大力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教育引导村民树新风、做新人、做主人。村集体出资为每户安装了闭路电视、宽带网络,组织村民观看健康向上的内容。鼓励村民到村内的体育健身场、文化娱乐场进行健康的活动。每逢重大节假日组织村民与企业开展联欢、联谊活动。同时,用有效的村级管理树立文明村风。一是制定村规民约,并请村里有文化的老人把村规民约编成“三字经”,制作成公开栏摆放在村里最显眼的地方,印制成挂历发到每个农家、每个企业,村干部带头,引导村民和企业对照要求检查自身行为。二是把遵守村规民约同享受村民福利待遇挂钩,规定凡是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村里有权减少福利待遇。三是着力解决影响文明村风的重点问题。如通过批评教育,解决个别村民不赡养老人问题,提倡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制定村红白喜事新办、简办的规定,提倡红白喜事新办、简办,破除了封建迷信;通过变堵为疏、变罚为教,有效解决了村民富裕后的攀比、赌博之风。

二、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镇

赵店子镇共有15个行政村,2万人,总面积39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9万亩。2003年以来,该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力贯彻“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的思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走出了一条“镇村互动、产业支撑、工业反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目前,全镇街道硬化率、绿化率都达到了100%,沼气池建设率达到了80%。该村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几年来,该镇抢抓“钢铁迁安、中等城市”建设机遇,大力加强工业项目建设,镇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如何缩小工业快速发展与“三农”工作滞后的矛盾仍然是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在财政迅速增长,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面前,该镇审慎提出“以工业反哺农业。集中资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让全镇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构想。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形式,在财政收入只有2800万元的2003年,该镇就把200万元可用财力中的90%用作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启动资金;连续两年推迟办公楼建设,以奖代补,推动文明生态村硬件建设的全面展开。三年来,累计投入6430万元,协调企业资金2300万元,使全镇文明生态村建设实现了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在道路硬化上,3年间,累计投入4250万元(镇级投入500万元),修筑水泥路177公里,15个村的主次街道硬化工程全部完工。在完成街道硬化的同时,该镇把路网建设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2004年,投资1000万元实施了105公里的燕赵公路工程,东西横贯赵店子镇全境。2005年又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了“万米村村通工程”,建成了15个村与燕赵路、野兴路、杨柏路等主干路的3分钟交通圈,方便了钢铁产品和农产品的内运外销,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村庄绿化上,2004年和2005年分别投资200万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供苗,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街一树、树花相间的规划格局,累计完成绿化植树415万株,其中街道两侧植树857万株,进村路植树34万株,环村植树2517万株,庭院植树436万株,镇域林木覆盖率达到了43%,初步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色景观。2006年又投资500万元,进一步完成绿化扫尾工程和实施美化树种进农村工程。其中,燕赵公路两侧投资300万元栽植8厘米以上国槐1万株,桧柏墙1600延长米;农村则实行重点路段绿墙化(桧柏墙)、主街道立体化、重点景区园艺化,基本做到了“有路必有树,有坑必有林,有街必有景”。并建立“林包到村、树包到户”的长效机制,提高林木成活率。在街院净化上,把农村五乱治理和沼气池建设作为街院净化的重要内容。在“五乱”治理中,整治了全部街道,治理所有坑塘。建设沼气池,在市补500元的基础上镇里每建一个再补100元,建成沼气村的镇里每个再奖50元。通过以奖代补,农民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全镇向沼气镇和实现“一户一池”的目标扎实迈进,预计到2006年底全镇养殖户95%以上建有沼气池。

2.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

。财政增长了不能代替农民收入的增加,环境改善了也不能代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几年来,该镇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做文章,挖掘农业、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努力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人一技”的目标,初步形成围绕钢铁企业的运输专业村群体、围绕农业开发的现代农业专业村群体和围绕劳动密集产业的工业企业专业村群体等三大产业群体。投资300万元实施了7个村6000亩土地治理项目;投资10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400万元)建成存栏1000头高标准奶牛养殖园区;投资50万元建成了西瓜、设施蔬菜协会;投资50万元建设了3000亩无公害西瓜基地。每年投入50万元,鼓励、扶持专业村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创新品牌,马庄西瓜已在大型超市占有一席之地;沟南庄棚菜生产成为省民政厅发挥协会作用、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致富的典型;小店村的五香花生米、北代庄的花生油享誉天津、塘沽等地。三港湾、赵店子、申刘庄等邻近企业的运输专业村,已从两年前几十台运输车辆发展到现在每村拥有大型车辆200多台;同时该镇抓住环境改善的机遇,支持康官营、郑店子、营里建设工业小区,先后有9家企业入驻,安排300余人就业。全镇15个村的产业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镇内8600多劳动力100%就业,农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