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48

第48章 通讯类(18)

造学科高峰需要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在这方面,浙江大学走了一条捷径。从1999年起,该校决定聘请海内外着名学者担任各学院院长。目前,学校21个学院院长中有12位是外聘的专家学者,其中既有如国家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贺贤土、陈宜张、沈家骢、洪德元、汪懋华、吴常信这样的两院院士,又有文学大师金庸、经济学家王洛林、管理学家高尚全、法学家李龙、电气工程专家严晓浪等一流的专家学者。三年来,浙大已新增和引进院士6人,聘请长江特聘教授19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职称在副教授以上的海内外优秀人才260余人,其中海外优秀人才60余人。这些一流“外脑”的加盟,使浙大的许多学科走在了世界同学科的前沿,并为“学科造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学科造峰”同步,浙江大学调整了培养目标,在发展战略上实现了由教育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浙大在校研究生总人数已从1998年的5400人猛增至11345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从四校合并之初的1∶4.9调整至目前的1∶2.4,研究生规模已进入全国高校前三位。

浙江“近水楼台先得月”

浙大合并之初,浙大负责人曾与浙江省领导笑谈:今天我们拿走你三所学校,明天我们将还给你三所学校。如今,这一承诺已经兑现,浙大先后与杭州市和宁波市合作创办了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及浙大远程教育学院三所本科高校,计划若干年后办学规模均达到万人大学。而且,浙江省在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近水楼台”,受益匪浅。

浙大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农学等多个学科在国家和浙江省经济发展研究和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完成了“浙江省跨世纪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十五’和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构想”等重要成果,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据了解,浙大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留在浙江省工作,其中医、农科高达90%,理、工科也达50%,浙大已成为浙江省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浙大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中,浙江大学将前沿性的基础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并市场化、产业化,以高科技自主品牌产品对浙江省的化工、电力、轻工等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浙江大学还与杭州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建设科技园区的协议,这一科技园区将成为浙江大学面向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窗口。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表示,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新时代,中国在快速发展,浙江省又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浙江大学有足够的动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和规模优势,努力为全国和浙江省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2年6月28日第8版

在只有拇指大小、几毫米厚的玻璃片里,有着纵横交错的比发丝还细的通道,微流控生物化学分析就在这里进行——700万元打造“芯片实验室”

记者张冬素 通讯员单泠

现在我们到医院看病,经常要做各种各样的化验,排队等候是难免的,有时还要在各个科室跑来跑去,这时我们可能就会想,如果每个医生的桌上都有个类似微型化验室的仪器,能当场出化验结果多好。而这正是浙江大学方肇伦教授等承担的“微流控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的基础研究”项目所要研究的内容。

以浙江大学为申请单位、以中科院院士方肇伦为申请人,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9所着名大学和中科院研究所申请的“微流控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的基础研究”项目,日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立项,项目经费达700万元。

微流控生物化学分析系统是微全分析系统的一种。微全分析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它借助微机电加工技术与生物技术,将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化学分析的全过程都集成在一块邮票大小的微芯片上,因此被通俗地称为“芯片实验室”。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领域的研究才逐渐热起来,是分析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前沿。

方肇伦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分析化学家,现为东北大学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他很早就开始关注微全分析系统并投入研究;1997年,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议重视微全分析系统的研究;2000年9月,他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中呼吁,“十五”期间要集中国内多学科的人力、物力对微流控分析系统进行攻关。

目前,浙大微分析系统研究所已经做出了测定氨基酸含量的芯片。在研究所,我们有幸对这个拇指大小的“实验室”先睹为快。在只有几毫米厚的玻璃片里面,有着纵横交错的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通道,化学分析的过程就在这里面进行。研究人员告诉我们,他们还可以把芯片做得如指甲盖那么小。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这一项目的研究时间是4年,方肇伦院士又将这一时间表缩短了一年。他说,这一领域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只有加速跑,才能赶在人家前面建立中国的专利技术,并且在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就要考虑应用。浙大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已参与这一项目的研究,方肇伦院士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能早日让患者受益。

据介绍,微流控分析系统还可应用于食品和商品检验、环境监测等,尤其是将微流控芯片应用于新药筛选与合成,可以加速筛选过程、降低筛选成本。

2002年7月6日第1版头条

在学科的高原上“造峰”——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纪实

本报特约通讯员徐有智 本报记者叶辉 实习生戴笑笑【编者按】浙江大学在学科高原上“造峰”的报道,读来令人振奋,引人深思。近几年,在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中,合并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合并并不是盲目追求外延的扩大,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新的优势。

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的刮吸手术解剖器的研究;制备出世界上第一颗超厘米级高质量C60单晶;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理论等……这些原创性成果的不断涌现标志着浙江大学近年来基础研究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月25日,浙大校长潘云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原创性成果的不断涌现是浙大在学科建设中寻求跨越发展的必然结果。浙江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关键要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四校合并形成了巨大的学科高原,但却不能产生学科高峰,如何把浙大的学科做大做强做新,向高水平目标跨越,造就更多新的学科高峰,这是并校后孜孜以求的目标。”

学科重组:形成综合优势

1998年9月,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

合并后的浙大学科门类齐全,几乎囊括了全部12个学科门类中的11个,形成了巨大的学科高原。浙大发挥合并后的综合优势,打破校区格局,实施大学科的发展思路,重新组建了21个学院,优势互补,为学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许多学科在各自的领域里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农学类学科通过合并重组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与合并初相比,博士点增幅达107.14%,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无到有达到7个,博士后流动站增长了8倍,国家重点学科增加了1倍,科研经费从2300万元猛增到7800多万元。

学校在理工农医等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中选择25个校级学科,实行分层次滚动建设,投入1亿多元来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这些学科达到和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以现有重点学科为核心,加速建设和合理布局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新学科。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施“强所、精品、名师”的发展战略,投入600多万元,力争建成若干个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较大知名度的研究基地,形成一支着名的学者队伍和出一批学术精品论着。

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学科高峰

记者在该校采访时获悉,一位领导在浙大视察时提出,通用的便携式心电仪有书本那么大,携带不便,可否将其变小变轻?浙大软件学院以此为课题,联合科学仪器、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集成电路、软件、工业设计造型等多学科的专家集中攻关,设计出以内存条代替磁带的便携式心电仪,只有BP机大小,比国外的心电仪还小巧,这一仪器在该校的附属医院试用,效果极好。

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这是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造就学科高峰的一条重要途径。

3年来,浙大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投入了上千万经费,确定了光通讯、脑科学、集成芯片、微系统、生物资源与功能基因组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已有11个交叉研究中心进入重点建设行列。

交叉研究中心建设尽管时间不长,但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方面已经显现出优势和活力。光通讯联合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何赛灵教授负责的光子带隙材料及其应用,今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的资助,大规模集成电路SOC交叉研究中心2001年获得5项国家“86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OC重大专项启动资助。

学科造峰:聚集一流人才

方肇伦院士,我国着名分析化学家,他是看中浙大有很强的光电学科优势而来的。到浙大后,他组建了我国首家微分析系统研究所,并联合清华、南大等9所着名高校和研究所,一举拿下“十五”期间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确立了浙大在国内微流控分析系统这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地位。

唐孝威院士,我国着名实验物理学家,我国“人类脑计划”的组织推动者。

到浙大后,他联合校内多学科专家开展神经信息学、脑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开拓新的学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纳米生物学、光及电磁波……一个个新领域在学科造峰中涌现,该校许多学科被推向世界同学科发展的前沿。

学科造峰需要大量原创性成果的积累,更需要一批国际一流名师的聚集。

浙大在学科造峰中把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杰出人才,造就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创建一流学科,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关键。

1999年该校在全国率先实施一项重大人才引进举措:面向海内外大批延聘着名学者担任各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李国杰来了,贺贤土、陈宜张、沈家骢、洪德元、汪懋华、吴常信等院士来了,文学大师金庸来了……全校21个学院院长,12位是外聘的专家学者。该校还每年筹集上千万元,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筑巢引凤,广纳人才。3年来,浙大新增和引进院士6人,长江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2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海内外优秀人才260多人。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着名大学,浙大正在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跨越之路。

2002年7月10日第6版

浙江大学 并校带来新优势

本报记者董洪亮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目标是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高校合并不仅仅是使学校简单地变大,更重要的是要变强。4年来,浙江大学如何发挥综合优势,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学科建设:交叉优化,追求“新”“强”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界限日益淡化,学科交叉越来越突出,边缘性学科大量涌现。浙江大学21个学院基本是按照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来组建的,学科结构设置和世界科学研究发展的大趋势比较吻合。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理、工、农、医类中的25个学科,作为校级重点支持的学科,去冲击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在人文社科学科进行强所、名师、精品建设,金庸、王洛林、高尚全等着名学者出任人文、经济、管理等学院的院长。

利用并校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浙江大学新建一批新型交叉学科,推进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其中光通信就是传统光学与信息学及其他学科联合的结果;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心理学、信息科学相结合成立了脑科学中心。这样的交叉学科中心有10多个,涵盖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微系统、纳米材料等科技前沿。首期投资建设的3个中心承担着6项863计划等项目。

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严晓浪教授告诉记者,他领衔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芯片交叉学科中心,不仅吸引校内的图像、通信、计算机、控制等方面的10余个研究所加盟,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美国加州的两所大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