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29

第29章 消息类(27)

闵思佳说,她研制出的新型“人造皮肤”不仅有效避免了以上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在保湿的治疗条件下不会与新生长出的组织发生粘连,因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二次损伤。

这一成果日前已通过专家验收,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但闵思佳强调称,研究目前取得的只是阶段性的实验室成果。只有在进一步进行和完成临床试验研究之后,这一技术才可能真正投入生产。

2006年6月16第11版

报考不用填专业 打牢基础选方向

浙江大学探索“无专业招生”

本报杭州6月15日电 记者江南报道:浙江大学最近宣布,今年该校高考招生将试行“无专业招生”,本科学生“按学院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将选择专业的自主性更多地赋予学生,减少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据介绍,浙江大学22个学院中将有12个学院实行“无专业招生”。今年报考这些学院的学生,填报志愿时将不再填写各个专业名称,而是填上“人文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名称。学生进入这些学院后,不受专业限制自由选课学习。浙大其他学院,则根据不同的学科情况,压缩专业门类,分2至4个专业招生。浙大全校的招生门类,从去年的85个减少到今年的40个。

据悉,2005年浙大的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3个学院,就已率先尝试按学院大类来招生。该校今后还将进一步推进按学科门类招生。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表示,探索“无专业招生”打破了传统招生的专业限制,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各科类的知识,构筑宽厚的学科基础,并有助于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

与“无专业招生”相适应,浙江大学今年还将首次对新生实行按大类培养,学生可在两年内再次确认主修专业。学生入学后,通过学校组织的新生教育培训,以及高年级学长的指导、与导师的交流等,合理制定培养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学生先经过1至2年的通识教育培养,再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在已确认的专业大类中选择专业方向,也可以跨学院选择新的主修专业。

2006年8月3日第2版

杨卫院士任浙江大学校长

潘云鹤深情告别浙大师生

本报讯 (江南翁迪凯) 8月1日,浙江大学完成了校长新老交替: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潘云鹤离任,中科院院士杨卫接任。

在日前召开的浙江大学有关会议上,潘云鹤回顾了自己11年的浙江大学校长生涯。他说:“28年来,浙江大学的传统和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脉。不管走到哪里,我将一直把母校看作精神的家园和学术的后盾,我永远是浙江大学的一分子。”

浙江大学新校长杨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卫表示,自己将学习浙大的优良传统、人文理念和科学精神;尽快地成为浙大老师、同学和校友的益友;详细了解浙江的省情和发展需求,尽快地融入浙江大学的大家庭,融入浙江省区域环境之中。他对浙江大学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2006年8月8日

浙大改革博士生招生办法

英语低于分数线,科研能力强照样被录取

本报讯 (单泠 本报记者董碧水)

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浙江大学今年在博士生招生中,扩大了对考生科研能力考查的比重。据悉,这也是浙大进行博士生招生办法改革试点的第一年。

在恢复研究生招生的20余年间,与许多高校一样,浙大一直沿用着“考试加面试”的研究生选拔方式。但近年来,选拔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导师们,那就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选拔过程的“公平”?

众所周知,决定博士生考试最后是否能入围,有一条很刚性的线——外语考试成绩,比如,今年学校根据统考生成绩划定的英语总成绩线是67分,那么低于67分的考生,无论专业成绩、科研业绩如何突出,都不可能取得复试资格,哪怕是一分之差。

浙大副校长来茂德说,以分数划线,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但机械、单一的标准,很容易忽视不同类型人才的选拔。对被这条“线”挡在门外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这不是公平;对渴望能发现创新型人才的博士生导师们,也不是公平。

来茂德认为,改革招生办法,取消这条“线”之后,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完善的、严格的制度,来保障新办法的实施。

据介绍,浙大此次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试点在机能学院和农学院进行。

在之前,两个学院已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制定出新的招生方案,其中规定笔试成绩“未到学校划定的成绩但业绩突出者,也可以提出申请,经学科点、学院审核后,也可列入复试名单”。但方案同时要求,进入复试的考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证明书、攻读博士期间本人想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及专家推荐信等7项申请材料。

复试时,除了专家组面对面的测试外,还要求考生在一天内完成一份规定题目的模拟科研项目申请书,或是根据导师给出的研究课题,完成一份3000字的综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设想。

“表面上看,分数‘门槛’低了,实际上入学的‘门槛’更高了。”刚得知自己被录取的现在浙江省某大学任教的青年教师小金说,新的录取方法对学员的考核更全面、更广泛,因为最终是否被录取,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看你做了什么。

据了解,浙大目前两个试点学院的博士生录取工作都已经结束。有20名考生在低于外语考分线的情况下,以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复试中表现出的科研能力被录取,他们中大多在研究生阶段就已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被SCI收录,有的还承担过省级科研项目。

据悉,在总结和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将在明年的博士生招生中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目前,已有11个学院向研究生院提出了试点申请。

2006年9月9日第1版

浙大出台全国首部《研究生学术规范》

本报讯 (通讯员周炜 单泠 记者叶辉)

正在办理报到手续的浙江大学2006级研究生邹冰近日收到了学校发给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据悉,这是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日前出台的全国首部专门针对研究生制定的学术规范,这一规范即将成为浙大研究生入学时的第一门“必修课”,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从此有了成文的规范。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去年9月,全国研究生人数已超过100万。

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一个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那就是每年都有一部分研究生因为不懂学术规范或违反学术道德而拿不到学位或被取消学位。浙大出台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制订的。

据悉,《研究生学术规范》分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理学类等6大门类分别起草,内容包含了学术研究规范、论文撰写规范、论文发表规范、对涉嫌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处理规程等内容。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树锋说,以往一位研究生主要向导师学习怎么做研究,该掌握哪些规范,这样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连续和分散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从今年开始,考入浙江大学的研究生一入学,学院就安排专门老师给他们作专题讲解,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少走弯路。”

“本人已认真阅读过《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研究生学术规范》。我承诺:在今后的学位论文以及所从事的相关学术活动中,将严格遵守学校、学院的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各种剽窃、抄袭行为。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意接受学校的处理。”这是浙江大学研究生在入学时要签订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承诺书》。

2006年10月27日

自选专业 自选课程 自选导师 自选进度

“四自选”:浙大强健学生创新翅膀

本报杭州10月26日电 (通讯员周炜 单泠)

本学年开始,浙江大学学生都有了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的权利,该校刚出台的《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本科学生在经过1-2年的以通识教育为主的课程学习和素质培养后,可根据自己的课程修读情况、个人兴趣和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选择专业模块课程修读计划,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让所有学生都有自选专业的机会和权利,这是浙大2002年确定研究型大学定位后形成的新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后的新举措,学生还可自选导师、自选课程、自选进度。

“浙江大学一直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无论培养方案还是管理制度的制订,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来整体设计,以保证学生有多种途径实现自我设计,满足学生的学业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素质。”

2006级新生开学后,浙大紫金港校区图书馆的选课中心特别忙碌,新生要在此选择一学期的课程,为自己定制个性化课程表。今年,浙大正式实施由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298门通识课程和253门大类课程出炉,学生选课的广度和自由度都加大了。如每位学生都必须修满3个学分的历史与文化类通识课程,供学生选择的有中外建筑史、哲学导论、科技史、中华茶文化等43门课。对于全校性共选课,学校还安排了两个星期的“试听期”,允许学生在两个星期内对课表进行调整。

课程自选还注意学生对不同科目的兴趣要求。导师自选则尊重学生对不同风格老师的适应和喜好。同一门课有几位教师同时开课,由学生自主选择。

学校还在一定范围内对部分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任课教师实行竞争选聘。同时,学生还能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自主选择安排学习进程。一些课程直接上网,由学生自由选择时间自主学习,学生可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实验室、公共计算机房、寝室等地方随时随地“上课”,“夜猫子”们就可以在晚上上网学习。导师将时常参与网上答疑,开设各种讨论班,精讲一部分课程,弥补纯粹网上学习带来的疏漏。

浙大的“四选”有导师制保驾护航:学生入学时,导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志向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

有关专家表示,自选专业、自选课程、自选导师、自选进度这“四选”看似“无序”,实质则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调动学生学习潜力的“有序化”操作。浙大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全方位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仅一个月来,该校就喜讯频传:浙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学生陈晓辉、宁开达收到生物信息学的权威杂志《BIOINFORMATICS》编辑部的通知,他们的一篇论文已被录用;该校学生还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挑战杯全国金奖、2006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中国公开赛的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 Cup小型组的冠军和两个亚军,一人入选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6年10月30日第1版

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落户浙大

为西部开发进行前瞻性研究

本报杭州10月29日讯 (单泠 记者朱振岳)

由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今天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依托研究型大学设立的学术性机构。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成立大会的讲话中说,希望浙江大学抓住机遇,做好研究院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多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不但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信息和人才开发等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有效整合国内外的专家资源,为中央部委和西部各省市区政府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出对策。

2006年11月7日

浙大针对新生实施

“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积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新生活

本报杭州11月6日电 (记者袁亚平)

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浙江大学2006级本科新生开始了他们精彩的大学生活。在首届新生才艺展示会上,新生组织、编排、演出了傣族舞、新疆舞,流行歌曲联唱、模仿秀等。在浙江大学2006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浙江大学校领导和12位两院院士,共同为5469名本科新生的代表戴上了浙江大学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