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一卷
17965800000024

第24章 关于鞍钢生产上内部和外部关系中几个主要问题的调查报告

(1961年8月23日)

解放以来,鞍钢经过四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特别是又经过三年“大跃进”以后,整个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1960年钢的产量已经达到588万吨,生铁达到560万吨,钢材达到436万吨。与原来设计规模比较,钢为182%,铁为222%,钢材为176%。现在鞍钢不仅建设成为一个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而且也是我国最大的一个钢铁基地。鞍钢生产上和建设上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这是鞍钢全体职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援下,辛勤劳动的光辉结晶。

在鞍钢生产和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内部关系上,主要是各生产环节之间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在外部关系上,主要是协作关系不够协调;在对全国的支援上,主要是生产的钢材品种、规格与需要的矛盾很大。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鞍钢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的作用。因此,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鞍钢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支援全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

现将我们对上述问题调查的情况和改进意见报告如下:

当前鞍钢内部关系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能力上有四条“短腿”,这就是矿山建设落后、运输拥挤、备品配件供应紧张和动力不足。

(一)矿山建设落后于冶炼,矿石原料不足,这是鞍钢内部平衡关系上最突出的薄弱环节

几年来,鞍钢矿石的生产虽有很大增加,但仍跟不上冶炼的需要,特别是平炉矿的缺口更大。从1953年开始,年年都需要从外面调入铁矿石,而且一年比一年增多。1953年调入平炉矿和铁矿粉共39万吨,1957年增加到268万吨,1960年则增加到418万吨。这样大量从外地调入矿石,不但浪费运力和提高产品成本,而且也不能够保证鞍钢正常生产的需要。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基本原因,是对以矿山为基础和争取矿石自给的方针,长期认识不足,决心不大,因而矿山建设落后了。同时赤铁矿的浮选技术没有过关,赤铁矿资源不能全部利用,也有一定影响。

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矿山建设的特点是工程量大,矿石处理程序复杂(包括采矿、选矿和烧结等),这就决定了矿山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先走一步。譬如建设一座1513立方米的高炉,只需要五个多月,而建设相应的矿山就要用大约三年的时间。鞍钢现有六个铁矿山,设计能力年产量可以达到2400万吨左右,这个架子和鞍钢的生产规模基本上还是适应的,但是由于弓长岭和眼前山两个矿石基地尚未最终建成,矿石产量不能满足需要。根据这两个矿山的建设进度来推算,整个矿山建设落后了三年多的时间。新的矿山不能及时投产,就加重了现有矿山的生产任务。为了多出矿石,抓了采矿忽视了剥离,结果又欠账159万立方米,相当于三个半月的剥离工作量。再加上这一时期管理混乱,设备失修,问题成了堆,以致矿石生产自今年年初以来开始大幅度下降,矿山生产落后的局面就显得更为严重。

浮选技术问题,虽然经过长期努力,仍然没有过关,这对当前矿石供应也有很大影响,现已积压近1000万吨赤铁矿石没有利用。同时,从长远来看,鞍山地区有40%以上的铁矿资源是赤铁矿,有的还和磁铁矿共同生长在一起,需要同时开采和处理。因此,争取赤铁矿浮选技术迅速过关,这对鞍钢生产将有深远影响。

此外,大石桥镁矿生产的镁砂、镁砖除供应鞍钢外,还要供应全国多钢厂的需要。但是这个矿的生产问题很严重,剥离欠账已达400万立方米,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还清,这对鞍钢和全国所需镁砂、镁砖的供应影响很大。

(二)运输拥挤,线路经常堵塞,这是鞍钢内部平衡关系上的又一薄弱环节

这几年鞍钢的运输一直很紧张,线路经常堵塞,严重的像1959年11月发生的运输大堵塞,使八座高炉休风减产,各轧钢厂陷于半停工状态;1960年下半年也曾先后堵塞21次,连续65天,厂内站场十之八九都停满列车,每天积压车辆高达4200多辆(正常保有量是2000辆左右);不但生产紧张时容易发生堵塞,就是像今年上半年生产不正常,也曾发生大小堵塞17次之多。因此,鞍钢的运输经常处于突击状态,对生产威胁很大。

随着生产的发展,鞍钢1960年的运输量已达1.5亿吨,比1957年增加一倍以上,而鞍钢内部的运输设施却受旧厂改造的限制,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点,再加上这两年运输改造工程执行得不好,完成的项目很少,设备又不配套,运输能力没有很好形成。1960年有机车260台,比1957年只增加87%,普通车辆3079辆,只增加61.5%;铁路线有842公里,只增加40%;装卸设备只增加12%;货场只增加8%;检修能力则几乎没有增加。因而使运输能力和新担负的运输任务不相适应。1957年每公里线路的每年运量为15万吨,1960年已增加到24万吨,各个站场的通过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近饱和状态,个别站场已超过现有能力。鞍钢的装卸工作量很大,但装卸的机械化程度很低,目前仅为36%,装卸机械损坏的又多,约有2/3的物资依靠人力装卸,效率很低。运输管理工作也很混乱,厂内重复装卸工作量增加很大,今年上半年就有190多万吨,比1957年同期增加一倍多。由于上述原因,使运输上出现了“肚子大,消耗多,咽喉小,通过难”的情况。只要上下生产环节之间稍有脱节,或者运输调度略有不足,不是原料供不上,影响生产,就是积压车辆,影响周转。

(三)机修能力不足,备品配件供应紧张,不能适应设备维修的需要

这几年鞍钢的机修能力和生产设备的增长是不相适应的。目前鞍钢拥有各种主要设备近70万吨,比1957年增加将近60%,而这几年机修能力却增加很少,1960年有机床1058台,铸造面积17000平方米,只分别比1957年增加20%和41%,各种伞齿轮的现有生产能力只能满足需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大型铸钢件只能满足一半左右。特别是许多矿山和轧钢等新厂投入生产以后,不但备品配件的消耗量激增,而且要求的品种、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许多都是新、大、精、难的东西,供应更加困难。机修能力本来就不足,但三年来又承担了制造成套设备745台和加工件共计25000吨,电器设备21万千瓦的任务。在外部加工备品配件的协作关系也很不稳定。所有这些,对备品配件的生产影响很大。因此,自1958年以来,每年备品配件的供应上都有欠账,库存也有减少。根据计算,三年共需要备品配件39万吨,实际供应32万吨,亏欠7万吨左右。

同时,这几年备品配件的消耗定额年年增加,更加重了备品配件供应上的压力。按生产一吨钢所消耗的备品综合计算,1957年为19.9公斤,1960年增加到21.3公斤,今年计划要用30公斤,比1957年增加51%。备品配件消耗增多的直接原因是设备维护不好,特别是超负荷运转、润滑不良造成了设备非正常磨损。以轴承为例,1957年消耗3.5万套,1958年增加到9.3万套,1959年又增加到19.5万套,1960年猛增到31.9万套,比1957年增加了8倍多,浪费实在惊人。同时,这几年备品质量下降,材质不合要求,不进行热处理,使用寿命降低很多,这也是备品消耗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动力供应不足,使用浪费现象很严重

动力供应包括煤气、蒸汽、压缩空气、氧气、水、电六个方面。1960年煤气发生量为每小时26亿大卡(1大卡为1000卡路里),比1957年增加78%,蒸汽发生量每小时为1325吨,增加45%;压缩空气每分钟4205立方米,增加76%;新水量每小时23000吨,增加65%。上述增长速度都低于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几年来各项动力供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差额,而以煤气和蒸汽最为严重。几年来在解决煤气供应问题上,是采取“拆东补西”的办法度过来的,煤气一紧张就停止轧钢的生产,将煤气供给炼钢使用,1960年各轧钢厂因煤气不足而停产的时间有7974小时,估计少产钢材51万多吨。蒸汽的供应也不足,去年第四季度除了取消厂内取暖用蒸汽和停止检修锅炉外,还减少了发电用蒸汽,使公司的保安电由45000千瓦降到23000千瓦,最低曾降到20000千瓦,这是十分危险的做法。动力不足的原因,除了设备能力小,长期失修,事故多等问题外,主要是使用上管理不善,浪费严重。1960年仅煤气消耗定额升高就比1959年多消耗煤炭13万吨,第一炼钢厂每吨钢锭消耗的煤气量,设计为125万大卡,今年上半年实际为165万大卡,超过了32%。

鞍钢生产上需要外部供应的物资,有2182个品种,2万多个规格;数量也很大,1960年就供应了3030万吨,这些物资是由全国25个省、区、市的780个企业、事业单位供应的。由于产品多、数量大和供应单位遍布全国,就构成了鞍钢与外部的十分复杂的协作关系。

鞍钢需要的物资,根据物资分配体制,划分为一、二、三类。一、二类物资也叫作中央统一分配物资(以下简称统配物资),包括煤炭、钢材、矿石以及主要化工、机电产品等。这部分物资对鞍钢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类物资的品种最多,主要有五金工具、电工器材、水暖零件、化工原料、农副产品、土特产品以及废旧物资等。这是目前问题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一部分物资。

上述物资是通过四条渠道供给鞍钢的。统配物资是由国家计委和中央各主管部统一分配这条渠道供应的。三类物资有三条供应渠道:一是调拨(包括地方物资厅局、专业厅局和中央一级站调拨的);二是采购(包括商业部门按计划或合同供应和鞍钢自行采购的);三是协作加工。多年以来,通过这四条供应渠道把鞍钢与全国的许多企业、事业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对鞍钢生产的发展,支援很大。但是,近三年来,鞍钢与外部的关系却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统配物资供应渠道上的变化和问题

由这条渠道供给鞍钢的物资,主要是原材料和燃料。从数量上来看,占鞍钢物资供应总量的70%以上。这条渠道几年来的变化,主要是供应的品种有显著的增加,1957年是302种,1960年就上升到541种。由于这些物资是中央统一调拨的,又有比较固定的供应单位,基本上可以保证供应,因此,这是一条比较平坦的大道。

这条供应渠道中的问题,主要是供应指标、订货合同不能按量、按质、按时地兑现,同时在分配工作中有打乱传统供应关系、品种不配套和造成远距离运输的缺陷。在供应指标方面,1957年以前,国家分配给鞍钢的指标,一般都能兑现,有的还能超过。近几年来,一般的只能完成百分之七八十。例如1960年供应鞍钢的煤类的情况还比较好,但也只完成国家分配指标的88%。在订货合同方面,主要是合同的威信大大降低了。合同是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是企业有计划组织生产的可靠依据。在1957年以前双方对签订合同和执行合同都十分认真。人民银行也有“托收承付”的制度加以监督。如果发生纠纷,人民法院还可按照法律予以裁决。现在的合同有些变为“霸王”合同,有许多不合理的要求,成为单纯约束需方的东西,人民银行也放松了监督,到年底也往往就“一风吹”了,因此,合同的作用不大。在分配中打乱传统供应关系和造成不合理运输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鞍钢需要的锅炉是分配在四川省供应,而鞍山市锅炉厂生产的锅炉却一台也没有分配给鞍钢。

(二)三类物资供应渠道上的变化和问题

在三类物资的三条供应渠道中,采购这条渠道多年来是供应数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一条。自从1959年物资管理体制下放以后,这条渠道就越来越窄了。而调拨和协作加工这两条渠道供应的品种却增多了。以鞍钢需要的三类物资的品种总数为100计算,采购这条渠道供应的,由1957年的82.7%,下降到1960年的35.4%;调拨这条渠道供应的,由1957年的8.9%,上升到1960年的44.3%;协作加工这条渠道供应的,由1957年的8.4%,上升到1960年的20.3%。这三条渠道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越走越不顺利,有的变为“羊肠小道”,有的已经“无路”可走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首先,各地区采取的加强市场管理和加强工作管理的措施有些过死。采购物资和协作加工要经过许多机关层层批准;有的地区还在车站、路口设立“关卡”,检查来往车辆,防止物资“外流”。这样做的结果就变成了“画地为牢”,越限越死。例如鞍钢需要的工具和电工器材等,过去主要依靠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供应,由于地区限制,许多都压回辽宁省供应,该省担负不了。相反地,鞍山市生产的铁锹,过去是行销全国68个城市的产品,也由于地区限制,年产量由100多万把下降到不足50万把。特别严重的是,由于地区限制,许多正常的协作关系也被打断了。据统计,鞍钢原有协作关系780个,已经中断的就有325个,占全部协作关系的41.7%。

其次,商业部门经营体制的改变,也是使供应渠道不能畅通的重要原因。商业部门过去经营的三类物资,不仅品种多,供应的数量也最大。现在商业销售网经营的物资数量、品种都减少,调度也不灵了。鞍钢在商业部门采购不到物资,不得不直接与生产单位挂钩加工,而且鞍钢还要给加工单位组织原材料供应和运输工作。例如,鞍钢要买牛皮圈,就得先给加工单位申请牛皮;要买肥皂粉,就得先申请油脂。鞍钢现在长期在协作单位帮助运输的汽车就有35辆,派不出汽车就得给汽油,今年1月到7月就拿出汽油21吨多。

协作加工这条路,是在上述几条渠道发生阻塞时,各单位自己开拓出来的。这条道路的发展过程也很曲折。协作加工大多没有纳入国家计划,常常没有保证。几年来,许多企业改产、升级,打乱了原来的协作关系。协作加工的手续也很烦琐,签订一份合同要经过六七个单位审批,时间拖得很长,有的要跑两三个月才能办妥。在1957年以前,协作加工只带主要原材料,现在还要带辅助材料、运输设备和人力,有的单位还乘机大敲“竹杠”。鞍钢与鞍山市地方工业的协作关系是很密切的,几年来也是比较好的,但尚缺乏全面的规划,因此,双方有时因为一些具体问题,影响协作的顺利进行,使部分可能在市内协作加工的产品,也到外地去加工了。

此外,管理层次增加,产销双方不能直接见面,影响物资及时供应的问题也很突出。例如鞍钢需要的矽炭棒(检验产品用的),过去都是由山东张店砂轮厂直接供应。这项产品由上海机电一级站统一管理以后,供应关系就复杂起来了。首先由上海机电一级站分配给冶金部上海办事处,再由冶金部上海办事处分配给冶金部沈阳办事处,最后由沈阳办事处分配给鞍钢。今年上半年由于沈阳办事处没有接上关系,结果张店砂轮厂的矽炭棒一支也没有供给鞍钢。再如鞍钢需要的玻璃仪器,过去全由沈阳玻璃仪器厂直接供应。这项产品自1960年改由沈阳仪器商店包销后,鞍钢要购置时,就要经过沈阳市商业局信托服务处批准。由于产销双方不能见面,鞍钢需要的是特殊玻璃仪器,该厂已经停止生产了。

目前鞍钢供应全国的钢材,占全国总资源的三分之一。供应的数量逐年增加,1957年供应228万吨,1960年增加到416吨,1960年比1957年增加82%。鞍钢在国内直接供应的单位现有3140个,在出口方面有24个国家。鞍钢除了供应全国钢材以外,历年来还调出不少生铁、废钢、焦炭、铁砂、镁砖、硫铵、甲苯以及其他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支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发挥了钢铁基地的作用。

目前钢材供应上,主要有两个突出问题:

(一)钢材品种不足,特别是稀缺品种不足

在24个稀缺品种中,以造船板、锅炉板、优质薄板、镀锌板、冷拔管、薄壁管、锅炉合金管最为缺少。一般只能满足需要的10%~30%。造成稀缺品种紧张的原因,除了进口减少外,主要是生产安排上有问题。稀缺品种的生产,有特大、特小、特细、特薄,工艺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产量小,合格率低的特点。而普通钢材比较好生产,产量又大,合格率又高。为了赶产量任务,忽视了品种,因而稀缺品种的产量普遍下降了。例如无缝钢管厂设计能力为年产6万吨,到1960年发展到15.5万吨,产量翻了一番半。按照设计规定,优质钢管应占总产量的56.4%,1957年实际是40.7%,1960年又下降到33.1%,比设计规定降低23.3%,而普通钢管都上升到66.9%。又如半连续轧板厂生产的镇静优质钢板,按照设计规定应占总产量的37.5%,1960年实际只有5.6%,而普通钢板却占90.4%。这样做的结果,必然造成长线越来越长,短线越来越短,愈加扩大了品种的矛盾。

其次是生产技术管理混乱,钢材合格率很低。过去鞍钢有一整套一个工序接一个工序的技术规程和技术监督制度,这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合格率的一项基本制度。由于近几年来执行得不好,特别是上下生产工序之间配合得不好,不按作业计划和技术规程办事,对质量和品种影响很大。例如今年上半年矽钢片的成材率只有35.9%,镇静钢板成材率也只有47.8%。

(二)由于分配计划不落实,临时专案增多,打乱了生产安排

这一两年来临时专案很多,而且在专案中还有“绿灯”专案,这样就出现了“后浪压前浪,一浪压一浪”的现象,对一般用户的冲击很大,他们怕合同一风吹了,就不顾一切地将不适用的钢材都收拾起来,结果又造成了积压。

鞍钢内外关系上产生的这些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这几年来计划指标定得过高,鞍钢的发展规模考虑过大,为了突击钢的产量,进行了许多未经慎重考虑的基本建设和措施项目,过多地扩大了炼钢、炼铁等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挤了矿山、运输的建设和备品配件的生产,打乱了合理布局和规划。在生产中注意了产量,对产品的品种、质量注意不够,再加上近几年来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很大,也给鞍钢生产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鞍钢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加以改进,特别是要从计划工作和管理工作上着手改进。

我们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是:

第一,鞍钢应以450万吨钢为纲,进行调整和做好填平补齐的工作。根据鞍钢目前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确定年产450万吨钢的规模是比较合理的。主要依据是:

1.从国家对鞍钢的要求来看,鞍钢是我国钢材品种生产的主力,无论八大品种还是24个稀缺品种的生产都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因此,应该在“钢要好钢,材要多种”的原则下,努力提高稀缺品种和优质钢材的比重,更好地满足全国生产建设的需要。经我们初步研究,可以将钢材八大品种的比重提高到70.5%(比1960年增加5.2%),24个稀缺品种的比重提高到41%(比1960年增加17%),并适当增加优质钢和低合金钢材的比重。这样,钢的产量安排在450万吨左右是适宜的。

2.从生产能力的平衡来看,矿山、运输、机修和动力等薄弱环节,填平补齐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矿山建设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运输和供水等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鞍钢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了更好地保证生产,还必须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如10%),以便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动用。

3.从外部条件来看,年产450万吨钢需要煤炭1070万吨,每天平均约3万吨,根据今后一段时期煤炭平衡的情况,供应鞍钢的煤炭也只能达到这个水平。

4.要达到优质量、多品种的要求,从生产技术上和工人操作水平上,还需要一段时间,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

但是,也要看到鞍钢现有生产潜力是很大的,经过一段努力之后,生产水平超过450万吨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二,加速矿山建设,争取三四年内做到矿石原料自给,这是鞍钢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年产钢450万吨的规模计算,每年需铁矿石2200多万吨,铁精粉800多万吨,人造富矿900万吨。现有选矿、烧结的生产能力,只要解决了赤铁矿的浮选技术问题,是可以满足铁精粉和人造富矿需要的。因此,这里只着重考虑矿石原料的平衡问题。

1.关于铁矿石自给的安排,首先要从整顿现有矿山的生产秩序着手,加强管理,调整采剥比例,使矿石产量稳步上升,争取在三四年内做到矿石自给。根据现已生产的六个矿山来看,大孤山、东鞍山还在矿山开采的青春期,只要开采得当,生产潜力还是不小的。其次是加强弓长岭和眼前山矿山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着手建设的有弓长岭矿区坑下富矿开采延深工程,这是关系到平炉矿能否自给的关键工程;此外还有弓长岭一矿区和眼前山的铁矿山基地的建设。从现在的建设进度来看,这三项工程大体都可以在1962年到1965年先后投入生产,投入生产之后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设计能力,因此,在这以前主要还靠现有矿山的生产,并继续从外地调入一部分,以补不足。

2.关于镁矿石、石灰石、白云石、黏土、贫锰矿石等辅助矿石原料的平衡,根据初步计算,除硬质黏土的生产能力不足外,其他各种辅助矿石原料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关于硬质黏土问题,鞍钢正在选择新的矿区,着手建设。

镁矿石的供应,从公司内部来看问题不大,但从全国来看,还很紧张。因此,还需要加速华子峪镁矿区的建设工程。

3.在贯彻矿石逐步自给工作中,还要注意解决有关矿山生产的技术政策问题。特别是赤铁矿浮选技术过关,这是关系到鞍钢将近40%铁矿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集中力量,根据目前已有的几种生产工艺进行研究试验,争取在三五年内过关。坚持采剥并举的方针。对于不同类型矿山的合理开采方法,也要加以研究。

第三,解决鞍钢外部关系出现的问题,除了在计划工作上要加以全面安排,还要恢复、整顿、建立和固定协作关系,并恢复合同的严肃性。

在改进物资管理工作方面,要消除各种人为的障碍,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的畅通,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按物资分级管理的原则制订产品目录,做到任何物资都有负责管理的部门;物资的申请、分配和各种管理制度要尽量稳定下来,至少要做到三年或五年不变,必须做某些改变时,也要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废除各地区采取的各种过繁过死的管理办法,除了统配物资和配套产品外,要充分利用商业部门的销售网,扩大商业系统经营三类物资的业务范围;减少中间层次,采取产销直接见面的方式,尽量做到就地供应和就近供应;建立储备定额制度,要保证企业有必要的物资储备和周转量;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经常组织物资调剂工作,减少物资积压浪费现象。

恢复、调整、建立和固定协作关系,这是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重要内容,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要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迅速地把这项工作抓起来。特别是鞍钢和鞍山市内部企业的协作关系,要首先加以全面安排。各种传统的协作关系要尽可能恢复;改产升级不当的企业,要恢复原有产品的生产,不能恢复生产的要组织新的单位生产;凡是可能固定的协作关系,特别是那些需要量大或特种产品的协作关系,都要固定下来。协作关系固定下来以后,一般不要改变。必须变动时,要取得对方的同意并在对方建立起新的协作关系后,才能中断。

要恢复合同的严肃性,发挥合同的应有作用。取消一切形式的“霸王”合同,建立共产主义合同。合同的条款要尽量统一,恢复监督合同执行的各项制度,并将合同执行结果作为考核企业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四,坚持品种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争取在一两年的时间内,使稀缺品种在总产量中的比重,达到或者超过设计水平。按照鞍钢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只要在现有基础上,稍加调整和填平补齐,就可以做到增加和扩大稀缺品种的生产。根据全国钢材生产合理分工的原则和这几年来钢材供应的规律,要把各轧钢厂生产品种、规格的规划肯定下来,以便各厂努力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对于目前全国急需而又停生产的品种,应当迅速恢复生产。有条件的轧钢厂还应试制和扩大新品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密切上下工序之间的配合,特别对钢坯等半成品要严格加以管理,从炼钢到轧钢都应当做到按计划生产,按炉号送钢,按品种轧钢,按标准验收,以保证按合同发货。

第五,加强管理,降低消耗,保证各项节约指标的实现。这几年来由于管理工作放松了,经济核算注意得不够,各项消耗定额普遍有所提高。1960年和1957年比较,每吨钢耗用的平炉矿,提高了25%。据不完全的统计,1960年在煤、焦、矿石、油脂、工具和备品等原材料的使用上,就浪费一亿多元。因此,认真克服这种浪费现象,应该作为鞍钢改进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为此,首先要认真地实行经济核算制度,促使各生产厂、矿重视原材料和燃料的节约使用,克服过去要多少给多少,不审查、不考核所造成的浪费。其次是原料供应、机修、动力等部门要改变过去只供不管的片面观点,认真执行定额管理和领料、退料、废品回收等制度,以降低各项消耗定额。第三要订出具体措施,保证鞍钢党委提出今年下半年节约煤炭10万吨、电力1788万度等各项节约指标的实现。

像鞍钢这样一个大型联合企业,在“大跃进”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是很难避免的。鞍钢党委在8月初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上,对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已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我们相信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深入贯彻执行,鞍钢的生产将会很快地好转,更好地完成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