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49

第49章 通讯类(19)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朱军教授对并校后新组建学院的评价是:“起点高,观念新,发展快,成果多,人心齐。”生物信息学科是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上兴起才5至8年的时间,浙江大学的信息、理、医、农、动物科学、生命科学等6个学院联手进军这一新兴学科,并于今年春天拿下了国家863计划中关于生物信息方法的“复杂疾病——性状遗传信息分析”项目。浙江大学生物信息专业两年已录取45名研究生,今年即将招收本科生。

像电子商务、生物信息这种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专业,浙江大学近几年共增设了19个。

人才培养:求是创新,注重能力

秉承百年历史积淀、抓住并校综合优势、细察中外一流大学新动向,浙江大学确定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校长潘云鹤接受采访时说,新浙江大学追求高质量而非追求超大规模,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本科生数量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跨越性发展,现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是1∶2.4,今年新生入学后的比例是1∶2.1。

近年来,学校的许多学院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制定培养方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与创业的能力转变。为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浙江大学与国内外着名企业共建软件学院,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强化班。软件学院院长陈纯教授说,学院的教材与教学方法都注重与企业及国外的结合、沟通,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视。

浙江大学教务部部长楼程富教授介绍,学校积极推动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已开设精品课程150门,其标准包括最受学生欢迎、名师讲授、外国原版教材、双语授课等。从2000级开始,各专业均开设两门以上的用外语或双语授课的专业课。3年来,学校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5种,正在编写的10余种,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规划教材出版了30多种。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目前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一门以上的研讨式课程。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都大显身手,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浙江大学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增设400多门选修课,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能够听到“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数学文化”等课。

为使学生打好宽厚的基础,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浙江大学今年把100多个专业分成12大类,每一大类在一二年级实行统一的基础教育。同时,积极推进以选课制为中心,弹性学制、导师制和主副修制为辅助的学分制,让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进程和选择任课教师等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性。

社会服务:面向区域,重点突破

如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经与教学、科研并列,成为高校的一大重要任务。并校后的浙江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学校承担科技服务项目2046项,经费近3亿元人民币。浙江大学仅在永康县一个县的合作项目就达200项。

浙江大学科技园主体在杭州,另外在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建了分园。为了给地方培养更多的人才,浙江大学分别与杭州和宁波合作在两地建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特点是专业分工较细,一般企业自己没有技术创新机构和投入。面对这种现状,浙江大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与企业结合设立许多产品创新中心,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计算机、机械、电子、经济、管理等系科的参与,学校为温州的电器业、制鞋业,慈溪市的模具业,绍兴市的纺织产品建立了产品创新中心。

除浙江外,浙江大学还与江西、云南、贵州、宁夏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绿色农业、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贵金属新材料、环保工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项目100多个。

2002年9月11日第24版

霍金的杭州七日

吴忠超

编者按: 在一本霍金传记的开头,我们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关于霍金的一切都是新闻。2002年8月9日霍金到达中国之后,新闻界对于霍金进行了巨细无遗的报道。追“星”这样的事情出现在娱乐界早已见怪不怪,而出现在一名科学家身上似乎才真正构成了一个现象。但不管怎样,霍金的中国之行留下了一些值得品味的东西。为此,我们约请霍金教授的中国学生,剑桥大学博士吴忠超先生撰写此文,详述霍金在杭州的行程和活动,以为一份历史记录。

史蒂芬·霍金预定出席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并于8月9日上午抵达上海浦东机场,由此转道杭州。在茫茫人海之中,接待单位浙江大学通过湖南科技出版社和浙江日报社找到我,受人之托并作为霍金的弟子,我推迟个人的出国行程,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接待霍金教授及公众演讲、记者招待会的翻译工作。

踏上中国的土地

为了取得霍金踏上中国土地的第一刻的历史镜头,文汇报驻杭记者万润龙和周学忠两位先生找到我,并委托上海的郑蔚帮助我取得进入停机坪的特许证。他们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日上午9时,我和周学忠、郑蔚二位先生来到机场。这时,国际到达出口已经挤满了京沪杭等地赶来的记者。我们被告知飞机晚点2小时,郑蔚先生就带我们去一僻静处喝茶等待。

中午12点多,飞机平稳着陆。旅客散去后,我们几人沿着旋梯走进舱口,只见一位年轻的外国人正在将一些金属部件铺陈在机旋连接处,我估计那是霍金的助手正在安装轮椅。五年前,我重访剑桥,那时的助手名为汤姆·肯达尔,而眼前的这位可能是尼尔·希勒。我们虽通过电子邮件,却从未谋面。我就走上前去问道:“你是尼尔吗?”他回答:“是的。啊,你肯定是吴,史蒂芬很快会出来。”不久,一位身材颇为高大的褐发妇人步出机舱,她正是霍金夫人伊莱恩。她认出了我,一面和我握手问候,一面说:“昨夜从伦敦起飞时,就晚点两个小时,让你们久等了,很抱歉。”我说“你们一行飞了十几个小时,十分辛苦。

接到你们,我们十分高兴。”

不一会儿,两名护士将全身瘫痪的霍金抱放在轮椅上。漫长旅途后的霍金显得非常的疲惫。这是我五年后再次见到他,心头仍然不免感到震撼,更不用说那些初次见到此场景的人们了。我走上前去对他说:“史蒂芬,欢迎你到中国来。”霍金神态寂寥,似乎还未从遥远的空间中醒来。此时,伊莱恩立即捉住我手,将我手放在他的手上。他的手很温和,并不僵硬,我想这就算我们握过手了。紧接着,我将东道主浙大和浙江政府驻沪代表一一介绍,霍金的嘴唇动了一动,以他力所能及的方式,表示了高兴和礼貌。

霍金独自驱动轮椅向机场出口驶去。我们紧随其后,经过长途飞行之后,他不需要任何人的辅助,体现了挑战命运的意志力。

当他行进在通道上时,二名机场的警卫人员对他摄像。这也是在电视上播出的霍金踏上中国土地那一瞬间的宝贵镜头。

出口处,记者们挤成一团,快门之声不绝于耳,无数闪光灯若雨点般地打在霍金身上,对那些抢在他轮椅之前的记者,他似乎早已司空见惯,听之任之。

候机大厅外,早有专用的残疾人面包车等候。霍金来华前早已将轮椅尺寸传了过来,可是这辆面包车是浙江省唯一能够找到的残疾人用车。不出所料,我们必须将轮椅上的枕头取下,再仰起轮椅,才能将人带椅一并挤入。

面包车的后部,坐着霍金、伊莱恩、尼尔和3名护士,这3名护士轮班24小时护理他。我们与央视记者谭彦姝和梅子坐在车子的前部。开车的女司机身板挺直,戴着白手套的双手紧握方向盘,俨然在执行一项非常任务。

我们的计划是首先前往虹桥机场的国航宾馆,在那儿,霍金稍事休息并做必要的护理之后,再前往杭州。车子开出不久,过一个关口处,突然被拦住,司机紧急煞车。所有的人都立即回首询问霍金是否无恙,因为他的头部几乎顶在车顶。还好,他似乎没有注意到刚才的紧急情况,仍然是那么寂寞地凝视着前方。为防意外碰撞,在此后的路途中,一名护士始终以手护住他的前额。

原定在国航宾馆停留1小时,实际上,我们停留了整整4个小时。其间,我们便和霍金的随行人员熟悉起来。离开宾馆前,霍金的精神好了一些,他以语音合成器向经理致谢,这是他踏上中国土地上以后所说的第一句话。

我们再次上车,这次是由他的夫人怀抱着他坐在后排。车窗外已是万家灯火,沿途的车灯路灯,透过车窗映照在霍金的脸上,凭借着这模糊的灯光,他面前的护士展开写有26个彩色字母的硬纸板,霍金利用脸部肌肉的些微动作,挑出字母,再拼成词句,这就是他近20年来,除了以轮椅上的语音合成器之外的唯一的交流和表达方式。

隔着过道,我和伊莱恩闲谈。事实上,我和这位霍金夫人并不很熟悉,5年前,我仅在她丈夫的办公室里见过一面。在求学期间,我对霍金的前任夫人简了解得更多一些。

在夫人怀抱里的霍金听着我们的谈话,以脸部表情做着情绪上的参与。

车过上海浙江交界,在前面开道的上海警车鸣笛而去,我对霍金说这是向你致告别礼,霍金孩子般地笑开了,他大概觉得很有趣。很早以来,我就注意到,沮丧和孩子般的笑容交替在霍金的面部出现,这两种表情似乎是霍金情绪上最主要的起伏和波动。孩子般纯净的笑容是没有经过世俗社会污染的容颜,而沮丧是对禁锢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毕竟只有灵魂能够自由地遨游宇宙是远远不够的。

雨中,在浙大警车的引领下,车子加速行进。大家都说车子开得快了,霍金听着大家的议论,也兴奋起来。我告诉他们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具有200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他将入住的香格里拉饭店,在房间里即可俯瞰西湖风景。伊莱恩说霍金的父母1966年曾游历杭州,并带回一幅织锦保存至今,所以霍金对杭州有一份特殊的渴望之情。17年前,霍金首次来华,只到了北京和合肥。在那次旅行后,他患上严重的肺炎,因此不得不切开气管,至今他的喉头还留有当年手术的洞。1997年我再次见到他时,他还询问过合肥的情况,并曾表示希望再次来中国访问。

车过海宁境内,在得知当夜7点新闻联播还未发霍金到达的消息后,一位摄像师立即在此下车,以便将录像尽快传过去。此时中雨转成小雨,离杭州只有几十公里了。

在沥沥细雨中,我们驶进杭州。得知100多位记者已将香格里拉饭店东楼前门团团围住,霍金夫人当机立断,决定从后门进入。车子一停稳,一群侍者撑起大伞为我们挡雨,冷雨顺着伞沿滴在霍金的脸上。虽然当时没有一位记者在场,可是第二天的《都市快报》上还是刊出我们一行人鱼贯而入的场景。

后来我打听到,是记者用非常好的相机,从远处拍摄的。

霍金入住的房间房号为631,是正对西湖的套间。互道晚安之后,大家旋即离去,让客人们好好休息。

面对媒体

次日清晨,依旧是阴雨绵绵。伊莱恩、尼尔和护士们都因为时差,直到下午还高卧不起。霍金本人反而不受时差影响,自己驱动轮椅,来到饭店平台的走廊,在树海之上,欣赏西湖空蒙的水光山色。

8月11日下午,尼尔打来电话说,霍金和他正在准备记者招待会,很可能无法在5时之前将“答记者问”准备完毕。霍金要求我届时坐在他身旁,把他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文字直接翻译成中文。

大约在霍金访华之前十几天,中方已经将各媒体提的问题传到剑桥。我是在探亲回到杭州以后,才看到这些问题。这十来个问题中的两个,我本人感到不妥,不过既然已经传给了霍金,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记者招待会是在香格里拉饭店二楼举行。事先,我们观看了会场,熟悉一下场景。4点半刚过,记者已经挤满了会议厅,大约有40多家媒体。5时整,我们从6楼接霍金下来。许多记者是第一次见到他,于是在机场上被媒体围观的场面又再度重演。

招待会由丘成桐先生主持,我坐在霍金的轮椅旁,看着轮椅上屏幕上的文字作即席翻译。浙大的徐有智将我们三人介绍完毕,招待会就正式开始了。

霍金首先在屏幕上打出“你们听得见吗?”语音合成器以温和的男中音问记者,记者齐声答道:“听得见。”我又见屏幕上打出:“我不回答问题7和问题9。”这句话是对我一个人讲的,所以语音合成器并没有播出。我将此意传达给丘先生,丘先生朗声宣布了这一决定,而不回答的部分也正是几天前我认为不妥当的两个问题。于是原有的10个问题,就只剩8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