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17631600000010

第10章 教师学习是提升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式(2)

途径一: 从书本上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读书是我们生存的必需,正像我们人需要吃饭、休息等一样,这是必需的事情。如果说教育教学的实践历练是“行万里路”的话,那么向书本学习就是“读万卷书”。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当代作家蒋子龙说:“书可以嫁接人生。”的确,书有说不尽的好处。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孔夫子。孔子在《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受着体制的各种束缚,教师可以做的事有限,但是读书是自己的事,也正是“为己”,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应对新的挑战,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读书还有一个时间问题。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经使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屑、不肯、不能静心读书学习。“没有时间!”这是很多教师给出的不读书的理由。“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他们共同的工作感受。笔者也当过中学和小学老师,深知基层教师之苦(20世纪70年代末还比不上今天之苦)。不过,我还是同意有些学者的看法,要读书,任何人总是有时间的。据我观察,教师不阅读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渴望,没有意识,没有习惯。鲁迅先生曾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的。哈佛有这样一句经典的箴言: 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读书学习,只能靠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教学杂志和教育理论书籍是我们的老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去翻阅它们,“请教”它们,和智者交流,与大师对话。尤其是要阅读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历史上长期的价值体现,是心灵的滋养,是精神的升华,是文化的深厚积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经典中。比如《论语》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圣经》,甚至比西方的《圣经》出现得更早,过去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可以从中明白许多修身做人的道理。多读一点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就多一分高雅品位;多读一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就能多把握一分教育的真谛。

所以,教师应该把读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书里写的东西大多都是作者长期思考的思想结晶,并且,它还可帮读者少走许多弯路。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空袋不能直立”,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实现一定是建立在教师自身需求与追求基础上的。特别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如果能够从内在的需求出发,坚持每天读一点书,不仅可以长智慧,增文采,保持心灵的湿润和充实,同时也可以给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肥沃的土地”。读书是教书之源,也是教师工作最为专业化的开源之道、充电之途。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生学得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途径二: 向名师学习。教师的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向有经验的名师学习。但是我们发现,现在许多普通教师都在刻意追求名师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甚至去模仿名师的教学模式。如果长此下去,这些教师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没有了风格。所以,我觉得,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名师成长的“过程”,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是智慧,更是一种美德。《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般而言,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那就是对事业的执著、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对职业价值的追求。如“爱心与童心共振”的李镇西,“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窦桂梅,“用生命的智慧演绎理想的教育”的薛发根,“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于永正等,这些名师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只要我们仔细去解读,就会发现他们的精神之所在,并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途径三: 向同行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为人师者当虚心学习,尤其是要向身边的同伴学习,这是教师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条捷径。如果说向名师学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话,那么向同行学习则是把根扎在实践的沃土之中。特级教师任勇在《我的学习方式》一文中指出:“学习,可以向名师学习,也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教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学,不断提高。”实际上,他本人就是善于向同行学习的典范。但在如今提倡“合作”的时代,向同行学习,就是团队合作学习。原来,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这种“专业个人主义”往往造成了教师的“闭关自守”,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当今时代,团队的合作与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通过信息交流、听课、研课、问题讨论等形式虚心向同伴学习,学习同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实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团队和同行的发展中发展自己,在团队和他人的成功中成就自己,绝不能把自己的发展游离于团队之外。尤其是在课改中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靠个人经验和单打独斗无法解决时,就更需要获得他人经验和智慧的支持。

途径四: 向学生学习。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向名师学习、向同行学习,相对比较容易,大家也能够接受,但还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就不太容易做到了。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实际上,学生的许多想法,是我们老师往往想不到的。韩愈在《师说》中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还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我觉得这个唐朝人比我们今天一些校长老师还开明些,有一种平等的意识。教师向学生学习,不仅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要向学生学习,首先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研究学生,善于寻找学生的不同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内容,真正做到不耻下问,教学相长。陶行知曾说:“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可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是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前提。其次,要学会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带来教育教学的高效益。

途径五: 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多种多样,但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的机会来自教师的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实践性智慧生成的重要沃土。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就没有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实际上,教师的“实践”空间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与教育研究者相比,教师们最不缺少的就是实践,源自教学的真真切切的实践,一般教师每天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但因为他们缺乏对实践的总结、提炼、反思与修正,所以他们的智慧并未得到切实的、理想的提高,这恐怕也是他们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主要原因。二是在生活实践中学。教师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善于从生活的各方面领悟教书育人的道理。

除上述几种途径之外,教师还可以向社会学习、向专家学习、向网络学习、向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学习……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途径各有所长,对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教授在其《变革的力量: 透视教育改革》一书中说:“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知,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其实,教师的这种“知识创新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并把学习的收获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教师学习是提升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式。当今世界,飞快发展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一种生活方式。虽说即使教师学再多的知识也无法完全解答学生所有的疑问,但是在这个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如果教师仍旧“以不变应万变”,必然会面临枯竭的危机。所以,今天的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学识水平,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中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