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91

第91章 人物专访类(18)

连日来,在美国关岛附近,我国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正用全新的深海沉积物采样器,紧张地进行着深海资源勘探。承担这一采样器项目研究的浙江大学,派出3名科学家随船进行海试工作。

五四青年节前夕,笔者采访了这一国家863科研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他就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鹰教授。

去年2月3日,东太平洋隆起地带,世界上考察海底火山的主要地区。陈鹰乘坐美国“阿尔文”号潜艇,潜到2500米深的海底。

在那死寂的深海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微生物像雪崩似的压得人喘不过气。舱外,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354℃,不时冒出阵阵“黑烟”,还遍布剧毒的硫化物;舱内,温度不断降低,空气中的冷凝水顺着内壁淌下来,把坐垫都弄湿了。

容积3.14立方米的舱体本就很小,3名科考人员(包括一名驾驶员)只能“窝”着,连腿都伸不直。在水底的8个多小时,陈鹰“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两眼透过12厘米的小窗仔细观察外部,不停地记录、采样、测试……

陈鹰帮助美国明州大学首次完成了从海面到海底一个柱面的化学量测量,并成为第一位潜到2500米海底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科学家,为我国深海机电装备的研制以及深海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年来,他承担了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要科研奖励。

陈鹰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为青年学术带头人,41岁的他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而且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卓有贡献。10年前,浙江大学的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已在全国名闻遐迩。但陈鹰与同仁们认为,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教育面相对较窄,中国并不需要这么多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的学生,必须将专业方向扩展为机械电子工程。在学校的支持下,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师引进,作为当时该学科的负责人,陈鹰呕心沥血,积极领导并参与新学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专业建设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如今,浙江大学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已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等多项殊荣,这在全国各高校二级学科中也是少有的。有关资料还表明,1997年时该专业50岁以下的教授只有2人,目前45岁以下的教授就有9人,而且研究所科研人员中有四分之三拥有博士学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广大师生心目中,陈鹰无疑是教书育人的模范。

去年5月2日,陈鹰不慎将腿扭伤。此时正值毕业生论文答辩的关键时期,在家休息的陈鹰待不住了,对妻子说:“闲着也是闲着,不去学校,我心里不踏实!”在妻子的护送下,他每天拄着拐杖,拖着上了石膏的伤腿,坚持去学校辅导学生毕业设计。据统计,陈鹰近年来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其中博士12人、硕士20多人。

2003年7月9日第24版

潘云鹤:我为何抓文科复兴

新华社记者张乐 张奇志

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今年以来开始了一场被教育界称为“文科复兴”的人文社科振兴活动。

一所以强大的理工学科而着称的高校,何以把文科摆到了这样高的地位?记者与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没有一流人文氛围,就称不上是现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问:上半年,浙大召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文科大会,呼吁全校师生重视人文社科建设。我们知道,浙江大学一贯以其强大的理工类学科而享有盛名。那么,为何要这样大力发展人文社科建设呢?

答:发展人文学科很迫切。这既是我们学校自己的需要,也是党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

浙大目前的确需要大力振兴人文社科学科。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一流的人文氛围、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流的人文社会知识通才培养和通识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甚至称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浙大人文弱、理工强,这其中有些误解。一是许多人不知道浙大人文学科的底子。原因是浙大的理工类太强大了,因此,相比之下掩盖了人文学科。二是许多人不知道浙大的人文学科在近几年来的进步。

目前,浙大的人文学科共有25个博士点,超过了不少以人文学科着称和见长的大学。其实,浙大在人文学科领域有很大一批拔尖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如农业经济、人力资源、民营经济、江南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在全国都很拔尖。

理工类学者也需要有很好的人文背景问:我们注意到,您作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是地地道道的“理工出身”,而在业余时间却爱好书法诗词,对人文社科类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很想知道,您为何喜欢人文,并且个人的发展是否曾经因为对文科的爱好而受益?

答:我自身其实是一个受人文社科和理工双向影响都很大的人。尽管我学的建筑和计算机在国内都属于理工类,但在国外,建筑学被看成是艺术类的,也就是属于人文类。并且,在上高中之前,我也上过杭州艺专的美术专业。

因此,也可以说自己的成长直接接受了文理交叉的影响。我后来的研究也得益于此。

我研究的领域涉及IT的图形学、CAD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美术等多个领域。但设计用的是形象思维,计算机编程用的是逻辑思维,人们很难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统一用计算机表达出来和应用起来,因此,涉足这一领域的人少之又少。

而我,正好得益于此前文理交叉的教育背景,将基于形象思维的设计和基于逻辑思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得以走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

问:在您看来,人文和理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答:实践证明:两种学科的跨度越大,一旦打通之后学科互融的意义就越明显,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理工农医研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理研究人对自然的认识,工研究人对自然的改造。而人文社科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这两者之间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在出现这样一个趋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正在更密切地互相融合和交叉。举一个例子:SARS带来的医学科学、心理健康、公共卫生政策、建筑设计、材料与装备等研究,就涉及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此外,如环保、信息化等领域中的课题,都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配合才能解决。

现实表明,即使是理工类的学者,也需要有很好的人文背景和素质,同样需要呼唤人文精神。如果一个学者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他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个体研究者,但很难成为一个很好的学科带头人。因为缺乏了对人文精神的领会,他就无法带动一个团队。

因此,浙大提倡的人文社科建设,具体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加强传统的人文学科建设;催生新的交叉学科;大力提倡人文精神。

引进金庸就是为了呼唤创新

问:5年前四校合并建立新的浙江大学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外聘和引进知名人士的举措。当时首位被引进的是金庸,他被聘任为浙大人文学院的院长。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浙大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的一种炒作。当时学校的行为是否有深意的呢?

答:我们一贯认为,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就是一个吸引名家的过程和自我培养大师的过程。引进金庸的本意,既是吸收名家加盟,也是呼唤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和引进不能简单地用“YES”或“NO”的二元法。而且,开放式的办学不仅吸引了人才和知识,同时也吸引了资源和关系。

我们引进金庸作为人文学院的院长,不是为了轰动效应。很多人不了解,金庸的知识贯穿文学、新闻、历史、哲学、法学,外语也很好。他是一个难得的博学的学者。他一年来学校两次,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实施具体的教学管理。但他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能够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特别是以创新的榜样,解放浙大人文学科的思想,帮助浙大开展国际交流,并带队开展创新性的研究。

金庸本身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和贡献,一贯有不同的说法,对他的着作的评价和定位也总是充满争议。巴金、茅盾笔下的文学精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也是一种批判的武器。金庸的武侠作品刻画的是一个无时代的精神,也是一种营养。这个起初是据说为了填充报纸版面、随意发挥,写着玩的东西,却让成千上万的人跟着着迷,引发了年轻人对文学、历史的兴趣,甚至形成了不少观察社会人物的模型,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创新。

我注意到最近网上的排名,评选中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鲁迅排在第一,而金庸居然超过巴金等排在第二位。尽管对于这种民间的活动,学校不参与也不作评价,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金庸个人及其作品,以其独特之处赢得了相当多人的肯定。

除了金庸之外,全校6个涉及人文社科的学院,外聘名家近10个,均是全国相关领域的顶尖人物和知名专家。他们受聘浙大之后,以学科带头人的身份指导或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前沿和创新性研究。学校还计划进一步吸收国内外人文学科方面的知名学者加盟浙大,以达到在教学和研究方面走向世界的目的。

人文研究领域运动员少,裁判员多

问:我们注意到您刚才特别提到了“创新精神”四个字。是否学校所提倡的,正是人文学科所缺乏的呢?

答:过去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弊病就在于创新不够。由于受“述而不作”

的传统方法影响,我国的文科研究将过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拘泥于考证、引阐,在故纸堆中做文章,津津乐道于引经据典。固然,古人能流传下来的东西,许多都反映在了人文社科中的经典里,但是,这种只回顾过去而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方式影响了人文社科的发展,人为地将其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圈子里。

目前,人文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误区:运动员少,裁判员多。搞学问就像是运动员,如今,文学界的怪现象是:写创新的人少,搞理论评论的人多。有一个笑话,说金庸因写武侠小说不能称得上是学者,但评论他的小说和写作的人,却都被称为学者。

突破禁区鼓励创新

问:历史的发展证明,在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过程中,人文学科在很多时候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精神应该如何表现呢?

浙大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人文社科对社会的影响力不亚于自然科学。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新问题,都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来研究并做出解释。因此,人文社科的主流只有密切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可能对推动一个时代起作用。

要体现创新精神,我个人认为全社会需要做的是: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唯实,求是,放手发展人文社科研究,进一步营造百花齐放的局面。二、鼓励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强重点、新兴研究领域和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领域研究,如民营经济、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三、向理工领域学习,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可度量的人文社科评估体系。

目前,对应理工领域设立的国家长江学者计划,浙大特别设立了求是特聘教授计划,专门用于从海外引进人文领域的杰出教授和学者。

此外,浙大还积极鼓励管理、经济、法律、外语、教育等人文学科开展学科交叉和融合, 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引进的国外儒学名家、哈佛大学燕京基金会的杜维明教授,将使浙大的人文学科在研究和教学中融会中外的经验和长处。引进的经济学家汪丁丁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北京大学等兼职的知名教授。目前他正在浙大开展打通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讨的尝试。此外,学校还打算在过往延聘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引进国际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的加盟会将世界一流的观念引入浙大,加快促进浙大人文社科迈向更高水准。

2003年8月22日第1版头条

站在西医外科手术前沿的中国人——记浙医二院外科研究所所长彭淑牖教授

本报记者叶辉 通讯员余宁宁

西医,多少年来一直是外国人的天下。

然而,有一个中国人却在西医外科领域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性难题:他发明了刮吸手术解剖法和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在世界外科领域“改变了外科手术方式”;他首创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解决了胰漏这一世界性难题……他在西医领域开辟出中国人的天地。

这位专家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和博士后导师彭淑牖教授。

改变外科手术方法

1988年某日,浙江省公安厅一患肝癌的特警被送到浙医二院,病情严重,须马上手术,外科主任彭淑牖走上手术台。

患者的腹腔打开了又马上被缝上——肝尾叶癌,这在世界外科领域属于手术禁区。

“眼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逝去,作为医生,我心里非常难受。”彭淑牖在回顾这一经历时仍感痛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为1000万,同年我国癌症发病人数200万人,死亡150万人,而因肝癌死亡的人高达4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