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探讨校本研修的话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表面上看,传统的教师教育好像处在“瓶颈”的状态,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对学校一线的教师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但是,正是这种令人烦恼的困境,却酝酿着新变化。2006年7月,《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后,各区县闻风而动,结合实际,将区域推进校本研修纳入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使上海的教师教育工作在“十一五”时期有了良好的开局。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构建“重心下移,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师全员培训模式,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再造教师的学习文化,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黄浦区制定了《关于推进黄浦区中小学(职校)、幼儿园“十一五”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实施意见》,并提出区域推进校本研修制度创新计划。
一、 校本研修制度建设
(一) 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为加强校本研修制度建设,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提出了“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进,各司其责”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以校为本”是指校本研修的重心应落在学校,以学校为研修基地,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为基本目的。
“校际联动”与其说是一种思路,不如说是一种价值取向。“以校为本”不是“本校为本”,它基于学校,而不是“限于学校”,更不是“闭门造车”,不能演变成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以校为本”的研修需要集体的智慧,包括校内外各种智力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尤其是要依托培训机构和同类学校的力量,相互协作,联合开展各种研修活动,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区域推进”的总体思路是: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建立机制,完善制度;科研引路,典型示范;整合资源,全面推进。
“各司其责”,指的是政府推动,学校实施,业务部门指导、管理和服务。
(二) 校本研修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校本研修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但如果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仅仅由学校自行组织,则可能由于学校自身的要求和认识上的局限性,研修在很大程度上会陷入无序状态。为此,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要求,黄浦区成立了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学校实施校本研修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评估奖惩以及制度建设和经费上的保障。
在黄浦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区教育学院成立了校本研修管理小组,具体工作由师训部老师负责,其他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相关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主动为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教育资源和专业支持,对相对薄弱的学校给予重点支持,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对校本研修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站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高度,认真规划,精心组织,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校本研修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各校要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学年度校本研修计划,明确研修目标和任务,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抓好检查和督促工作。
2. 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互动网络。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导处、科研室、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经验,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研讨和交流活动,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大力推广教师的成功经验。
3. 构建开放的校本研修体系。校本研修不能搞成本校之内自我封闭的研修,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本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获得必要的专业引领。同时,要重视区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区级培训机构专业人员在校本研修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因为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更是引领者。
4. 规范校本研修工作档案材料的管理。为了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便于督导检查,校本研修档案须保存十五年以上。
(三) 校本研修立项申报管理程序
学院: 根据市教委《规划纲要》和区教育局《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提出校本研修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意见;学校: 结合自身特点,合理选择校本研修模式(如研修提高式、案例研究式、学习反思式、经验介绍式、专家讲座式、小组讨论式、课题研究式等),认真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学年度研修计划,并填报研修项目立项申请表;学院: 对各校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学年度工作计划和研修项目立项申请表进行审核与批准,并对各校校本研修项目实行过程管理;学校: 在研修过程中,严格按计划实施校本研修项目,在研修活动结束后,需要进行学分复审认定工作,由师训专管员将相关材料送交教育学院;学院: 每学期(结束前两周)对学校申报的研修课程进行学分认定。
(四) 关于校本研修的课程设置与学分管理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要有具体的课程来落实。经过培训机构的研究和分类,黄浦区“十一五”校本研修课程设置可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师德修养模块、专业知识和技能模块、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模块、课堂教学实践模块和科学研究模块。
校本研修的考核评估实行教育行政督导和研修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在学分认定方面,区教育学院根据市教委的有关要求和专家的意见,制定了《黄浦区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活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学分核定的若干规定》,学校可根据有关学分认定的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和具体研修项目的实施。校本研修活动,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有主题,有实施方案,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记录,并认真履行申报手续,经区教育学院审核、备案方可记载学分。为了实现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活动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规定》要求: 校本研修认定学分每学年4~5分。“十一五”期间,校级研修培训共计学分一般不少于12学分,最多不超过15学分。
二、 校本研修模式探索
“校本研修”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伴随课程改革发展起来的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培训为一体的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在每一所学校里,大家都在说,大家都在做,“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为两翼的立体校本研修模式已逐渐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并将成为教师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方式和历练方式。
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校本研修也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各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为推进区域校本研修制度创新计划,我们在全面贯彻区校本研修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工作思路,并以此为工作抓手,切实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到实处。
基于新课程的校本研修“共同体”,是我们经过反复思索而提出的一种新模式。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共同体》一书中指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美国的彼得·圣吉则把共同体称为学习型组织(参见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的确,共同体是一种早就存在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新课程背景下,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校本研修“共同体”,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际合作,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教育专家、区级研训机构的专业人员与中小学通力合作,更能提升研修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校本研修“共同体”中,研训机构的教师肩负着桥梁与纽带的主要职责。一般来说,一线教师多实践经验而少理论积淀,专家、学者多理论积淀而少实践经验。研训机构的教师以其双重身份,成为两者间的桥梁和中介,在区域推进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并在专业引领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然,校本研修重在全员参与,以校为本。我们所倡导的校本研修“共同体”,指的是一种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即将相关、相邻或同类的学校划为一个研修“共同体”。每个共同体指定一所牵头学校,负责确定共同体研修活动方案,组织协调共同体内校本研修活动的人员安排、经费筹措、活动安排等方面事宜。活动安排要做到“四定”: 定主题、定人、定时间、定地点。
这种共同体的组成,可以是纵向的,如敬业中学、敬业初级中学、市十中学;也可以是横向的,即同类学校,如应昌期围棋学校和黄浦学校等九年一贯制学校;还可以是相邻的。这些共同体通过有分有合的研修活动,建立一种平等的、交互的、商讨的、谋求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市八”校本研修共同体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2007年11月30日下午,市八中学、市南中学、市八初级中学三所学校以“创建校际研修新模式,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思路”为主题,在市南中学开展了校本研修活动。这个共同体是在原有的“市八教育链”的基础上,由市南中学加盟而形成的。三校之间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模式,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校本研修,并初步建立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三校在“共同体”运作的过程中,能够定期交流互动,立足备课组、教研组,因地制宜地开展合作研究,大力提倡集体备课,积极开展研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了校本研修的质量。又如“敬业”校本研修共同体,坚持将“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研修模式,充分发挥和有效整合共同体学校校本研修优质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本着共享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有效性原则,追求共同体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手,取长补短,实现多赢。共同体学校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协商确定共同的研修主题和内容,围绕计划,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提高研修的有效性,自主选取适当方式开展研修,立足教育教学实践,重点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共同体学校以德研、教研、科研为主要研修方式,有制度、人员、经费等保障措施,以提高教师学习和修养的水准,提高教师育德能力,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格致”、“大同”、“大境”、“光明”等校本研修共同体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研修活动。相信通过学校和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基于“共同体”的校本研修模式,将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培训进修,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需求实施的一种开放的教师研修模式。因此,在校本研修“共同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这“四张皮”水乳交融为“一张皮”,切实提高“研修一体”的水平和实效。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说到底,“校本研修”就是要求每个教师都“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但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从事宏大的理论建构和纯学术的高校科研,显然是勉为其难或高不可攀。因此,现在提倡“草根教研”。草根,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基于这样的观点,校本研修必须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的主要原则,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以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真正把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一个“抓手”和“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