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17857000000022

第22章 教育文化知识(3)

作为农村教育部门,应当深化改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教育,并成为骨干力量。社区成员也要树立学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文化辐射中心的观念。

二是要转变农村学校的办学观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既为当地培养具有文化科技能力的生产者、经营者,又为当地培养具有文艺、音乐、美术技能的精神文明建设者,以满足农村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是要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同时,要积极设法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扫除“功能文盲”。

第三节 科学、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体

一、当代教育面临双重挑战

当今学校教育正面临着现实和未来的双重挑战。当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高科技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冲击力越来越强。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扰的道德与科学文化相背离的现象,诸如:吸毒、酗酒以及人们称之为“教育荒废”现象(逃学、欺侮弱小同学、校内暴力和青少年道德行为不良等等),这些现象在日、美等国尤为严重,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历来人们都是比较肯定教育的正面价值,但实际上教育也具有负面的价值,因此当代很多国家都在探索物质文明发达的形势下,如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文化相对不发达,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一些宣扬凶杀、色情和迷信的书刊在社会上流传,屡禁不止,从而致使一些中小学生受其影响,精神萎靡、纪律涣散、无心读书,出现了早恋、轻生、厌学、出走、结帮、斗殴等问题,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青少年犯罪不仅与资产阶级思想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封建主义残余有关,突出表现在带有很大的愚昧性与野蛮性。犯罪有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有恃无恐地进行经济犯罪与性犯罪,尤以前者为甚。有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物欲型比例越来越高。青少年犯罪以及道德行为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可否认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价值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颇,它不能强有力地给我国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理想、价值的教育,这就使他们的个性的道德文化背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轨道。

当代,教育领域正从智能中心转向个性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由一种教育模式到另一种教育模式的转换,这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合流,从对唯理论教育模式的超越,再到教育的整体性模式。科学、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体,可以为整体性教育文化模式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并为实施整体性教育构成一个观念背景。

(一)从智能中心转向个性全面发展是各国的共同呼吁

从“智能中心”转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一些发达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呼吁,也是对付令人日益忧虑的道德与科学文化相背离现象的一种对策。

1加强个性全面发展的研究:发展智力决不能以牺牲青少年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为代价。

2注意对集体的研究:个性发展需要外部环境和条件,为了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研究集体,优化群体环境是必要的。

3以终身观点加强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培养应贯穿人的一生,人们在又工作又学习的社会中,应追求精神享受以及文化教养的充实与提高。

4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仅要学习当前的信息,在考虑未来教育时,还应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把超越时代而相对稳定的内容传授给新的一代。

5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价值素养,旨在纠正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目的,低估人文科学教育在培养道德、创造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方面的作用。

6加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有利于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少年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不知道为什么而生活,怎样生活,就会成为迷惘的一代。

引人注目的是西方两种对立的教育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都已日益暴露其局限性,二者此起彼落,时有消长,并逐渐走向合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小组指出:科学技术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新重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新信息的敏锐力、分析和研究新成果的能力。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代表指出:中等教育必须面对双重挑战——培养学生既通晓科学技术,又具有人文价值的素养,呼吁把“人的因素”作为超越其他一切目的的首要问题来考虑。在第12届欧洲比较教育大会上,注意到了日本人的经验,他们认为战后由于一味学习美国的教育模式忽视了本国的传统和特点,这是教育出现危机的根源。现在,日本人很注意把技术发展与文化传统作为两个系统看待,并不时地调整其间的矛盾以便保持和发展其文化传统。

在我国教育领域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综合症十分令人注目,它造成了一种潜在的教育危机,从根本上背离了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教育的负功能。为了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人们提出所谓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教育价值目标取向上的偏颇。就教育而言,强调为经济服务无疑是正确的,但只强调它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促进人自身发展的价值,排斥人文价值就有可能陷入纯功利主义。诚然,教育功能具有功利性,但教育还有非功利的或超功利的。教育不单是培养劳动者,它首先是培养人,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还是认识主体、伦理主体、审美主体的统一。当代技术伦理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的道德日益成为重要的价值尺度,科技因素与人文因素日益相互渗透;教育的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不可分割。教育的价值功用就是使人性善,学会做人,在教育史上,有把普通教育看作是做人的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区别;还有主张在普教与职教之外还有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也就是人生的教育与做人的教育,它涉及如何做人、生活态度、道德、品格,其中包括商业信用、诚实等等。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早就指出:一个真正受了教育的人,不单体会到学识,并能了解经济利益的意义,欣赏美的事物,又肯为社会服务,进而对生存的意义也能彻底体会。

(二)教育的文化学视野与整体性教育探微

整体性的教育揭示:教育的完整功能应当是利、真、善、美的统一。我们不应当陷入纯功利主义,重蹈西方人的覆辙,著名历史学家汤比因与社会学家池田在《展望21世纪》的对话中指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商业主义、功利主义自然也浸入文化教育领域。人们惊呼“文化沙漠”,一切腐朽的东西沉渣泛起,物欲与性欲、色情文化同时泛滥,我们的教育面临经济、文化双重扭曲的压力,由此而产生的短期行为,已使教育职能萎缩,失去了培养青少年儿童适应眼前事变与社会变动的能力,更谈不上给受教育者以正确的、合乎时代精神规范的人生目的、理想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小学“流生”的出现与学校内部由于“升学教育”而产生的排斥力有关,也与学校外部由于从事工商活动有利可图的刺激下而产生的牵引力有关,农村中的四童现象(童农、童工、童商、童丐)是“读书无钱”的反映。这里要指出的是:西方的功利主义者推崇知识的功利性,从而使自身成为知识与技术的奴隶。这里的功利主义则排斥或贬低知识,成为文盲与痞子之流,借助于愚昧与野蛮之风为虐。这种极端损人利己的功利主义散发的铜臭已经玷污了纯洁的童心。某学校一小学生把母亲给他的一只苹果,以五角钱的价格卖给了因身体不适而食欲不佳的同学。名之曰商品等价交换,可有的人却从中嗅不出铜臭味,反而认为:“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在商品经济中游泳。”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在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商业主义也乘虚而入。对此,人们反思:教育的真谛在哪里?文化学就是人学,由人设立的价值系统,教育文化学的视野,更有助整体性教育的探微,从而发现人的价值,促成人的潜能的发挥,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人的价值与潜能既表现在经济价值方面,又表现在非经济价值方面,也即文化价值方面。它包括:

1生物学方面的价值,如健康、身体舒适等。

2心理学方面的价值,它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

3人们交往中形成的社会价值,如团结、集体感等。

4以及随着人们不断意识到与自身的主体性、人的高尚感、人的自我现实化有密切关系的价值等等。

所有这些非经济价值主要显示在人们从事的文化活动上,显示在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科学与艺术上,这些非经济价值的特殊性,不仅产生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而且受到人的聪明才智和天赋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们和创造经济价值一样看成是单纯的生产活动。文化方面的“生产”所创造的非经济价值(包括美的价值)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所创造的价值无法比拟的。教育历来在承受历史遗留下来的科学、艺术、交际方式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作为一种价值活动,推动着人们求真、求善、求美,对人类共同体创造出来的人的总价值作出贡献。人的总价值可视之为稳定的人的价值的综合体,它取文化形态,成为单个人价值的基础,而教育文化学的实践,则成为提高单个人的价值的条件。

由此出发,进一步观照我国近年来的实际,在经济有所发展的同时,文化上的封建愚昧与现代文明病态的结合而导致的腐败之风却愈演愈烈,农村中“迷信专业户”的出现,就是这二者奇特的结合。据苏北农村不良风俗的调查,某地40个村有48%的家庭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迷信活动,最多的达91%。以迷信为职业者大发其财,公开兜售迷信制品,扮做巫婆坑害农民,有的烧纸人、纸马,还用纸制现代化家具、电器以祭亡灵,有的用纸扎冰箱、彩电、洗衣机作陪葬品,迷信活动追求现代化,越搞越奇。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方出现了建国后第二代巫婆、神汉。据八个乡调查,操迷信职业的59人,其中有31人是年轻人。扬州地区有个村的农民,把精神寄托在所谓菩萨身上,轻视知识。全村失学在家的青少年有130多人,新一代文盲在悄悄增多,而文盲是农村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敌和障碍。列宁针对当时俄国农村居民的状况指出:不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就不能“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必须把文化和知识的普遍提高同迫切的经济发展需要牢牢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发展了,不会自动地带来精神文化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条件,而教育不仅有功利目标,而且还有非功利目标,这二者是统一而又相互制约的,切莫让失去灵魂的物质主义滋长而危及人们的道德心。

二、科学、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体——整体性教育模式

科学、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体,可以为整体性教育文化模式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它也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有认识价值、实践价值,借助于科学还可以领会、掌握其他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又可以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科学、文化、人生、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人本身就是作为文化的物种而具有自我意识与学习能力的生物。个人通过人类持续很久的学龄期,学会继续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然而人类的延续生存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是各种因素的结合,正是这种结合推动社会去进行教育。

科学、文化、人生、教育四位一体至少应包括下述一些基本命题:

1.科学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2.科学影响着人类各种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的整体性;

3.主体性与文化心理结构;

4.价值形成力与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与教育;

5.人生意义、自我超越与教育。

(一)科学与人们的价值观念

价值标志着外部事物对人们需要的关系。

价值观念是价值关系的观念形态,是人们对自身需要以及外部事物满足自身需要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