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民道德建设(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16459500000002

第2章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2)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作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决策。大会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的任务。大会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包括: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保障学术自由,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工作;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十四大以后,我们党在牢牢地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全党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为改革、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保证;要求各级党委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重视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得更好。

1996年1月和9月,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和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宣传教育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舆论工作是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发扬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作风,使各新闻单位加强协调,形成强大合力,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深入发展的形势下,199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科学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提出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决议》是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跨世纪行动纲领,对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振奋精神,认真解决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紧迫问题,开创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新局面,整体推进改革和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l世纪的大会。大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就为我们党在新世纪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了指导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必须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适应。它既与我们党在战争年代形成的思想道德不同,也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想道德不同,同伴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西方思想道德更有着根本的区别。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贯彻这一基本方略的重要性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这里,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以德治国”这一重要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步人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又一重要的治国方略,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整个战略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治国方略内涵,因为这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论述公民道德建设重要性时强调:“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国在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统治者一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这不仅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其道德观念。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独特地位和功能。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