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17857000000010

第10章 教育科学知识(9)

在教育思想上:固守教育是上层建筑这一传统的教育本质论,把教育看作是远离现代化和独立于经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知识传授过程。由此,导致整个教育体系是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严重不适应现代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

在教育发展水平上:由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和落实,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严重滞后,而且“两基”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仅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许多地区没有真正完成,而且大量的青壮年文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扫除,这说明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目标严重不适应。

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由于教育思想的偏差,导致教育内容的陈旧,不仅课程设置几十年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优化,而且知识结构中老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学生素质课程、新兴学科知识等都被排斥在教育内容之外,与此相应,教学方法也十分落后和陈旧。

在办学条件上:虽然地区发展不平衡,但从总体上说办学条件严重滞后,不仅现代化教学设备难以得到及时武装,而且校舍、教室、场地等一系列必备硬件设施也严重不足,甚至在某些地方严重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教育的管理上:一是管理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素质上也严重不相适应;二是在管理机制上,习惯于行政性的管理,而不懂得运用诸如市场机制在内的各种新机制和新手段;三是管理体制,仍然是政府性极强的计划模式,办学单位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发挥不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师资队伍上:同样存在着不仅数量不足、结构不很合理而且整体素质不相适应的状况。突出表现为一是学历层次较低;二是知识面狭窄;三是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四是科研教研能力较弱;五是师德修养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为人师表等等。

由此可见,如何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不相适应的状况,使之真正有助于现代化和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这已是一个关系到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战略性问题。同时,放眼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蓝图,建立21世纪的教育体系,以支撑21世纪的竞争。正是在此背景下,1993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我们指出了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提出了立足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次明确而及时地提出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纲要》指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历史新阶段。

二、教育现代化:教育自身应达到的理想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现代化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的一般理论,我们可以把教育现代化界定为: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自身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水平状态,是根据经济社会现代化目标要求而能动地加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教育应达到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势。具体包括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是直接依据于本国本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的,而不是直接以某些国家和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为依据的;

第二,教育与现代化的适应状态或者说按现代化目标而能动的加速发展,不应理解为教育现代化应滞后于经济的现代化,而应当理解为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优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先行,教育优先发展,必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超前,从而体现能动的特点;

第三,就一个国家来说,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者说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同样导致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也会出现不平衡状态,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四,由于教育现代化是与某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这种现代化必然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也必然会导致教育现代化的地区差异;

第五,既然教育现代化也是教育自身应达到的理想目标,必然会具有特定的内容和相对独立的指标体系,虽然教育现代化不直接依据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态和水平,但完全应当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作为参照系,从而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可比性特征。

(一)现代教育的普及性和民主化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诸多压力,全世界正努力通过全民教育来回应这些挑战。全民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即向全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不断地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世界全民教育的远大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的高度普及性和高度民主化。

从人人就学,人人上中学,到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现代教育真正成为亿万人的事业。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行普及全民义务教育,并且实施年限不断延长。人们在探寻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律时发现:以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需要劳动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需要劳动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需要劳动者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仅是个人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正在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开展农村青壮年的扫盲运动。尽管全民教育的实践历程任重道远,但人们深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整个世界仍在义无反顾地追求全民教育的理想。

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全民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对象不受限制,不分种族、阶层和性别,人人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不仅接受教育的机会应当均等,成功机会也应均等。当前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不仅限于进入教育系统,即入学机会平等,而且强调在教育系统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挥的机会。在人人都受教育的基础上,使每个人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才能、智慧,享受最为适宜的教育,获得最高的发展,这才是教育民主的真谛。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素质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成功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强化教育普及性,促进教育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和信息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知识、智力、技术密集型的社会。教育担负着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类智能潜力的重任。不实现科学与人的结合就没有现代化的大生产,科学性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教育内容的全面调整,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的革命。

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新知识,人们提出:“回到基础上去”、“开发学生智力”,以不变来应万变。21世纪的基础已不仅仅是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还应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技能以及现代科学方面的素养。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基础训练,在传授给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已进入到既不断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阶段。因此,现代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要让学生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和综合的创造才能。科学性的现代教育要求变单一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注重培育知识面宽、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人才。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进步促使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最先是光学投影、电声录音、电影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此后,利用通讯卫星技术广泛开展广播电视教育。当前,随着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尤其随着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运行,全球教育信息网络也趋于形成,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就要来临。以多媒体、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极大地扩展了教育时空,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促进了教育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提高了师生教学活动的效率,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成为可能。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教育上确实可以大显神通,然而它无法取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等方面,技术手段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计算机再高明也不能取代活生生的教师,在编制教学软件、调控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计算机只能是教师的工具,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助手。因此,教育的信息化不会导致学校消亡,也不会导致教师职业消失,但必然会引起传统教育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育技术革命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

(三)现代教育的多样性和终身化

21世纪是终身教育的时代。传统教育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的单一学校教育模式,使人无法赶超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无法顺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在时间上不再局限于青少年时期,而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现代教育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一个覆盖全社会、纵横贯通、形式多种的大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学校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一种正规的教育形式。实施终身教育,就要超越学校教育范畴,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人生,展开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终身教育从纵向往两端延伸。人们在学校教育之前要接受早期教育。胎教自零岁开始,婴幼儿教育注重感知觉训练和早期智力开发。在学校教育之后还要接受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对在职成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人们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提高生存技能;对退休的老年人也要进行晚年教育,使他们陶冶情操,获得新的兴趣爱好充实晚年生活,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自始至终受教育,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的教育序列。从终身教育的横向结构上看,除学校教育之外人们还要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现代教育的功能从学校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有的社会部门,各种公众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青少年宫等机构),直到社会的每个细胞——家庭也要参与教育工作,承担教育责任。学校教育与非正规的社会教育、非正式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完整教育系统。多样性的教育形式能充分发挥最佳的教育效益,共同完成终身教育的使命。

终身教育观念对传统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带来了冲击。学无止境,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个人接受教育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我们应对学校教育加以改造并使其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学校教育要把重点放在为儿童终身学习打基础上,着力培养儿童终身学习的观念、自我学习的习惯,以及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学校也要从一元转变为多元。目前,函授学校、广播学校、电视大学、自修大学等教育形式大量涌现,为成人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终身教育是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这将大大促进整个社会中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样性终身化的现代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将创造一个崭新的教育化社会。

(四)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