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老师;如果把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爱心是教育事业的基础。与一般意义上的母爱或男女情爱不同,师生之间的爱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它能融化冰冻的心灵,温热自信的希望,点亮起航的明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当今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育固然是要教客观知识,但更要育人。经师与人师的区别也在于前者只管教书,后者更重育人。例如,特级教师李镇西“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他提出“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模范教师、西安市八十三中王西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触及到人的灵魂,并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才是真正的教育”。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冷落、打击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成绩不佳、不听话、淘气的学生失去关爱和信心,常常认为学生“笨”、“朽木不可雕也”,许多所谓的“差生”就是在这种冷落、歧视中形成的,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的灵性也在教师的管制之下被埋没。陶行知先生曾经警告过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也无怪乎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要说:“我们现在部分教师中存在这样的倾向问题,他们有专业,缺文化;有知识,缺能力;有经验,缺科学;有责任,缺爱心。”
在进一步分析中,我们觉得学习困难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更面对的是后进学生。“后进生”由于自身与家庭等因素,其情绪易冲动,行为变化无常,心理承受能力差且敏感,但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所以,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教育后进生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事实表明,当教师把爱的甘泉洒向后进生的心田,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时,就会引起这个弱势群体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亲近,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要求并不高,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次微笑、生日的祝福、节日的问候、一次谈心,等等,就会使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当然,爱心并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中,师爱是无私与公平的化身。它肩负着社会、家庭所托付的责任,是理智的、严格的。超越合理的限度,爱就是溺爱、纵容、放任,这是教育的一大祸害。
在这方面,外国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德国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是,促使孩子“勤奋、正直、乐于助人、作风正派、行为规范”。因此,老师和父母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 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如果溺爱孩子,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做的最糟糕的事。
三、 教师要对学生负责
教育是一种责任,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说到底就是为学生的一切负责。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爱的缺位”的问题?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主要还是缺乏一种事业心和责任心。据了解、分析,现在许多搞教育的人,包括我们的一些校长、老师,只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来做这件事,没有把教育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不可能真正全身心投入。所以我认为,搞教育的人,特别是教师,首先不是看他的学历,首先要看他是否真正喜欢教育,喜欢孩子,有没有责任心。喜欢孩子、有责任心的人搞教育,他就知道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在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责任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学生是教师应备的职业道德,责任心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责任心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强烈的责任意识来源于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源于崇高的理想追求,教师要自觉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以奉献教育事业为乐,以努力工作、不误人子弟为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健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学生的世界里却是非同凡响的,它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宽容、期待、鼓励、赞赏……包含了对学生全部的爱!它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过:“我认为我最大的本钱就是能鼓舞别人的工作热忱。而鼓舞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加以赏识、赞美和鼓励。没有什么比批评更能毁灭一个人了。因此,我从不批评任何人,我认为我们应该给人的是工作的诱因和理由,而不是批评。我善于给人赞美,而绝不轻易找人错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自信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习惯在欣赏中形成,优秀的品质在欣赏中发扬。正如有句话所说:“给点阳光,我就灿烂。”孩子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你愿意时时用心去呵护他、关心他。为师者只要蹲下来,放下师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用心交流,就会从中发现很多乐趣。但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谈起自己的学生总是牢骚满腹,抱怨不断。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是我们有的老师太计较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学生的优点罢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事实上,只要对后进生多一些宽容和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给他们一些机会,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而这种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迸发出来的力量往往是惊人的。举例言之,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拉赫小时候“笨拙”,成才无望,可化学老师却独具慧眼,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是可造之才,于是引导他从学习化学具体知识入手,将他带进了神奇的化学世界,从而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可见“差”与“优”之间之微妙,值得深思。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优点。“学会赏识,爱满天下”是著名教师斯霞亲笔为陶行知小学题的校训。用欣赏的眼光,去赞扬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你就不会简单粗暴地去对待学生,就不会再用语言暴力去伤害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这一基础,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品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当然,提倡欣赏并不否认要指出学生的问题,但关键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对话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之间的言谈,而且是指双方的内心世界坦诚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对方的真诚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的关系。在对话中,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休戚相关、情感通融。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坚持认为: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就缺少基础。所以,在“以人为本”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关系才能更加和谐、融洽,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加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