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一卷
17965800000068

第68章 附件日本企业刺激职工积极性的制度、办法和职工生活水平

日本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我们在考察中,对此也有深刻的印象。

日方在介绍情况时,多次谈到日本企业中普遍推行的“自主管理运动”、各种“小集体”活动以及职工的合理化建议等,并强调职工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强调尊重人和重视人的因素。许多企业甚至把重视人的因素作为办企业的基本指导思想。

实际上,日本企业有一整套刺激职工积极性的制度和办法。主要有:

一、“终身雇佣”制度

这种制度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是日本特有的。日本企业雇用的职员和工人,一般要在该企业中工作到退休。实行这种制度,一方面使职工解除对失业的担心,产生一种职业的“安定感”,从而使职工从就业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命运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约束资方一般不能随意解雇职工,即使在不景气的时候,企业开工不足,也尽量不解雇或少解雇职工。如新日铁公司1978年的开工率为70%,他们除了保持少量的超员,还把某些停产、减产车间的部分职工调到子公司或推荐给协作企业。同时,又大力提倡群策群力,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保证大家的收入”,只有企业倒闭或职工严重违法时,才解雇职工。实行“终身雇佣”制度,使职工产生个人与企业长期“相互依存”、“利害一致”的感觉,日本人把这叫做企业劳资全体人员结成“命运共同体”。

“终身雇佣”制度是同“家族主义”相联系的。他们说,当职工受雇于某一企业时,就像加入一个家庭一样,企业领导人就是“家长”,干部就是“兄长”,一般工人都是“家庭”成员。在企业活动中,就像家庭辈分一样,晚辈要听从长辈的指导,长辈要关心和爱护晚辈,宣传在“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活动都要关心,要“爱厂如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可随时提出建议和批评。强调企业领导人要多听下面的意见,依靠集体的智慧,不要一意孤行,尽量防止劳资冲突,以“避免一场悲剧的出现”。

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和提倡“家族主义”,把日本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同现代化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日本企业管理的一些特点。资产阶级采取这种办法,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企业人员的稳定,职工“跳厂”的现象是极其罕见的。社会舆论对“跳厂”职工是鄙视的,像对待一个“背叛家庭”的人那样,对他的“道德品质”持怀疑态度。再加上工资待遇和退休金都同在本企业连续工作年限有直接联系,连续工龄越长,越受优待。在一个企业中连续工作30年,就可以在退休时拿相当于30个月工资的退休金。所以一般情况下职工都不愿离开本企业。这些,都促使职工在一个公司中长期工作下去,并尽力取得公司领导的好感。各公司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长期稳定,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利的。

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

日本各公司的工资是千差万别的,但从制度上看,基本上都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只有极少数企业如松下电器公司从1966年开始,对新职工实行欧美式的所谓“能力工资”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并不是职工全部工资都取决于工龄,也同时考核能力和贡献。新日铁公司工人工资构成情况。

如果把标准工资作为100,按资历给予的部分只占49%。因此,在“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下,工人工资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活的,它取决于“能力”、“效率”和“成绩”。日本职工每年涨一次工资,既照顾资历,又照顾能力和实际贡献,对职工的积极性是一种经常性的刺激。

三、以企业为单位组织工会

在日本,一个企业的职工,不论什么工种,都参加本企业的工会。他们说,这种办法便于劳资双方沟通情况,易于达成协议。日本罢工事件较少,解决劳资争执,一般不采取停止工作的办法。有些工人认为罢工对企业不利,企业倒闭,大家失业,对自己也不利。有些企业以历来未发生过工人罢工来夸耀。日本人说,欧美工人是按工种参加各产业工会,一个公司的职工分别参加许多产业工会,使企业中劳资关系复杂化,资方要同许多产业工会达成协议,才能解决问题,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利。

“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和按企业组织工会,被称为日本企业经营的三个“支柱”。这三者相结合,实际上掩饰了阶级矛盾,缓和了劳资关系,使职工的物质利益同企业的命运联系起来,有利于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四、几种奖赏制度

日本企业每年6月和12月对全体职工发两次奖金,奖金额取决于经营情况。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例,1978年的标准月平均工资为156710日元,1977年冬季奖金平均每人447000日元,1978年夏季奖金平均每人470000日元,全年奖金大体上相当于六个月的标准工资。公司领导人(总经理、董事、部长等)得的奖金更多。如松下电器公司部长的奖金相当于一般工人的三倍。经营较差的企业,奖金要少得多,有的只相当于一两个月的工资。这种奖金制,把职工的个人物质利益同企业经营成果直接联系起来。

此外,各企业根据职工一定时期的工作表现,还由领导人亲自发一种特殊奖赏(公司的总经理对部长和厂长,部长对课长和职员,厂长对车间主任和工人),一般一年一次。奖赏金额较多,有突出贡献的可以得一辆汽车(100万日元)。发奖是个别地进行,得奖人彼此不能询问,要相互保密,这是为了避免因有无奖赏和奖赏差别,使一部分人情绪波动,同时给得奖人普遍造成一种上级很重视自己的感觉,使他们更为企业卖力。据说,个别发奖时,领导人以非常亲切和关心的态度,讲一番话,并针对不同人的具体情况,奖赏封袋也有不同的安排。例如,有的职工在封袋里装上新汽车的领取凭证;有的代他入了股,封袋里装上股票;有的则发现金支票;等等。

日本企业还普遍设有合理化建议奖,以鼓励职工关心企业、提各种改进工作的建议。他们在工艺、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不断改进,精益求精,与采纳有实践经验的职工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大有关系。我们所访问的企业,都有一套接纳、审查、实施和奖励合理化建议的制度。如第二精工舍手表厂,按合理化建议的效果分等打分,共分八个等级,最高的100分,奖金由500日元到5万日元。还按照每个职工历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累计数给予奖赏,分四等:一等是“钻石奖”,奖金5万日元,奖品价值1.5万日元,发奖状,推荐到海外旅行研修;二等是“金奖”,有奖金、奖品、奖状,到国内其他公司的工厂参观;三等是“银奖”,有奖金和奖品,到协作厂参观,但没有奖状;四等是“铜奖”,只有奖金和奖品。这种办法不仅刺激职工钻研技术和业务,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而且使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不断改善。

五、企业举办各种福利事业

日本的大公司都支付较大数额的福利费用,如新日铁公司的福利费,占整个劳务费(包括工资、奖金和福利费)的20%左右。我们所访问的各大公司,都有设备完善的医院,医疗保险费的一半由职工出,另一半由公司出,职工看病不另花钱,家属交半费(日本医药费较高,在一般医院看一次感冒,拿些普通药品,就要花两三千日元)。上下班不乘个人汽车的,企业有免费交通车,买月票的,全部报销。有的企业,如新日铁公司八幡制铁所,还采取给商业提供营业用房的办法,使零售商品价格低于城市商店,有些商品低20%;职工个人买地盖房时,企业发低息贷款(一般贷款利息为5%~7%,企业给职工贷款利息为3%);还为职工提供房租较低的住宅,三间一套、设备很好的公寓住宅(实用面积为68平方米),月租金7000日元,而同样房屋如租市营的,就要花25000~30000日元。此外,各大公司都有很好的俱乐部和体育设备,供职工使用。但是,日本大公司(资本10亿日元以上)和中小企业不仅在工资水平、奖金数额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在职工福利上也有很大差别。

六、企业的主要领导人花费大量精力做人的工作,千方百计调整职工内部关系

他们强调有了“人和”,企业才能很好发展。我们所到的很多车间,都挂着“团结一致”、“以和为贵”的标语。厂长经常宣传“劳资利益一致”,模糊职工的阶级意识。各公司还用自己的“社训”和发展的历史,“教育”职工。

他们提倡职工自由结社,除“自主管理”方面的各种小组外,还组织同年会、同学会、同乡会和各种体育俱乐部,并且通过忘年会、迎新会、恳亲会等形式,使职工之间、劳资之间有更多的“对话”机会,以消除“隔阂”和“误会”,促进“人和”。

企业的领导人亲自对职工进行家访,祝贺生日,联络感情,笼络人心。还在工厂组织花展和美术作品展览,既美化工厂,又给热爱这方面活动的职工以展出的机会。工厂号召职工人人提标语口号,采用者给予张贴。

各企业的领导人,对容易引起职工内部矛盾的事非常敏感,总是采取各种办法加以杜绝。例如,他们一年定期发两次奖金,但不搞职工相互间的评奖活动,他们认为,评奖势必引起职工间的不和。凡涉及职工利益的事,领导人总是及时地、耐心地、反复地加以解释。例如,因不景气要缩减生产,就要把情况告诉职工,并让大家出主意,怎样“渡过难关”。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日本企业通过一整套制度和复杂的渠道,把职工个人物质利益同企业经营情况交错而又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职工进厂就无法摆脱这种联系的纽带。由于资本主义各公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访日期间,11月18日就发生一起因企业倒闭,资本家一家九口人举家自杀的事件(见《朝日新闻》)),各企业的职工都为争取本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也是为争取自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拼命干,并且严格保守本企业经营和技术方面的秘密。

日本企业通过上述制度和办法刺激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改善、国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多年来,日本职工每年普遍涨一次工资,发两次奖金,物价也随着上涨。由于日元的单位价值小,买一包香烟要花150日元,折合人民币一元多,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仿佛日本是高工资高物价,我们是低工资低物价,实际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职工生活水平及其提高的速度,日本都比我国高得多。

第一,从实际收入的增长来看。日本职工月平均收入(包括工资和奖金),1960年为24000日元,1965年为39000日元,1975年上升到170000日元,1977年增至205000日元;1975年比1965年增长3倍多。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为:1975年比1965年增长56%,1977年比1975年增长18%。十几年来,在收入和物价的轮番上涨中,只有1975年和1977年两年的工资增长率略低于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率,其余各年的工资增长率都超过物价上涨率。职工实际收入一般每年可增长5%~6%。

第二,从食品构成及其开支占职工收入的比重看。1960年职工家庭的食品开支占收入的比重为38.8%,1976年下降到30.4%。与此同时,高蛋白质食品在食品中的比重又有上升。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也在延长,1977年男人是72.69岁,女人是77.9岁,成为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

第三,从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上看。日本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持有户与总户数之比)随着实际收入的增长,在逐年提高。

汽车:1970年为22.1%,1977年为48.7%;

彩色电视机:1970年为26.3%,1977年为95.4%;

洗衣机:1970年为91.4%,1977年为97.8%;

电冰箱:1970年为89.1%,1977年为98.4%。

第四,从居住面积看。1963年日本全国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10平方米,1973年增至13平方米。

第五,从职工储蓄率看。日本职工的储蓄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收入的20%左右。虽然日本职工的个人消费不像欧美那样浪费,为购置房产,准备子女升大学,必须储蓄,但在收入中有这样高的比例用于储蓄,毕竟表示收入水平较高。

第六,从缩短劳动天数看。日本的大公司已普遍实行五日工作周制,每周休息两天。有些中小企业每周休息一天或一天半。每年工资照付的假日共148天(包括52个星期日,52个星期六,17个法定假日,20天休假,7天暑假),工作日只有217天,平均每月工作18天。一般还是八小时的工作日。

日本职工的平均货币收入比中国高25倍。大米、猪肉、房租比中国贵十倍左右,衣着比中国贵五六倍,豆油和鸡蛋比中国稍贵一点,化纤、电器、照明电费等都比中国要低。日本职工买一辆汽车(100万日元),按平均收入20%积蓄,每月四万日元,需两年零一个月。我国职工买一辆自行车,平均工资60元,按10%积蓄,每月六元,也需两年多。从这个意义上比较,我国职工买一辆自行车和日本职工买一辆汽车差不多。但日本大学学费、医药费、房租都比较高,个人收入还要交所得税。同时,失业职工生活困难,失业头半年企业发80%的工资,半年后每月只能领到政府救济费45000日元,一人最低伙食费一个月就要15000日元。1965年日本失业者39万人,占有就业要求人口的0.8%;1970年上升到59万人,占1.2%;1975年增至100万人,占1.9%;1978年达到125万人,占2.2%。这种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尽管有“终身雇佣”制度,也还不能解决,因为有倒闭的企业,有大量缩减生产规模的企业。1973年以来,随着不景气的发展,这种趋势也在加剧。

但从总的职工生活水平看,由于实际收入的增长,衣食住行都已达到相当现代化、相当富裕的程度。实际收入的增长,不仅缓和了阶级矛盾,而且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购买力,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经常的、稳定的刺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