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课外雅致生活-对弈再望,围棋
18142000000004

第4章 围棋的历史发展(4)

明代棋书很多,明末《桔中秘》说:“弈谱充栋”,并非夸张之词。除上述以外,重要的还有:《适情录》二十卷,林应龙著,明嘉靖四年(1525年)刊印。前八卷包括棋谱三百八十四图,是林应龙与日本棋手僧中虚合编的。九卷以下为林应龙独自编写。此书用军事名词术语为题;并把棋盘分为九个区,称为“九宫”。

《秋仙遗谱》十二卷,诸克明编,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刊印。此书是明代颇负盛名的棋谱。诸克明“性好弈,深知用谱之说”,他这部著作“每出新意,以补古人之不及”,编书的目的是使棋手们“俱有谱之可依”。

《仙机武库》八卷,著者陆玄宇父子,是明万历年间著名藏谱家。此书是从当时几部著名棋谱及对局中选录编辑的,有很高的价值。后来过百龄重新整理、校订了这部书,使其内容更为丰富。

《万江仙机》二集一百局,残本,明潞王朱常涝辑。据考证,这本书里辑的棋谱都是棋手拟出来的,即所谓“出局”,不是对局的记录。棋谱中有很多走法很奇异,与后来的走法不大一样。

《弈旦评》一卷,冯元仲著。这本书较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历代的棋手(尤其是明代棋手)和棋谱。这对于研究中国围棋史,颇有参考价值。

除此而外,还有《石室秘传》,《石室仙机》,《弈时初编》等数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九、逐渐衰落的清朝时期

“诸子争雄竞霸,累局不啻千盘。”——这就是王燮在《弈墨·序》里描绘的清初棋坛盛况。当时,“海内国手几十数辈,往来江淮之间”,新老棋手交相竞逐,比赛频繁。老将过百龄仍独步棋坛,棋力不减当年,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久,周懒予奇峰突起,棋力超过过百龄。他的生平事迹,周赏的《周懒予传》和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记载较详。

周懒予是嘉兴梅里镇人,名嘉锡,字览予,后来名声越来越大,因同音而被人讹传为懒予。周懒予的祖父周慕松,下得一手好棋,懒予五六岁时就喜欢看祖父下棋,并开始懂得攻守应变之法。几年后已精通棋艺,小有名气。郡国公卿中开始有人拿出银子请四方高手与周懒予会棋。懒予每次都得胜而归,所得银两孝敬父母,父母很为儿子自豪,从不阻拦他外出下棋。

懒予长大了,小说又迷住了他,他爱读小说,也不误下棋。和人对弈时,对手握子思考的时候,他埋头读书,等对方投子之后,他再抬起头来应棋投子,然后接着看书。所以一局完了,对方常汗流浃背,他仍从容自如。而且,看小说一点不影响他对棋局细致的观察,有时,一局才过半,他就对人说你将输几路,待棋局终了,多半不差分毫。人们对他这种才能很是惊奇。

这时,周懒予已和过百龄交上手,过百龄已进晚年,尚未遇对手。周懒予年轻力壮,棋锋锐利,他俩下棋时,观棋的人围得像墙一般厚实,虽然两人各有胜负,但周懒予显然已开始占有优势,这就是著名的“过周十局”。此后,周懒予在棋坛领先已成定局。

没过几年,山阴的唐九经邀请天下名手在武林两湖下棋。当时去了十多人,周懒予名声最大,其他棋手便商议着联合对付他。开赛后,十几位棋手车轮大战,轮流出场与周懒予较量,共下了十来天,结果还是周懒予获胜。当时两位后起之秀周东侯、汪汉年,初出茅庐,棋力强盛,大有雄视一世的气魄,但也被周懒予杀败。不过从棋谱看,每局胜负都在“几微毫发之间”,可见争夺还是十分激烈的。

周懒予承袭了前辈优秀棋手的良好棋德,棋艺虽高,但很谦虚。开始与过百龄对弈时,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几次坚持不肯下对子。实际上,周懒予当时棋力已在过百龄之上,他这么做,许多人不解。有人问他:“你的棋艺是不是到顶峰了呢?”周懒予说:“现在的棋手虽不如我,但每次局后复盘,我都能看出许多不当的地方,离顶峰还远呢!”

周懒予出身贫寒,但并不珍惜金钱,他下棋得了不少钱,常在赌场上一下输光。最后,两袖清风,空手还乡。

关于他的结局,有不少传说。有人说他去了西疆,被一位国王留住,在那儿结婚并有了孩子。又有人说他去大海中的一个岛国,在那里受到了热情款待。较为可信的还是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谱》中的记载:“(周)东侯言懒予(与姚吁儒)对局后,未旬日而下世。”其时大概在康熙初期。

周懒予的棋风特点是:变化多端,轻巧玲珑,处处争先。周员说:“究其(指周懒予)所以胜者,持先而不失也”。确实,处处争取主动权是他的最大特点,即所谓“宁输数子,不失一先”。

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谱》中,还记载了周懒予在棋艺上的独创手段,他说:“过(百龄)周(懒予)倚盖起手,最为尽变。”从流传下来的过周遗局上看到的起手布局都是“倚盖定式”,着法紧峭,克服了前人创造的“镇神头”、“金井栏”等定式较松弛的缺陷。徐星友的书上还说:“应双飞燕两压,其着法始于懒予,最为醇正。”“双飞”着法沿用至今,它就是周懒予经常使用并使之流传开的。

周懒予的棋著有《围棋谱》一卷。此书原本亡佚,现传的是同治十二年苏州复刻本。

继周懒予之后,新起的著名棋手有汪汉年,周东侯二人,他们都被列入“清代十大家”之中。

汪汉年,安徽天都人。清顺治年间,“汉年与周东侯遇于广陵,争胜负十余局,一时名噪,遂分秦晋。”据《眉山墅隐·跋》引录程兰如的话说:“汉年天分高,用意曲其精微奥妙。”汪汉年的著作,有《眉山墅隐》一卷,这是我国古代棋艺家编选时局谱中少偏见的典范。徐星友曾说:“季心雪《弈墨》、(周)东侯《弈悟》、(盛)大有《弈府阳秋》,皆抑人扬己,各有存私。此谱(指《眉山墅隐》)随弈随梓(出版),一秉至公。它如《不古编》有篡改之弊,《弈慧》、《弈涂》、《弈遇》之类,更不足道。《眉山(墅隐)》一谱,虽不无利钝,然大方正派,无纤巧之习,固当作视诸谱也。”

周东侯,名勋,安徽六合人。青年时期与汪汉年棋力相当,中年后棋艺大长,超过了汪汉年。论者称他的棋“如急,浃回澜,奇变万状”,也就是说,他的棋路古怪多变,不拘一格。他最擅长攻杀,即所谓“偏师驰突”。周东侯认为,下棋是为了研究棋艺,不是为了输赢。所以,他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他说:“局中义理之所在,务领推移应变,若稍有余蕴,必不能淋漓酣畅,高手以胜负源于胸中,故往往中止。”后来,黄龙士棋盖天下,当时棋手望风而靡,只有周东侯一人敢与他对弈。人称黄龙士为龙,周东侯为虎,周东侯因其棋高德尚,深得人们敬重。晚年,他专心培养后代,撰有《弈悟》,《二子谱》,《四子谱》等著作。

清初棋家如林,高手如波涛一般,一浪未平一浪又起。在过百龄和周懒予的基础上,中国围棋史上又出现两座高峰——黄龙士和徐星友。

黄龙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镇人。据《兼山堂弈谱》等书记载,他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或十一年(1654年).黄龙士天资过人,幼小时棋名已闻达四乡邻里。长大点后,父亲就带他到北京找名手对弈,从此黄龙士棋艺大进。康熙三年他在门宁初谒杜茶村时,他的棋艺距国手还差一截,第二次谒见杜的时候,他已一跃而为国手。他与在棋坛驰骋五十余年久负盛名的盛大有下过七局,获得全胜。吕书舱说他下棋如“淮阴用兵,战无不胜”,在清初“群贤蔚起,竞长争雄”的状况中,黄龙士鹤立鸡群,“一切俯视之”,夺得霸主地位。前辈大家周东侯,此时棋力亦在黄龙士之下了,其他棋手见了他更是退避三舍,不敢与之较量。人们将黄龙士尊为棋圣,他和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可惜黄龙士“享年不永”,刚到中年便撒手人寰了。

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其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

对黄龙士的棋风特色,后人评价甚多。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

黄龙士的棋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此外,邓元惠还将黄龙士的七十盘对局集成《黄龙士先生棋谱》一本,黄龙士对局中的精华大都收在其中了。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黄龙士为《黄龙士全图》写的《自序》。这是黄龙士自己丰富经验的宝贵总结,较全面地论证了围棋的战略战术,见解独到精辟,发人深省。如他谈到布局和全盘战略时说。“辟疆启字,廓焉无外,傍险作都、扼要作塞,此起手之概。”谈到攻守和战术原则时说:“壤址相借,锋刃连接。战则羊师独前,无坚不暇:守则一夫当关,七雄自废。此边腹攻守之大势。”谈到对形势判断时说:“地均则得势者强,力竞则用智者胜,著鞭羡祖生之先,入关耻沛公之后,此图失之要。”谈到策略时说:“实实虚虚之同,正正奇奇之妙,此惟审于弃取之宜,明于彼此缓急之情,”这些都是黄龙士从对局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也显示出黄龙士自己的棋风。

继黄龙士之后称雄棋坛的是他的学生徐星友。据《杭州府志》记载,徐星友名远,钱塘人,他的书法绘画都很好,尤其擅长围棋,据说徐星友学棋时间较晚,最初是从师黄龙士,人说名师出高徒,徐星友专心致志,刻苦用功,所以棋艺进步很快。当他达到和黄龙士相差二子的程度时,黄龙士仍以三子相让与徐星友下了十局棋。因为多让了一子,先生要重展昔日之雄风已很困难了。这十局棋下得异常激烈,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血泪篇”。这十局棋之后,徐星友棋艺猛进,终于达到了与先生齐名的水平。

徐星友出名后,和历代名手一样,开始游历京城,一班闲极无聊的达官贵人又如获至宝,徐星友取代前人,成了他们的座上客。对徐星友来说,京城只意味着更多的对手和机会,其棋艺则有了个更广大的发展天地。进京不久,徐星友就听说一位高丽使者,自称棋弈天下第一,徐星友前去会棋,结果一连赢了他好几局,徐星友进京一炮打响,从此声价更高。

徐星友在京要站稳脚,自然也少不了与前辈棋手的一番恶斗。当时老棋手周东侯尚在,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就曾在某显贵家观看过周徐两人对弈。这盘棋从吃完早饭时下起,每着一子,双方都沉思良久,琢磨再三,直下到中午方下完。计算结果,周东侯输了两子。老棋手十分沮丧,“袖手而去”。孔尚任观此局有感,写了一首诗:“疏帘清簟坐移时,局罢真教变白髭。老手周郎输二子,长安别是一家棋。”

徐星友在棋坛上大约风云了四十余年,康熙末期,徐星友在京遇到新星程兰如,这回是徐星友自己落入周东侯当年的境地,成了程兰如手下败将。徐星友自知大势已去,从此隐归故乡,开始他的著作生涯。

徐星友的棋风,最重要的特点是“平淡”。这大概是因为师承黄龙士的缘故。在徐星友写的《兼山堂弈谱》中,对他自己的棋风,有这样的论述:“冲和恬淡,浑沦融和”,“制于有形,不若制于无形”,“善战而胜,曷若不战屈人”,“闲谈整密,大方正派”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战屈人”,这是“平淡”的根结。所谓“不战屈人”,就是不靠激烈的厮杀获胜,而是一点一点地侵蚀,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这可说是所有围棋战略战术中最难掌握的。这种含蓄、不露锋芒而又坚强有力的棋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它对后世影响甚大。

徐星友后半生倾注全力撰写的《兼山堂弈谱》是我国最有价值的几部古谱之一。明朝以前的棋谱,一般只列姓名图势,不加评断。明朝中叶起,有的棋谱开始加些评语,但也是寥寥数语,读者获益不多,清初一些棋谱,如吴贞吉的《不古编》、盛大有的《弈府阳秋》、周东侯的《弈悟》等,开始改变过去评语过于简单的不足,但终因水平有限,词语多含糊不清,不确之处俯首可拾。徐星友的棋著,精选了过百龄、李元兆、周懒予、盛大有、汪汉年,周东侯、黄龙士等国手有代表性的各局,详加评注,观点颇为中肯确切。徐星友结合了自己一生的对局经验,对各盘各局的得失作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后,对各家名手的棋风进行了深刻的总结。这本书影响很大,后来棋手施襄夏曾说:“得之(指《兼山堂弈谱》)开玩数年,获益良多。”

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棋坛霸主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出现了一群人,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被称为“四大家”,并列于棋坛之巅。清人邓元铺说:“本朝国奔,以梁、程、范、施为最着,范、施晚出,尤负盛名。四家之弈,高深远计,突过前贤。”这四个人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棋艺的最高水平,由此形成棋坛空前兴盛的局面。

梁魏今,又名会京,山阴人。他被列为四大家之首,并非因他棋艺最高,而是因他年龄最长,出名最早。据考,他大约生于康熙前期。

梁魏今自幼学棋,年轻时曾与徐星友角试多局,互有胜负,不相上下,程兰如击败徐星友驰名棋坛后,梁魏今和他也有过较量。邓元穗从两人对局中辑出十四局,编入《四大家棋谱》,其中程胜十局,梁胜四局,但胜负都不悬殊,有的仅半子之差。

梁魏今中年以后,曾教授过范西屏、施襄夏,这两位后进者也都说少年时受梁魏今教益良多。范西屏十余岁时,梁魏今曾受以三子。雍正八年,梁魏今在湖州又受先与施襄夏对弈。梁魏今可说是四大家中的师长,而范、施二人青出于蓝,棋艺超过了梁魏今。

梁魏今的棋风,以奇巧多变为最大特点。施襄夏在《弈理指归·序》中言:“奇巧胜者梁魏今。”

四大家之二程兰如,名天桂,又名慎诒,字纯根,新安人。他比梁魏今小十余岁,比范、施二人大二十余岁。

据《乾隆歙县志》记载,程兰如是著名棋手汪汉年的同乡。他从小拜棋手郑国任为师,学成之后,郑国任就不再与其谈论围棋了,《扬州画舫录》说,程兰如不仅围棋全国第一,下象棋也是国手水平。

程兰如二十岁左右已闻名天下,前面已提到,当时他作为后起之秀在京与年过花甲的徐星友对弈十局,大胜而归,从而成为全国第一。但若干年后,他又被施襄夏和范西屏战败,棋圣地位又被他们取代了。

程兰如的棋风特点是稳重有力,施襄夏概括为:“以浑厚胜。”

乾隆十九年九月,程兰如年逾六旬,但仍“丰神闲静”,他与新秀韩学之,黄及侣,在扬州晚香亭对弈一月有余,选其中十五局,由“兰如评骘为谱,以志一时之雅集”,这就是《晚香亭弈谱》。这是程兰如的主要著作,也是最有价值的古谱之一,施襄夏曾“盛推此谱与徐星友所著《兼山堂》同为弈学大宗”。

范西屏(又作西坪)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志铭》和毕沉《秋学对弈歌序》等诗文中,对他的生平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范西屏名世勋,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范西屏的父亲是个棋迷,直下到家道败落仍未尽兴。可惜棋艺始终不高,只把这一嗜好传给了儿子,范西屏三岁时,看父亲与人对弈,便在一旁呀呀说话,指手画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