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同职业存在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无论什么职业道德,其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即人的职业行为要与行业和岗位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相一致,从而保证行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的整体效益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所以,职业道德必然成为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起着对外树立行业形象、对内培养和考评人员素质、协调和统一群体风格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其不同的职业活动中有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判断人们的职业行为优劣的具体标准。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关规定,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包括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职业利益的必然要求。它要求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的职业有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兢兢业业的精神;要求每个从业人员在各自从事的职业活动中尽职尽责,努力学习,熟悉业务,掌握规律,勤奋高效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做到精益求精,不仅是个技术水平问题,而且也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要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就要培育从业人员爱岗尽职、方便群众、优质服务的敬业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品质,就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敬业、爱岗、创业精神的教育。如某些部门开展的“树岗位形象、学岗位技能、尽岗位职责、比岗位贡献”的活动就是很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子。
所谓爱岗,是指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具有高度的珍重与热爱之情。敬业,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无限的忠诚、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和忘我投入的热情。爱岗是敬业的前提,不爱岗就谈不上敬业;敬业是爱岗的延伸,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人,必然会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真诚的奉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把爱岗敬业作为各种行业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业者是否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取决于他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种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选择一种职业,不仅只是为自己谋生,为自己发展,还要为社会作贡献,要承担社会义务。我们每个劳动者只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从事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他就是崇高的,就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事实上,就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有许多公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私的奉献,已经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成为爱岗敬业的光辉榜样。在一般人眼中,公共汽车售票员是一个极平凡的职业,工作单调乏味,又无大利可图,更没有多大学问值得研究,自然是没有什么出息的职业。然而北京21路车队售票员李素丽就不这样认为,她认为售票员工作也是用语言来传播精神文明的社会窗口,决心干一行,爱一行,当一名优秀的售票员。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她非常注意学习,阅读各类书籍包括学习哑语、英语。她认为只有把各种不同层次的乘客心理研究透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使乘客到车上就有到家的感觉。她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对待乘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小小车箱里营造了一个文明的空间。有人间她:“现在是市场经济,这样干亏不亏?”李素丽回答说:“我觉得人这一生没有不吃亏、不受委屈的,关键是你怎么看,当你感到这个岗位挺光荣,能从中得到乐趣时,挣钱多少就无所谓了。”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一些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它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结历史上的职业道德,大致可概括为两句:“仁以济世”“敬业乐群”。这是儒学道德的核心,恰恰与我们提出的敬业爱业不谋而合,或者说是历史的积淀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暗合。
其中,“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崇敬热爱本职工作,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当中,敬业是尽心竭力,礼貌对待客人的思想基础。“乐群”指从业者与顾客互相敬重,形成乐己合群的社会气氛。树立敬业精神,有利于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爱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仁以济世。仁以济世者,是指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所谓营生,都应抱有仁爱之心,为了爱人、助人、救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对仁爱精神的最好注解。以仁爱的精神对待别人,以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你的工作对象。爱业精神的树立有利于社会成员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气氛。一个人只要是从事了某种行业,敬业爱业的精神就应当成为对其内在的道德要求,为人民服务也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演化成职业道德中的一部分。比如说,礼仪小姐要对来宾微笑,这不仅是工作制度的硬性规定和要求,而且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这个笑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是出于敬业爱业精神的驱使而做出的行为,不是机械的。这样不仅对工作的效果有好处,而且这个过程对工作者自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提升。何况,真心微笑远比强颜欢笑令人赏心悦目,微笑者本人也会觉得更愉快,更舒服。同样对于国家的公务员,这一点也显得尤为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责是对每个公仆的基本要求,上至“长”下至“员”都要树立敬业爱业的政治责任感,树立做合格公务员的意识。人民的公仆只有尽心竭力为民办事的义务,没有高人一等的权利。对职业的“敬”与“爱”应该体现在对工作的负责,对人民群众的热爱,而不是对权力的热衷。
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态度,对职业所联系的“责、权、利”,对岗位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追求,是全部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爱岗敬业的基础,是对于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认同和自我认同。我们的各项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就业者的每个公民也都是人民的一员。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为人民服务”本质上是“人民自我服务”,即公民之间通过相互服务来谋求共同的幸福。因此,在人的发展与事业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与手段之间,是能够并且应该在职业岗位上统一起来的,可以说爱岗敬业就是自强自爱。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一种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是分工不同。敬业爱业就是尊重人民,尊重自己,奉献社会,实现自我。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社会主人翁的意识。要有敬业爱业的精神,这不仅包括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义务感,还有高尚的职业尊严感和职业荣誉感,以及目标明确的事业心。不仅如此,每一位从业人员都应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和职业自身特殊要求的职业信念和职业信心。
二、诚实守信
任何单位和从业人员应当做到自觉地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诚实待人、诚实办事,讲信誉、讲信用,做到规范有序,取信于民。质量和信誉是现代职业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讲究质量(既包括产品质量,也包括服务质量)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和人民承担的义务和职责;讲信誉,体现了社会对一个行业以往职业活动的评价。质量和信誉是企业的生命。任何职工都必须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牢固树立信誉至上的观念。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管子提出“士、农、工、商”均应以“诚”“信”为本。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的一位学生曾讲过:“吾一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北宋周敦颐也说过:“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可见,许多先哲都把“诚”“信”作为各行各业的共同道德要求。
今天,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契约经济、信誉经济。诚实不欺、重约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做人之本,是现代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它要求各行各业的广大职工在职业活动中都要坦诚相见,信守承诺,诚心待客,货真价实。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言而无信。企业要讲利润,但不能搞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获取的应该是“阳光下的利润”;企业要讲竞争,但不能搞尔虞我诈,以强欺弱,应当在平等原则下正当竞争;企业要讲效益,但不能以损害国家和公众的经济利益为代价,要走发展生产、降低成本的增效之路。总之,一个正派的企业家总是把信誉当作生存之本,用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来维护自己的“老字号”或金字招牌,以赢得社会的良好信誉。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诚招天下客”。为什么许多人往往舍近求远,愿意到自己信得过的商店去买东西呢?原因很简单,人们不愿受骗上当。可见,我们要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必须以诚为本,信誉至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职业道德作保障。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遵纪守法,依法进行,更需要职业道德来维护。一些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在所难免的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的极大错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职业道德水平应该不断提高。
诚实守信作为职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各行各业在职业交往中应以诚待人,讲求信誉。因此,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应以诚信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