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民生、于漪总主编: 《教师人文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荟萃了古今中外39位大师的经典之作,让我们跳出具体的“教与学”,聆听大师最接近教育本质的真情叙事,感悟“为师之道”的智慧点化。除了获得教育启示外,读者还能在书中体味到诗意生活的审美和情感价值。如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林语堂的《人生的乐趣》、沈从文的《时间》等文章,启迪教师对人生、对现实、对理想、对爱、对自己的精神进行个性构建,并在思想者的成长路上,树立起精神和现实的立体坐标。
(2) 李泽厚: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书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之后多次再版重印。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3) 蒋勋: 《蒋勋的卢浮宫》,三联书店,2011年
本书可以帮助你在卢浮宫游览得更“悠闲”一些,可以使美术门外汉窥到美的门径。作者先从卢浮宫的建筑史讲起,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波斯开始,带我们走过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告诉我们应该在人类美术历史长廊的什么地方多做一些停留、沉思、赞叹。阅读本书,读者自然很想去卢浮宫一游。
2. 哲学、历史、宗教及社会学
(1) 冉乃彦: 《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才能成为一个思想者、创造者,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哲学很有用。”其实,“用哲学”是许多优秀教师的人生经验,是优秀教师从教学中提炼出来的体悟。柏拉图说:“教育,从最高意义上讲就是哲学。”作为教师,读一读《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这本书,可能会有不小的收获。
(2) 周国平: 《何来何往——平凡生活的心灵书》,新星出版社,2012年
“生而为人,忙于人类的事务本无可非议,重要的是保持心的从容。”在这本书中,作者围绕“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寻找”、“人之常情”等人生诸多疑惑,悟生死,勘得失,试图在浮躁尘世中安抚众人的心灵,于生活中获得自信和安乐。
周国平的散文随笔,常用文学的形式谈深邃的哲学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性格与品质、自我的价值等。文字深入浅出,寓哲理于常情,平易之中多见理趣,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
这本书中同样处处体现出作者的哲思,正如他所言,“所谓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执著和超脱之间求得一个平衡。有超脱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人生有距离,反而能看清楚人生中什么东西真正有价值”。
(3) 钱穆: 《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更可明今。本书是一本中国通史,内容以文化为主要线索,以政治、经济为次要线索,兼谈社会风气和国家关系等,推求“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开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著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臧否,自显其睿智;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读者读后高下自然在心中。全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4) 李学勤总顾问,何承伟总策划: 《话说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本套丛书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绵延不绝的永恒价值与魅力。从拥有《话说中国》开始,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大门由此而开启。如果说《十万个为什么》深刻地影响了你的童年生活,那么,《话说中国》将对你的一生有益,是你相伴左右的良师益友。全书共十六卷,一千五百余则经典故事,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幻的生动轨迹;三千余幅细腻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立体凸现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
(5) 楚渔: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人民出版社,2010年
这是一本从哲学角度谈思维科学的书,我们不要误以为和《丑陋的中国人》类似,是在谈中国人的劣根性,把它当做“愚蠢的中国人”去理解。本书的作者挑战了许多中国学者对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的定义——保守,他认为是僵化,而之所以僵化,是因为传统思维模式中滥用的辩证法、过强的实用主义、对真理探索精神的丧失等让我们固步自封。当我们在翻看《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这本书时,不时会有一行行加粗的文字跳到读者的眼前,给人强烈的观感和触动。我想看了这本书的人,不仅仅满足于知道原来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更多的是放下书思考该如何改变。
3. 科学
(1) [英]史蒂芬·霍金: 《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本书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立人史蒂芬·霍金教授撰写的一本有关宇宙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秘。
(2)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从古希腊博物学说一直讲到近现代的计算机技术。
本书以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为主线,同时讲述了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此书不仅包括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一本较全面的科学史著作。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在讲述严肃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没有扔掉科学发展的那些生动活泼的细节,使得该书有更大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 [美]埃德·里吉斯: 《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年
本书以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背景,撷取了一批为20世纪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片段。这些科学家包括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细胞自动机大师沃尔弗拉姆,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
作者以当代若干重大的科学发现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亲赴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鲜活资料串联在一起,让读者从另一视角领略当代科学发展的概况,感受科学巨匠的个性魅力。
4. 综合及其他
(1) 傅国杰: 《聆听大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本书涉及国内外38位名人,他们遍及科学、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按照各位大师所从事领域的不同类别,全书划分为四大部分: 科技泰斗、学术大家、文坛巨匠(上)、文坛巨匠(下)。每个栏目之下,逐篇介绍每一位大师。本书在介绍大师们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的同时,突出地阐发大师们高尚的道德,宽广、卓越的学识和景行行止的人格风范,旨在使读者从大师们的成长轨迹中得到激励和启迪。书中还介绍了大师们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作品的科普性和文艺性作品,并用纪实散文式的手法,穿插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读来引人入胜,堪称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适合教师和青少年阅读。
(2) 雷玲编著: 《教师的幸福资本——成长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本书不是要告诉读者幸福人生的生存法则,也不是要指明幸福人生的捷径佳途,而是想借对自身教师生涯的梳理和反思,整理、归类自己从事教育新闻工作以来零距离接触、采写的教师故事,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触摸幸福的温度。因此,这是一本教会教师品位职业幸福的书。幸福需要品读,幸福感可以在阅读与学习中积淀。只要努力养成书中的8种特质,你就能远离职业倦怠,成为幸福的教师。
(3) [美]吉姆·崔利斯: 《朗读手册》,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
本书是崔利斯数十年儿童阅读指导研究与实践之总结。以生动的事例引人入胜,以确切的数据佐证事实,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用大量笔墨对低收入家庭或社区怎样开展朗读计划、帮助孩子培养读书习惯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开列了朗读书单,解决了部分读者开始不知道朗读何种图书的担忧。可以说,这是一本集指导性、操作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该书于1979年初版,之后经过五次修订,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指定教材,并迅速被引进到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该书仅在美国的销量就突破200万册。
(4) 蔡家园: 《书之书》,金城出版社,2012年
这是一本有关书的故事的书,书人、书事、书房、书架、书香、书签……凡是关于书的事,作者蔡家园都把它写进了书里。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书香袭人》,让读者了解了书之美——腰封、书签、藏书印、藏书票……无不体现了爱书人的雅意。第二辑《书之栖居》,讲述了有关书架、书房、书店和图书馆的故事,都非常有趣。例如,书架“就是书睡觉的床”,书店是“一座城市的光芒”,书房则可以让爱书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第三辑《与书结缘》,讲的是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等一系列有关书的故事,可谓是有关书的故事的“高潮”。最末一辑《书畔风景》,讲述的是与书有“亲缘关系”的事物的故事,例如“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等。
(5) [美]罗伯特·达恩顿: 《阅读的未来》,熊祥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
这是一本书的传记。历史上关于知识传播形态的讨论从来没有像当下这般焦虑。在新技术新媒体的大潮中,阅读的迷惘也同样让人失措。在《阅读的未来》这部书中,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印刷文字的致敬,提出“任何试图展望未来的人如果正努力解决现在的问题,就应该从历史中学习应对之策”。因为图书不只是叙述历史,而且创造历史,未来阅读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上列的书目只是“推荐书目”,确切地说是“参考书目”,而不是什么“必读书目”。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美学家叶朗曾为年轻学子编了一份文选,共计76篇,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名家名作,多为代表了时代高度的经典文本。作为一名文科教师,我看到这些文选颇有些怦然心动。这些文选,除抒情散文外,特别选了学术论文、评论文章,这不仅对本科生、研究生有用,也值得我们中小学教师认真阅读。
但这里我要说的是,对于各种推荐书目,无论是“必读”还是“不必读”,人们其实无须太拿它们当回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也说:“公认的必读书目不是没有,比如对于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一些知名作家的代表作不可不读,像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等。不过在学生那里,一切必读书目都只是参考书目,读与不读得看学生自己。”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读书才最有效,看看同一个问题作者是怎么想的,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印证、反驳还是补充了自己的想法。没有问题,没有对话,就像一次性消费,看过就忘了,也无所谓精华和糟粕”。
说到底,一个人如果太计较读什么样的书能为学习或工作找到捷径,未必能把书读好;反之,如果抱着增智求知的态度,读书则总是有益的。在我看来,当下教师阅读,不仅是为自己阅读,还是一个关系民族、关系未来的问题,这就是教师读书的意义。因此,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尤其为人师者,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并能够通过阅读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改变我们孩子的未来。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教师博览》2004年第11期。
《学习改变命运》,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第183—184页。
《专业阅读和非专业阅读——陈子善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解放日报》,2009年4月9日。
《青年人要为民族复兴而读书》,《文汇报》,2009年9月12日。
《生活的智慧与为人的修养》,《解放日报》,2011年8月28日。
《读书与行路》,《人民日报》,2009年9月4日。
《一生需要光明,阅读改变人生》,《人民教育》2004年第11期。
《为有源头活水来》,《上海教育》2005年第15—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