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民道德建设(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16459500000006

第6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3)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把爱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符合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爱人民具体体现在关心人民的疾苦,维护人民的利益,一切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人民这个概念,既是个政治范畴,也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阶级以来,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农民、商人、士兵、知识分子等是历史的创造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劳动人民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不论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还是现代化的主楼大厦,宏伟壮丽的建设工程等等,没有哪一处不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我们的衣、食、住、行及所需的一切物质条件,件件都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成果。广大劳动人民处在生产第一线,最直接地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在剥削阶级处在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他们受压迫最深,因而反抗力最强。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革命起义,主力军都是劳动人民。可见,劳动人民是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热爱人民,就是热爱历史的主人。所以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如何对待人民,这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根本的道德问题。邓小平同志一生热爱祖国和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以他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实践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伟大诺言。

(二)热爱人民的内容

热爱人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爱人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一切爱人民的道德行为,都需要通过为人民服务来体现。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负责。要做到为人民服务,就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人民赋予我们的一切任务;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多做好事、实事;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强调的是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更不是假心假意。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溶化于人民利益之中;要敢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在人民利益面临危险时,能够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成为坚定的人民事业的捍卫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利益融化在人民大众的利益之中,在个人利益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顾全大局,自觉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在工作中,说话办事,都要认真负责,反对轻率、马虎。领导干部尤其要同人民群众甘苦与共,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反对任何轻视人民、对人民群众的冷暖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行为;坚决反对任何脱离人民群众,在生活上搞特殊化的行为。

2.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有权发表各种参政、议政、管理、改革的意见,有权监督国家政府和各级领导人员。爱人民,应该做到从各方面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人民群众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

3.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

爱人民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要从各方面关心人民的疾苦,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坚决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爱人民,就要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由于一切违背和损害人民利益的思想、言论和行为,都是有悖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都是为社会主义道德不允许的,因而也就是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对的。

三、爱劳动

(一)爱劳动的意义

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文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靠劳动,个人幸福生活的取得也要靠劳动,人的一切优良品质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使人道德高尚,而厌恶劳动则意味着走向堕落。马克思主义正是以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揭示了劳动的伟大意义。

相比较而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了国家的主人,从而使劳动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人民不再为剥削阶级劳动,而是在为社会劳动的同时也为自己劳动。劳动不再是以往那种沉重的负担,而成了一项光荣的事业。并且劳动成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衡量每个人价值大小的尺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既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以正当手段获取劳动报酬。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将热爱劳动作为一条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劳动态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

如何对待劳动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阶级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对劳动的态度有着很大差别。在私有制社会里,一切剥削阶级都是鄙视劳动的,他们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而劳动者整天做牛做马地干活,却不得温饱。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成了最光荣、最崇高的事情。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事业,都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正如列宁所说的:“在这里,劳动者可以表现自己的才能,可以稍微挺一挺自己的腰板,可以扬眉吐气,可以感到自己是人了,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为剥削者做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了,而且是用一切最新的技术文化成果来工作的。”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已成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一种光荣职责,具有明显的道德意义。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奋斗,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劳动使人类告别了动物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我们对一个人的荣誉和价值进行评价的标准,主要就是要看他的劳动成果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在社会主义下的爱劳动,是公民道德重要规范。爱劳动,就是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物。

(二)爱劳动有哪些要求

1.爱劳动要求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

爱劳动,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主人翁的道德责任感,以诚实的劳动态度,积极主动地进行劳动。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自觉地从事诚实劳动。在劳动动机上,不应当仅把劳动当作个人的谋生手段,而应当把劳动看做是对国家、对集体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度的自觉性,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和聪明才智,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和超额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我们要正确对待劳动报酬问题,反对金钱至上、斤斤计较;更不提倡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坑害群众、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错误行为。

2.爱劳动要求要端正劳动态度,遵守劳动纪律

劳动态度问题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我们提倡积极负责、严谨认真、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反对在劳动中挑肥拣瘦,拈轻怕重,怕苦怕累,消极怠工,粗制滥造,不顾质量等行为。劳动纪律是劳动人们集体意志和共同利益的体现,是完成劳动任务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是要求每个劳动者都应当自觉遵守的纪律,它要求劳动者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各尽所能,诚实守信,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团结协作,扶弱帮困,人人通过自己的出色劳动,来建设我们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家园。

3.爱劳动要求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爱劳动要求我们要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自觉地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摆在劳动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善于打破陈规,敢于并善于发明创造,掌握并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重要。在知识经济的趋势下,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努力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多作贡献。

4.爱劳动包括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

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每个公民都应倍加珍惜。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任何时候都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产,克勤克俭,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要始终做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坚决同一切贪污、盗窃、损公肥私、铺张浪费、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做斗争。

四、爱科学

(一)爱科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