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实用运动处方
18669900000011

第11章 运动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2)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使运动训练与进食之间有一定的休息间隔。

第五节 运动性血尿

健康人尿液中无红细胞,偶尔可见1~2个红细胞/高倍视野。在肉眼或显微镜下见到尿中有血或血细胞( >3个红细胞/高倍视野)者,称为血尿(hematuria)。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一过性的血尿,虽经详细检查仍找不到其他原因引起者,称为运动性血尿(exercise hematuria)。运动性血尿仅为运动后血尿的一部分。不少运动后血尿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因此,运动性血尿应定义为单纯由于剧烈运动引起的血尿。

一 病因与病理

运动性血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现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肾损伤

不少学者强调肾的损伤在运动性血尿发生中的影响。运动时肾脏受打击、挤压或牵扯都可造成肾组织或血管的微细损伤,从而引起肾出血,产生血尿。在拳击、三级跳远等运动者中出现的运动性血尿多属此类原因。

(二)膀胱损伤

在膀胱排空的情况下跑步,脚落地时的震动,使膀胱后壁与膀胱底部互相触碰,而致该部损伤,引起血尿。

Blacklock(1977)提出了男长跑运动员在跑程中因膀胱后壁受反复的撞击造成损伤而发生血尿的看法,并报道此时在膀胱镜上的典型所见。Fred(1977)报道,13名长跑者发生肉眼血尿,也认为这是由于膀胱颈部或后尿道受损伤导致外伤性出血所致。Siegel 等(1979)观察了50名马拉松运动员在跑前、跑后的尿液变化,发现这些运动员跑前的尿化验均正常,跑后9名(18%)运动员发生血尿,经48小时后血尿全部消失。Blacklock(1980)又报道健身跑可造成膀胱壁损伤引起血尿,并且提出血尿的出现与膀胱的充盈量有关。因而Blacklock提出在跑前或跑程中喝些啤酒起充盈和利尿作用可达到预防目的。显然,膀胱壁损伤的假说仅适用于发生运动性血尿的部分运动员身上。这一说法完全不适用于女性,因为女性的膀胱解剖关系与男性是完全不同的。

(三)肾静脉高压

运动员肾周围脂肪组织较少,长时间跑跳时,身体震动可使肾脏下垂,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角度变锐,使静脉血回流受阻,肾静脉压增高,从而导致红细胞渗出。

Bruce(1972)比较了长跑和长距离自行车选手运动后尿液检验的结果,发现长跑后的血尿发生率明显高于自行车运动后。经过研究,他提出了这是由于长跑运动员肾周围脂肪较少,在直位下连续长时间的蹬地动作,使肾脏的位置下移,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角度变锐,可发生两静脉交叉处的扭曲,引起肾静脉压增加,造成逆行性外漏,红细胞溢出,出现运动性血尿。这一理由可部分地解释为什么跑、跳运动者出现运动性血尿较多的现象。

(四)肾缺血

运动时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肾血管收缩,造成肾血流量减少,肾血管收缩,出现肾脏部位的缺血、缺氧和血管壁的营养障碍,以及红细胞外溢,形成运动性血尿。

Hoover,Cromie(1981)根据运动时肾血管阻力明显增加(比安静时增加5倍左右),内脏发生分流及围绕肾盏外膜黏膜下的螺旋状血管的钙化弯曲,认为在剧烈运动时可发生红细胞直接进入肾盏导致血尿。在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这些血管较直,故不易引起血尿。

二 征象

血尿是重要的临床症状。对每例血尿的运动者应作详细的问诊和检查,只有在详细检查后才考虑运动性血尿的诊断。不应把具有各种病理改变,而在运动后诱发或加重的血尿当作运动性血尿来处理。同时也不应把出现一过性运动性血尿者轻率地诊断为肾炎、肾结核等病,给运动者造成精神负担,甚至断送其运动生命。

(一)运动性血尿的临床特点

1.正在运动的健康人在运动后骤然出现血尿,其明显程度多数与负荷量大小有密切关系。

2.除血尿症状外,不伴随全身或局部特异性症状的体征。

3.男性多见,尤其以跑、跳和球类运动者多见。

4.各项肾功能检查、血液检查和X 线检查均正常。

5.绝大多数人(95%)的血尿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

6.血尿可在多年内反复出现,但预后一般良好。

(二)鉴别诊断

运动后出现血尿,除运动性血尿外,还有一些器质性疾病和外伤也可以引起,因此在诊断时应加以鉴别。

1.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血尿其血尿程度一般与运动量无明显关系,同时还有病变本身特有的一些征象。

肾小球肾炎:常有浮肿、尿少、血压高等征象,尿液检查除有红细胞外,还有蛋白和管型。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等,这些病都有血尿、脓尿和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液细菌培养阳性。其中肾盂肾炎和肾结核常有腰痛和发热。

泌尿系统结石:常有肾绞痛、尿频、尿急、尿量减少或尿中断现象,腹部X线光片或肾盂造影检查常可发现结石。

2.外伤性血尿

运动时腰部受到钝物打击或摔倒,造成肾脏挫伤,可以引起运动后血尿。

一般这类患者都有腰部受伤史和腰痛,诊断并不困难。但当外伤史不明显或间隔一段时间时,往往容易漏诊。

三 治疗

对运动后出现肉眼血尿者不论有无主诉均应暂时停止运动训练,进行必要的检查。对无特异性主诉的镜下血尿的运动者可采取边运动边检查的办法,尽快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对运动性血尿者,除合理调整和安排负荷量外,可试用一般止血药物。对伴有身体机能下降的运动者可试用ATP、维生素B12加细胞色素C等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中医中药以养血凉血、清热利湿为主。中药可采用当归、白芍、阿胶、生地、木通、栀子、丹皮、玄参、紫草、鲜茅根、小蓟、竹叶等,也可采用车前子加红糖治疗。

由于运动性血尿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药物治疗均为对症治疗或试验性治疗。必要时停止一段时间剧烈运动,血尿一般可消失,预后良好。

四 预防

1.负荷量和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骤然加大负荷量和训练强度。充分做好全身和腰部的准备活动。

2.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时的饮水制度,在剧烈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适当补充水分。

3.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防止感冒、中暑。

第六节 运动性腹痛

运动性腹痛是胃肠道主要症状之一。国内有人曾对543名运动者做过调查,其项目涉及田径、马拉松、篮球、排球、体操、自行车、射箭等。有腹痛者76名,约占14%,且主要发生在提高运动速度和强度时。

一 病因与病理

运动性腹痛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两类。

(一)生理性原因

1.肝脾郁血

肝脾郁血肿胀,增加了肝脾被膜的张力,使被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因而产生疼痛。肝痛出现在右季肋部,脾痛出现在左季肋部。疼痛性质为胀痛或牵扯性疼痛。

其原因是由于运动开始时的速度过快,内脏器官的功能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活动水平就加大了运动强度,心肌力量较差,心脏搏动相对不充分,影响了静脉血回心,下腔静脉压力上升,肝静脉回流受限,从而引起肝脾郁血肿胀。

此外,剧烈运动时,呼吸急促而表浅,造成胸内压上升,也会使下腔静脉和肝脾静脉回流障碍。

2.呼吸肌痉挛

人体主要呼吸肌是肋间肌和膈肌。运动中呼吸过于急促、表浅,使呼吸肌的收缩过于频繁,过分紧张,而发生痉挛,产生疼痛。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心肺功能不能满足肌肉工作的需要,致呼吸肌缺氧,加剧了疼痛的出现,其疼痛性质多锐痛,患者往往不敢做深呼吸,疼痛部位以季肋部多见。

3.胃肠痉挛

胃肠痉挛使胃壁和肠壁上的神经受到牵扯,产生腹痛。轻者钝痛或胀痛,重者发生阵发性绞痛。如:饭后过早参加运动,运动前吃得过饱,喝得过多,或空腹运动(胃酸或冷空气对胃的刺激)等,都可能引起胃痉挛,其疼痛部位往往在上腹部;运动前吃产气过多或难消化的食物(豆类、薯类等),腹部着凉或蛔虫刺激等,均可引起肠痉挛,其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围;宿便刺激也可引起肠痉挛,其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部。

(二)病理性原因

运动性腹痛也可因腹腔内、外疾患所致。

腹腔内疾患以肝炎、胆道疾病、消化道溃疡等多见,腹痛部位同病变部位一致。肝脏病变致腹痛一般认为与肝包膜受炎症刺激或牵扯,肝实质在充血或炎症时痛阈减低以及门静脉内压升高、血流郁滞有关。胆道疾患致腹痛则与胆道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以及炎症或出血的刺激有关。

腹腔外疾患以腹肌痉挛、腹直肌慢性损伤等较多见。

在运动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缺氧状态,代谢产物的刺激比安静时更易引起腹痛。

二 征象

(一)症状和特点

运动性腹痛的部位多数发生在右上腹部,呈钝痛或胀痛,有的还出现上腹部或下腹部疼痛。常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者感腹痛已较久,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多数人安静时不痛,运动时才痛。患腹痛时间最长者可持续6~7年。

2.疼痛程度与负荷量大小和运动强度成正比。一般活动量小,慢速度运动时疼痛不明显。随着负荷量的加大,运动速度的加快和运动强度的增大,疼痛才逐渐加剧。

3.有的运动者仅在比赛时出现疼痛,而平常运动时不明显。经减慢比赛速度,减小运动强度,做深呼吸或按压腹部后疼痛可减轻。

4.运动性腹痛多见于田径、马拉松跑、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等项目的运动者。除腹痛症状外,一般不伴随其他特异性症状。

5.一般用保肝药物无效。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运动性腹痛的运动者要慎重对待。首先要了解腹痛的性质、部位,腹痛的出现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并要区别是腹内还是腹外疾病引起的腹痛。为此必须做胸透、腹部超声波检查、肝功能化验和胆囊检查等。若这些检查均未见异常,则再进一步排除腹直肌损伤的可能。当各种病理可能性均已排除后,再分析运动性腹痛与运动有直接关系的生理性原因。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分析引起腹痛的可能原因。

三 治疗

1.对因腹内或腹外疾病所致的运动性腹痛,主要根据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药物、理疗、局部封闭等)。

2.运动中出现腹痛后,应减慢运动速度,加深呼吸,调整呼吸与运动的节奏。用手按压腹部常有助于疼痛的缓解。如无效,应停止运动,口服解痉药物,如阿托品、普鲁本锌、颠茄等。针刺或指压足三里、内关、大肠俞等穴。

四 预防

1.对仅在运动时加快速度后才出现腹痛的运动者,首先要加强全面身体素质的练习和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训练。实际观察表明,当运动者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不够时往往容易出现运动性腹痛。另外,当长跑、自行车运动者的技术状态不佳、战术采用不当,如跑或骑程中力量和速度分配不当,速度增加过快或过猛时,都容易出现运动性腹痛。

2.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包括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激烈运动前既不要吃得过饱,也不要在饥饿状态下参加训练和比赛;不要吃平时不常吃的食物;比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冬天参加长跑或自行车比赛时,不要在未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前就脱掉运动外套,等等。

3.训练和比赛时要调整好动作与呼吸的节奏,当训练或比赛时动作与呼吸节奏配合不好时,则容易发生运动性腹痛。

第七节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muscle cramps)俗名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为小腿的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肌和屈趾肌。

一 病因与病理

(一)寒冷刺激

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时,若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受到寒冷的突然刺激后,即可发生痉挛。例如,游泳时受到冷水刺激,冬季户外锻炼时受到冷空气刺激,都可引起肌肉痉挛。

(二)电解质丢失过多

运动者急性减轻体重,或者参加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特别是夏天,身体会大量排汗,导致大量电解质丢失,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可以发生肌肉痉挛。

这在举重、摔跤、长跑、足球、体操、篮球、击剑等运动中常能见到。

(三)肌肉连续收缩过快

在训练或比赛中,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地交替,因而引起痉挛。例如,自行车和短跑运动中,可以见到这种情况。

(四)疲劳

身体疲劳会影响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疲劳肌肉往往使血液循环和能量物质代谢有所降低,肌肉中会有大量的乳酸堆积,局部肌张力提高,阻滞血液的正常循环,引起肌肉痉挛。因而身体疲劳时,特别是局部肌肉疲劳状态下再进行剧烈运动或做突然紧张用力的动作,就容易引起肌肉痉挛。

二 征象

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痉挛肌肉所涉及的关节,伸屈功能有一定的障碍。

三 治疗

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即可使缓解。例如:腓肠肌痉挛时,可伸直膝关节,用力将足背屈;屈足肌和屈趾肌痉挛,用力将足和足趾背伸。牵引时用力宜缓,不可用暴力。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采用重力按压、揉捏、点穴(如委中、承山、涌泉、合谷)等手法,促使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