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30

第30章 消息类(28)

浙江大学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出台《关于加强2006级本科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围绕爱校荣校、树立理想信念,加强学业指导、适应大学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目标,集中开展讲座报告、参观展览、团体辅导、新生党员培训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并顺利实现人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方式的转换。

学工部负责制定详细的新生教育计划,编印《浙江大学新生入学指南》发至每位同学。校团委组织编写了《浙江大学网络资源导航手册》、《新生宝典》发放给新生。就业指导中心向新生介绍未来5至10年的就业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今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浙江大学组织全体新生参观浙大西迁历史展览、院士长廊和本科生创新成果展3个展览,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浙江大学还运用“学校-学长-学生”模式,调动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今年全校配备了近900名学长,开展了新生团体辅导和选课辅导,解答新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

9月中旬,浙江大学学工部对新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或基本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2006年11月23日

浙江大学支持高水平创新性研究

以科研为中心培养研究生

本报讯 (通讯员单泠)

日前,浙江大学26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了学校首批“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他们每人将获得2-5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和2.4万元到4.8万元的生活经费资助。

据悉,该校出台的《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办法》是针对研究生本科化而采取的措施之一,资助范围是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或重大进展的研究,可望取得重大的创造性成果的研究,旨在支持研究生的高水平创新性研究。

据浙大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陈慰浙教授介绍,该校目前在校博士生已逾6000人,硕士生人数逾万人。2002年起,学校已将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着眼点从量的上升转向质的提高。为此,学校确定了以科研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研究性课程、方法论课程、讨论班教学等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正逐步成为主要形式,并实行以科研需要来设置课程和安排课程学习时间的培养模式。研究生以“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切入点,根据研究课题和论文进展的需要来确定学习进度,形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与课题同步的模式。

浙大有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名左右,2002年起,对导师的资格认定从评过渡到聘,导师工作量的考核,从数量过渡到质量。今年6月,该校出台的《关于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有权参与研究生的面试等工作并提出录取建议,有权参与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相关工作并决定是否愿意录取,有权推荐奖学金和助学金获得者候选人,有权淘汰综合素质和学业不合格的研究生。《意见》还明确规定,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要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成果和以往研究生培养质量挂钩。有研究课题、有研究经费的导师才安排招收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名,博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2名。

2001年至2005年,浙大研究生共发表SCI和EI论文3252篇,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数量居全国前列。陈慰浙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浙大自2002年以来确定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和针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2006年11月27日第1版

浙江大学:汇聚学科优势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 带动学术资源优化配置

本报讯 (朱振岳单泠)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美国加州大学罗氏达蒙讲座教授简悦威和美国英特尔公司前高级副总裁兼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周尚林等3位国际知名科学家日前应邀出任浙江大学最高学术职位——查氏讲座(顾问)教授,当天,以他们为核心组建的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也同时宣告成立。作为浙大的“研究特区”,求是高等研究院将享受特殊的人才引进、聘用及考核政策。

据悉,求是研究院是浙江大学在“学科汇聚”理念引领下,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汇聚和交叉融合,带动学术资源的综合集成和优化配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培育、强强联合,为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所作出的又一机制创新和探索。

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是浙江大学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工作主线。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寻求新老学科互相融合、互相激励的发展模式。浙江大学有着宽阔的办学空间和学科包容性,非常有利于会聚学科力量,瞄准社会经济发展中综合性、复杂性、关键性的问题,以新思想、新成果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进步。同时,包括浙江在内的东南沿海各省都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使学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可从社会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能够吸纳和聚集国内外优质的科技人才资源,从而创造和形成多方共赢。

近年来,浙江大学以创新精神为引领,推动校内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实施交叉集成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内部结构,集成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的力量,大幅度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浙大结合“985工程”二期建设,以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拔尖学科人才为核心,突出创新团队培育,增强交叉集群的创新能力。最近,经教育部批准,“信息与控制”等13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等5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已经启动。交叉集成、汇聚融合,成为贯穿浙江大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和重大战略。同时,按照“大学科”

的建设思路,浙大在2000年之后,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款,支持学院自主进行重点学科调整和建设。经过几年的运行,各学院学科层次普遍得到提升,各种形式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也十分活跃,新的学科方向不断产生和发展。

“十五”期间,浙大承担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数和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5年,浙江大学横向科研上了一个新台阶,合同经费超过5亿元。

今年,浙江大学又提出,要面向国家目标,结合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战略部署,加强预先培育,加强顶层设计,加大项目组织,力争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上有突破。

2006年11月28日第1版

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召开高校

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强调

高水平大学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

本报杭州11月27日讯 (记者黄蔚)

11月26日至27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在杭州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会议以“加深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要性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子”为主题,总结交流了高水平大学服务地方发展工作的思路、经验和做法。会议提出,各高校要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科学技术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我国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一批大学迈上新的台阶,并且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全国有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其中直属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占到了全国高校的90%。“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300多亿元,其中有50%来自于与企业单位合作研发项目的经费,承担的各类课题有61.9万余项,其中直属高校的科研经费占到了全国高校的55%。近年来,我国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高校研究人员占全部研究队伍的90%,占有80%的研究成果,社科基地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周济在讲话中指出,高水平大学建设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他指出,高水平大学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要能够站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前沿,解决问题,作出回答,直接服务国家目标,又要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造福人民群众;既要能站在学术的巅峰,在世界科学知识宝库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又要能真正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回答和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碰到和提出的问题。各高校要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和办学目标的追求,克服忽视成果转化、忽视服务地方的思想倾向,把高校中蕴藏的巨大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转化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财富、人民的实惠,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谋利。

周济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为高校提供了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高校要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抓住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的机遇,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去,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和众多企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要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加强技术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培养为当地服务的人才,确保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支撑,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谋和咨询。

在介绍科技工作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路和部署之后,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指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实现国家科技发展目标,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主持。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出席会议并致词。

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在会上分别介绍了学校与地方合作,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和经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2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2006年12月18日

中国内地成立首家基因组

医学临床应用研究中心

中新社杭州十二月十八日电 (记者曾利明)

中国内地第一家基因组医学临床应用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迪诺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今天在浙大医学院新校区正式挂牌成立。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北京迪诺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与沃森(JamesWatson)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共同创办的该中心将与美国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及冷泉港实验室联合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因组医学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利用中国复杂人群的基因谱和病源,开展疾病致病基因、易感基因以及相关的外部环境和行为诱发因子等项目研究。

该中心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王仕雯,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所长杨焕明,美国科学院院士简悦威,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马伊纳德·奥逊、道格拉斯·瓦雷思,美国国家基因组研究所范尼司·卡勒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怀特瑞尔,美国华盛顿大学阿若·莫图思凯等十一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

中心主任、留美医学遗传学博士祁鸣教授透露:中心已设立基因检测、生化遗传、细胞遗传、癌症基因组学、营养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基因组运动医学七个实验室和一个开放型基因组医学研究平台,可为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医院提供服务。

目前,基因组医学中心已可对有家族病或肿瘤史、出现临床症状但无法确诊的患者以及正常人开展致病基因、遗传风险因子检测,进行亲子鉴定,提供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