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人。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这些都给我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继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维护稳定的迫切需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归根到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二、如何贯彻这一基本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不仅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围绕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协调,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弘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要求必须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增加公民信用意识。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大力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要扩大教育的覆盖面,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把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加强教育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过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的综合运用,规范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文化对人民的教育作用。其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方式。要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体人民中广泛开展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反对迷信愚昧、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健康气氛,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精神风尚。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一切大众传媒、一切文化场所、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言论和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要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抓好精神生产,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做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工作,关键在党,首先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全党的表率,共产党员要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采取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放松地从具体事情抓起,就一定能够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落到实处,使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们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国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经济、社会到个人的精神面貌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社会的进步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引进技术、资金、设备,而现代化的内在核心——人的高素质却是无法引进的。如果不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那么,即使有现代化的表象,也不具备现代化的精神内核,无法建立起现代化的稳固大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使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方面,这是主流;也有消极方面,它虽然不占主流,但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的要求。同时,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对外交往日益增多,这种交往对我国原有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形成了冲击力。这种冲击同样也有积极与消极两种情况。一方面,通过对外交往,使我们更多地学习到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接触到国外一些积极、健康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都对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也乘机加紧了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策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伴随着其经济和文化的宣传也涌了进来,并在我国社会散发着不良影响。同时,市场经济通行的商品交换原则也越来越多地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引发了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国家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原则,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精神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削弱。并且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封建残余的思想文化观念和传统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能否搞好公民道德建设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需要道德的发展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这就必须发挥道德的巨大力量。因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指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有关决议,为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