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法包括:聚合方法、分裂方法、调优方法、加入方法、最优分段方法、图线方法、预见方法和量变筛选法等。
(五)条件分类法
这是指以一定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为依据选择标志的分类方法。
分类正确与否的关键是分类标准、标志或指标的选择。在确定分类指标时,必须遵循概括性和互斥性原则,否则会造成混乱。概括性是指类属的穷尽性,所有样本的特征表现都能找到自身的归属组,无一遗漏;互斥性指分类指标互相不重叠,不兼容,每个样本的特征表现只能归为某一组而不能同时出现在几个组内。
类型分析在实践中有双重含义:一个是科学分类本身就是一个分析过程。是对诸因素逐个进行比较和研究的过程。另一个是在分类后,在类与类之间进行对比、权衡,一类一类地研究,由聚类到总体,由结构功能到事物本质属性的分析过程。
科学分类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是使反映众多因素的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分析创造条件;二是可发现事物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新的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先导。
七、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从纷繁复杂的调查资料中寻找事物产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求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系列,从而把握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方法。
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受着众多因素制约的,所以要把握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性,就得深入到现象背后的诸因素,并了解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和作用,还要了解诸因素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发生作用的机制,这是因素分析法的客观基础。
因素分析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总体分析
这是指通过了解与调查对象有关的一系列基本因素,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把它按一定标准进行划分,组成一个有机的、具有多层面的网络结构。然后,对这个“因素网络”进行分析,从总体上考察与调查对象相关的诸因素以及一些关键因素。并加以系统归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分析方向及重点因素系列。
总体因素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维的、综合的、系统的、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总体分析。
(二)关系分析
这是对因素之间各种关系的分析。因素间的关系可归纳为函数关系、条件关系、功能关系、共因关系、因果关系等。
1.函数关系。即因素之间有一种对应变化的关系,因素A发生变化,因素B也随之变化。这种关系可通过统计处理,清楚地显现出来。如分析青少年犯罪因素,可发现随着家庭教育状况(因素A)的恶化,青少年不良行为(因素B)也随之增多。分析因素的函数关系,可以反映出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能把握各种社会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2.条件关系。即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如果青少年犯了罪,教育不良往往不是唯一条件(因素),孩子犯罪乃是由多种因素如其自身思想有问题、结交有劣迹伙伴、社会风气不正等,再加上教育不良综合作用的结果,单因素往往只是一种条件或前提。分析条件关系,能揭示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各种条件以及与其他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3.功能关系。即反映因素间相互作用形式的关系。分析因素间的功能关系,可以揭示诸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形及其相互作用的不同层次与效应。在功能关系分析中应注意对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多种层次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因素分析的网络结构。这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因为因素之间存在着互相转换的关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因素间的功能关系会发生相应变化,比如某一因素由主因素变为次因素,而另外的某一因素却由次因素变成主因素。
4.共因关系。即诸现象中有某一共同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反映诸因素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因果关系。如染有恶习的青少年常有逃学、旷课、打架、闹事等不良行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不良现象的一个共同原因是,他们有好逸恶劳的品质,结交了品行不端的伙伴,受到了“交叉感染”;再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他们都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如此运用“剥竹笋”的方法,步步深入,可以从他们的日常的外部表现,逐层追寻到根本的共同内因或外因,分析现象的共因关系,有助于揭示事物的主要因素,找到众问题的症结所在。
5.因果关系。即因素之间前后相继,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果多因等。例如,某青年之所以犯罪被判刑,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多因一果的例子。其中被判刑是后果,而诸因素(如交酒肉朋友、自身思想不健康)是前因,诸因素又可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等。我们可按因果线索逐步深入分析。
(三)因素树分析
这就是以某一关键性因素系列为主要分析目标,予以系统的多层次的解析,按各因素的“功能等级”绘出因素的树图。
例如,青少年犯罪有众多因素综合起作用。以外因看,最主要的因素有:1.社区生活环境不佳;2.家庭教育不良。
社区生活环境不佳可分出:(1)居住地周围风气不佳:街风、院风或楼风不正;(2)邻里关系不正常:经常吵架、相互勾心斗角等;(3)社会伙伴状况不好、同伴中劣迹青年较多、经常进行不健康娱乐活动等;
家庭教育不良可以分为:(1)家风不正;(2)忽视家教;(3)家教过严;(4)无人进行家教(家庭结构残缺);(5)无力进行家教(家长懦弱无能);(6)家教分歧使家教失效等。
上述每个“子因素”均可再分为若干个因素,像这样逐层剖析,直到找到最基础最根本的要素。
因素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细致性与彻底性的特点,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有助于校长提高分析的可信度与有效度。
八、模糊论方法
模糊是指由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使得事物的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明朗,人们难以精确地把握。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德教授提出了模糊集合论。后来逐渐发展成模糊数学。为了对一些模糊的概念进行正确的判断,就必须找到用数量表达模糊概念的恰当方法,从而使模糊概念清晰化,这种方法,称为模糊数学方法。这种方法,引起了人们对思维方式的“反思”。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进程中,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作为这种提高和发展的表现,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模糊发展到精确,又把精确推到了极致,从而突破了自身的限制,发展到模糊理论。模糊—精确—模糊,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得以实现的契机,就是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都有精确性和模糊性两重性,相应地,科学方法也有精确方法和模糊方法两面性。精确方法和模糊方法各在其适用范围内找到用武之地。
为了说明模糊理论,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当我们识别某个人物时,只要根据其高矮、胖瘦、走路姿势、身体曲线轮廓等模糊的非精确性特征,通过感官直觉即可作出判断。如果这件事由电子计算机来做,就得把人物的身高、体重、手臂摆动的角度、频率、步行的速度等用一系列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显得“杀鸡焉用宰牛刀”,多此一举,甚至会闹出“翻脸不认人”的笑话。可见,一定情况下,用模糊论的方法即可得出清晰的结论,无须运用精确方法,甚至不能用精确方法。模糊论方法有两个特征:
(一)精确性与复杂性不相容
当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特别是像社会系统等有人参与的系统),人们使之精确化的能力将减少,大打折扣,在达不到一定阈值以上时,精确性与复杂性将互相排斥。例如,因为“矛盾跟着权力走”,校长在实施其角色行为时涉及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间的联系千丝万缕、纵横交错,以致不少问题或问题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朦胧。这时候,分析处理问题往往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等。
(二)取大取小原则
例如,“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如有一个人,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但是在处理细微的事时却常常马马虎虎。如果要决定是否任命他为校长时,可偏向于考虑其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取大);当要决定是否雇用他为科研人员时,可着重考虑他马虎的一面(取小)。在校长的领导活动中,取大取小原则,即利取最大,害取最小,是模糊决策方法重要原则。
精明的校长,面对一些模糊问题时,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权变的或“难得糊涂”的方法随机处理。具体表现在:
1.准确把握“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例如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如果校长对领导班子成员或成员之间不妨碍原则的闲言琐事过于专注,过多去管那些扯不清的模糊的事情,尤其是在那带有个人恩怨色彩的是非曲直上“较真”、“抬杠”,势必“愈求真切愈模糊”,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负效应。反之,如果在这些模糊问题上亦“模糊”一些,宽厚一些,在动态平衡中采取“不规范”、“非模式”的权变行为,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2.校长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博大胸怀和超人气度。对于下属的错误、个别人的飞短流长,都要有一定容忍度,不必事事在意,斤斤计较。
3.掌握“迂回前进”的领导艺术。对那些有多方面性,“可这样也可那样”或一时拿不准的问题,有意沉默,故意拖延,一旦时机成熟,则可收到“沉默是金”,“一鸣惊人”的效果。
4.“精确兮,模糊所伏;模糊兮,精确所倚”。校长切忌事必躬亲,不分巨细;下车伊始,则“新官上任三把火”,东批西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求全责备,用人且疑。这样只会把模糊事弄得更模糊,如坠五里云雾,甚至会现出“水清无鱼,人察无徒”的局面。古人云:“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人材者,求之则愈出”。“何世无奇才”,作为领导的校长不可因精确算计而“遗之在草泽”。
运用模糊论方法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不能把该法视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能在是非面前含混不清,糊里糊涂。
第五节 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
在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全过程的最后一环。校长可亲自动手撰写,亦可责成有关部门或工作人员撰写,报告写出后要进行认真审定。而后的工作是把包括调查研究报告在内的调查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工作,影响决策。
调查的目的,不仅在于收集整理资料,而且在于分析研究资料,并对此进行科学解释,从而写出有实践意义的调研报告。
研究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体现形式,它用调查研究获得的大量的事实或翔实的资料说明现状、提出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建议方案,为校长提供决策依据,为教育科研部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料。
一、调查研究报告的类型
由于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以及读者对象的不同,调查研究报告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根据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目的及读者对象的不同,分为应用性调查研究报告和学术性调查研究报告两种。
(一)应用性调查研究报告
这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的,为校长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拟定政策、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服务的调查研究报告。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认知型。其主要作用是认识各种现象,了解各种现象,掌握工作脉搏。在写法上,以突出事实为主,对事实叙述要全面、系统、具体、深入。
2.经验型。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典型经验,表彰先进,指导面上工作。它有较强的政策性。对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某些地方的贯彻落实中所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加以充分的概括性举例。在写法上,着重说明产生及创造的具体历史过程,介绍如何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得成绩,以及推广经验的意义。
3.事件型。其作用是揭示现实生活中各类大大小小的、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写法是通过论述某些事件,引起人们重视,并针对症结所在,相应提出解决办法。
4.问题型。其主要作用是揭露学校中阴暗面、达到吸取教训、改进工作的目的。写法是,一针见血地披露事实真相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尖锐地指出其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它以其特有的战斗性给人以紧迫感,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注意。
5.对策型。其主要作用是直接为领导部门的正确决策服务。在写法上,不仅要叙述调查材料,还要深入分析和论证,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6.新人新事型。其作用是通过反映新生事物,如新人,新事,新的思想、风尚和发明创造等,达到支持和发展新事物的目的。在写法上着重说明新事物的成长过程及其规律,成长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新”在何处及意义何在等。
7.说明型。其作用是叙述基本情况和主要事实。在写法上,以叙为主,或有少量分析议论,或无分析议论。它篇幅短小,要说明的问题单一。
(二)学术性调查研究报告
这是通过对现实性问题的调查研究,作出理论上的说明的调查研究报告。它着重分析社会现象间的联系,以及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达到检验理论和构造理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