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实用运动处方
18669900000010

第10章 运动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1)

第一节 运动性疾病概述

一 运动性疾病的概念

运动性疾病(motility disease)一般是指健身运动、运动训练或比赛安排不当而造成人体内环境紊乱,所出现的一类疾病或综合征。

健身运动中常见运动性疾病有: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晕厥、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血尿、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运动性中暑、运动性低血糖症、运动性哮喘、运动性猝死等。

二 运动性疾病的特点

1.主要致病因素是运动过量。

2.病情一般随运动量增大而加重,表现大多与常见内科疾病相同。

3.减少或调整运动量一般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三 运动性疾病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减少或调整运动量、运动内容和方式常能消除症状和体征,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轻度过度训练的患者,经减少强度、暂停专项训练和比赛,常在短期内痊愈。

(二)对症治疗

主要采用的常用药有维生素、ATP、能量合剂、中药等。

四 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原则

1.让体育运动参加者了解科学安排运动量的重要性及运动量过大的危害性等有关知识。

2.做好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健康分组工作。

3.运用运动处方的制订原则指导体育教学和健身训练运动量的制订。

4.加强运动医务监督工作。

第二节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是指运动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体育运动参加者于剧烈运动中、后不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状况,多见于身体素质较差、训练水平较低的健身运动者。

一 病因与病理

1.体育运动参加者运动水平低下、生理状态不良、极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或饭后不久进行剧烈运动使胃酸分泌减少,胃肠功能降低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

2.运动应激可引起胃黏膜出血性糜烂、运动性应激性溃疡而出现运动后呕吐咖啡样物,潜血试验阳性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3.运动时血浆中胃动素(motilin)增加直接刺激肠的蠕动增强,引起腹泻甚至血样便和脐周绞痛。特别是在训练程度差的健身运动者中,肠缺血可能是腹泻、腹痛的主要因素。病理检查证实,小肠黏膜苍白、水肿,盲肠和升结肠浆膜上有小出血点。

二 征象

轻者在剧烈运动后很快发生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经1~4小时休息逐渐缓解;重者在运动后呕吐咖啡色物,潜血阳性(多有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有胃黏膜应激性糜烂)。

此外也可出现“运动员小跑(runner's trot)”症,即脐周绞痛、腹泻症状,腹部仅有脐周压痛、肠音亢进的体征。

三 治疗

健身运动员尤其是学生运动员发生胃肠道综合征,特别是发生胃出血后应暂停专项训练,休息观察,必要时服用止血药。恢复期饮食以清淡为主,对于腹泻严重者需补液以防脱水。若反复出血,则应做安静或运动后胃窥镜检查,以查明原因,给予治疗。

四 预防

1.运动前一餐进食量尤其是糖和脂肪量不宜过多。

2.安排好运动与进餐的间隔时间,一般进餐后2~2.5小时才能进行剧烈运动或参加比赛。

3.训练时准备活动要充分。

4.重视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节 晕厥

晕厥(syncope)是指由于脑部一时血液供应不足致脑部缺氧而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现象。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发生的晕厥,称为运动性晕厥。

一 病因与病理

(一)精神和心理状态不佳

晕厥常由受惊、恐怖等引起。例如赛前过分紧张,或见到别人出血,都可能引起晕厥。这是由于神经反射(交感舒血管神经发自大脑皮质运动区,下行到下丘脑和中脑换神经元,通过延髓腹侧部到脊髓侧角再换神经元,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血管,使之舒张)使血管紧张性降低(主要是骨骼肌血管)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二)体位性低血压

长时间站立或下蹲稍久后骤然起立,即可发生晕厥。这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所致。

健康人在体位突然改变时,通过植物神经影响,使外周小动脉收缩,静脉紧张度增加,心率加快,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等,使血压保持恒定。但如果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管收缩机能障碍,当突然直立时,血液因重力作用分布到下肢,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一时性脑缺血和缺氧。

(三)重力性休克

主要是运动员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所引起。多见于短跑、中跑运动以及自行车、滑雪、竞走等项目运动者。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下肢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扩张,循环血流较安静时增加了30倍,肌肉有节律地收缩促进血液的循环。当突然中止活动时,血液在下肢淤滞,循环血量骤然减少,此时,虽有心脏代偿性加速搏动,但搏血量很少,造成脑部缺血。

(四)胸内和肺内压增加

举重时,表现最为明显。其原因是举重时,憋气使劲,胸内压和肺内压大大增加,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减少,造成脑部缺血。

有资料指出,在举重过程中胸腔内压可达160~220mmHg (21.3~29.3kPa),妨碍了左心室充盈。因此,出现心排血量减少,血压可降至25~50mmHg(3.33~6.67kPa)。

(五)其他

如损伤后剧烈疼痛,低血糖、中暑、心脏节律紊乱或心脏病,腹腔太阳丛或颈动脉窦受打击等,亦可引起。

二 征象

发生运动性晕厥时,锻炼者突然失去知觉。发病前可感到全身软弱无力、头昏、眼前发黑、耳鸣、恶心、出虚汗和面色发白等。检查可见运动者意识丧失,心率和血压异常,呼吸增快或缓慢。一般经短时间休息,神志可迅速恢复。

其他原因引起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三 治疗

运动者平卧休息,头可稍低,以增加脑血流量。松解紧身衣服,头转向一侧,以免舌后堕堵塞气道。注意保暖,自小腿向大腿做重推摩。嗅以氨水、急救穴(人中、太冲、合谷、内关、涌泉等)点掐,有条件时应给氧并予25%~50%葡萄糖40~60毫升静脉推注。清醒后补给糖、盐水、维生素B 及维生素C等。神志不能迅速恢复者,应送医院处理。

四 预防

1.平时坚持体育锻炼,增加体质。

2.运动者经过系统的训练,心血管功能改善,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循环障碍。

3.疾跑后不要立即停止,应继续慢跑,并作深呼吸。

4.训练水平较差的运动者和青少年,憋气时间不宜过长。

第四节 运动性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数值,称为贫血(anemia)。贫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是一种征象,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在运动过程如果生理负担量过大,则可导致贫血,这种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sports anemia)。其类型多为缺铁性贫血,少数为溶血性贫血,个别为混合性贫血。从发生率来看,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小的运动者高于年龄大的,但前者发病较轻。

日本学者Yoshimura(1959)首次提出“运动性贫血”这一术语。在这之前,虽然不少学者报道了运动对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和血浆容积等影响的研究结果,但未引起医学界,尤其是运动医学界的重视。近30年来,对运动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发生(检出)率、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贫血的了解和认识。

20世纪70年代,国内运动员贫血的检出率为5%左右,女少年运动员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男少年运动员。80年代末,成人男运动员贫血检出率增加至13.9%,女运动员为33.3%,儿童少年运动员更高,男少年运动员达33.3%,女少年运动员达45.9%。

一 病因与病理

成熟的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新生与衰亡,两者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使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引起贫血。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血液运送氧的功能不足,以致全身各器官、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运动者的血红蛋白数值与运动者的训练状态有关。例如,长时间运动负荷后可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下降。其机理尚无定论,运动性贫血的病因病理也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

血红蛋白生成或红细胞合成减少或速度减慢可导致贫血的发生。血红蛋白需要足够量的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运动者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时,对蛋白质、铁等营养素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如果其营养素摄入量仅达到一般需要量,而未增加额外的补充量,则易出现原料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二)运动引起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运动时由于肌肉的极度收缩、挤压或牵伸造成相应部位微细血管的溶血或红细胞破坏增多。长跑和超长跑运动易造成足部毛细血管内的溶血,常表现为血红蛋白尿。运动中伴随湿度升高,血酸度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等,可引起红细胞膜滤过性和变形性改变等,加速网状内皮系统对红细胞的破坏,因此红细胞寿命缩短。这些变化是耐力运动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认为,运动时脾脏收缩,由脾释放的溶血卵磷脂能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红细胞膜的抵抗力因而减弱,加上运动时血流加速,红细胞与血管壁的猛烈撞击,容易引起红细胞的破裂,使红细胞新生与衰亡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三)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性贫血

一些耐力项目运动者经训练后可以引起血浆容量增加,血球压积值降低。

这一高血容量反应被视为机体对训练的适应性反应。通过血容量增加,剧烈运动时使心搏出量和最大心输出量增大,有利于对周围组织氧的运送和释放。

另外,血容量的增加和血球压积的适当下降可使血液黏稠度降低,从而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周围组织的血液灌注。由于血浆容量的增加与血红蛋白增加不成比例,即血浆容积的增加大于血红蛋白总量的增加,这样出现相对的血液稀释状态,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测试结果显示贫血。

二 征象

(一)临床症状与体征

贫血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产生的速度、贫血的原因和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患轻度贫血时,安静状态和中小运动量时不出现症状或症状不很明显,仅在大运动量训练时才出现某些症状。患中度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已影响到运氧能力,这时可出现心血管系统等因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出心悸、气促、头痛、头晕、失眠、反应能力降低等症状。女性可出现月经紊乱(稀少,周期缩短或经量过多)或闭经。主要体征在中、重度贫血可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心率加快,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较重者可出现肢体浮肿、心脏扩大等。

(二)诊断标准

评定贫血的最简易指标为血红蛋白(Hb)。国内外诊断运动员贫血的Hb标准为:

国外成人标准:女<12.0g/dl(120g/l),男<14.0g/dl(140g/l)。

国内成人标准:女<10.5g/dl(105g/l),男<12.0g/dl(120g/l)。

国内14岁以下儿童少年标准:男或女<12.0g/dl(120g/l)。

新近,国内对运动员也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贫血标准,即女<12.0g/dl(120g/l),男<13.0g/dl(130g/l)。

对于运动员,一些学者提出,任何低于国内的亚理想Hb值,就应考虑为运动性贫血。

国外的亚理想Hb 标准为:男<16.0g/dl(160g/l),女<14.0g/dl(140g/l)。

国内的标准(暂定)为:男<14.0g/dl(140g/l),女<12.0g/dl(120g/l)。

(三)鉴别诊断

在确诊运动性贫血前,必须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病理性贫血。在鉴别时,应由全面的详细的医学检查来作出判断。但有一点可作为诊断运动性贫血的参考依据。运动性贫血的特点是:如果明显减少或停止运动训练一段时间后(一个月),红血球和血红蛋白数值明显增加;如训练停止后,营养供应又较充足、完善,但并未见红血球和血红蛋白数值增加,或增加极少者,则应考虑为病理性贫血。

三 治疗

(一)合理安排运动训练

应减少运动量,必要时可停止正常运动。一般来说,当男性的血红蛋白在100~120g/l,女性在90~110g/l 时,可边治疗边运动,但运动时要减少强度,避免长跑等耐力性运动;而男性低于100g/l,女性低于90g/l 时,应停止大、中运动量运动,以治疗为主。

(二)饮食治疗

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采用含蛋白质、铁和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如猪肝、蛋黄、动物全血等。

(三)药物治疗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运动者中贫血常见的是心脾两虚和气虚型。可采用党参30克、红枣10枚、生地30克、地骨皮6克、白芍12克、乌梅5枚、鸡血藤30克、生地榆30克煎服。

西药可服用硫酸亚铁、富血铁等。

四 预防

1.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要环节是安排好运动量和训练强度,遵守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原则。

2.膳食要富于营养,运动者每天每千克体重应摄入蛋白质2克,必要时还可补充氨基酸和铁剂。克服偏食和吃零食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