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做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
一、加强师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公民道德建设在新时期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出现,而教师担负着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的艰巨任务,教师的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的道德品质是高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等,但也在少部分教师身上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
二、学校开展师德教育包括的内容
为了进一步做好加强师德教育的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善教师形象,学校应该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计划,坚持从“爱国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目标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一)积极组织教师关于教育理论的学习
积极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法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条件的还可邀请有关领导来校为老师作师德报告,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适应教育发展形势,以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课程和实践工作。
(二)制定适合本校师德教育的规章制度
认识的提高,是实施师德教育的前提,但规章制度的确立是师德建设成功实施的保证。学校先后制定若干细则来规范教师的行为准则,不仅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职工深刻认识教师在当前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正确对待教育工作的苦与乐、贡献与报酬,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同时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好评。
(三)通过行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各种意识
首先,服务意识。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其次,严谨治学,精心施教意识。激励广大教师加强业务学习进修,不断更新知识,探求教育规律,树立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次,要求做到依法治教,廉洁从教,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师德修养,严禁教师参与赌博、从事有偿家教、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禁止乱征订、乱收费等行为。
(四)提倡学习师德规范,表彰先进事迹
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师德为核心的教育成为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查文红等优秀教师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风范。在教师队伍中表彰师德高尚教师事迹,评比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集体,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尚,以先进典型事迹鼓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教书育人、无私奉献。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立学校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让教职工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规范思想行为,努力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社会影响,进一步强化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努力抓好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工作,努力抓好青年教师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长处和优势,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理论,钻研现代信息技术,使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教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妇女协会要想方设法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通过安排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把实施师德教育与关心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为人师表,以德立身”是这个时期师德的重要特征和行为准则,是由千万个优秀教师的师德组成的。让我们热情地实践崇高的师德,让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提高教师的公民道德水平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的必要性
教师也是公民,因此要当好教师先得做好公民。衡量师德的标准基本上就是公民道德标准。加强师德建设应着眼于提高教师的公民道德水平,而不要把教师神圣化。
历来人们把教师捧得很高,这并不好,因为:一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二是容易导致社会对教师的评价走样,三是容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调。其实,教师只要能像普通公民一样,严格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要求的去做,且做好,就不愧“楷模”二字了。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广大教师便可以从神圣的光环中解放出来,轻轻松松教书育人。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
如何使教师成为实践《纲要》的模范呢?简单说来就是知行合一。这里的知是指教师应明了《纲要》中所阐述的有关道德的主要精神。《纲要》对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了精炼的陈述: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一个教师,如果能深入透彻地领会这些内容,并把这些内容细细地教给学生,他就堪为教师的表率、学生的师长、德育的能手。如果学生遇上这样的教师,就较容易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学校的德育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行,指的是教师要自觉地把《纲要》的内容,转化到一言一行中,化到自己的教学与生活中。教师通过管好自己,达到教化他人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是一种内心渴望完善的高尚情操。目前发生在教师身上的各种不道德行为,说到底就是教师自律不够造成的。因为,道理他们都懂,只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糊涂了。就说不尊重学生这一现象,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同时,人人又都有尊重他人的义务,在尊重与被尊重这点上,师生完全是平等的,在权利与义务这点上同样应该是平等的。可有些教师就是把“平等”挂在嘴上,而一到具体问题中“不平等”就冒出来了,以“师道尊严”为幌子,干有损“师生平等”的事,结果,师生双方的尊严都丢了。这实际上就是师德不修的典型表现,是教师自律不严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时刻维护学生的尊严,报纸、电视上所报道的师生尊严俱损的事自然就不会发生了。那么,教师的自律包括那些内容呢?
首先,应做到自重,即尊重自己的人格。人格是件很脆弱的东西,一言一行不当就可以损害它,而且人格的损害总是双向的,一个人在损害他人人格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从来就没有人在损害他人的人格时保全了自己人格的。这一点是教师必须明白的地方。
其次,要做到自省,即不断反省和检查自己,看看是否有违师德,时时怀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谦虚态度。教师也只是普通人一个,也会有想得不周,做得不对的时候。错了怎么办?当然是改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具备了这种品德,就能使自己的人生航向不断矫正,又能使学生在为人处世受到教育。
再次,教师要自警,即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去闯道德的“红灯”。古人说:“三思而后行。”思什么?思对与错。对的事就做,错的事就不做,还没想清楚的事,就缓一缓,等想明白了再做。如果这样去做,师生之间就不会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发生。
最后,要求教师自勉,即经常激励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真正的榜样是有号召力的,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主动把自己置身于道德规范的约束中,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并且比学生做得更好;要学生不做的,自己先止步。如果这样来开展德育工作,结果一定事半功倍。
以上“四自”是教师自律的保证。教师如果做到了,在贯彻执行《纲要》时就能做到“知行合一”;师德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校园里便会充满师德的光辉;学生能沐浴在师德的光辉里,自然就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