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当时,在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相当拮据、高校教师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下降的情况下,不少高校和教师开始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我国高教界1988年关于服务职能的大讨论中,南京大学校长曲钦岳指出:“大学的第三职能,指的是高校利用自己的人才、智能密集的优势,通过科技开发和其他有偿服务,直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遵循社会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但有益于教学和科研,而且可以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到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比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提法又前进了一步,把“促进现代化建设”与前两项任务并立,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要由教育、科技,拓展到“教育、科技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三大功能上。
(三)高等教育三大职能强化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自身实力的提升,也增强了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从人才培养情况来看,我国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扩招,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上升到2006年的22%,一举跨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高等教育的大扩招,加快了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步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的人才。
从科研发展情况来看,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高校科技人员与经费均获得了快速增长。高校科技实力的增强,体现在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得到加强,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十五”期间,全国大学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万篇。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3.5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万项。5年中,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0%;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
从社会服务情况来看,高校通过科技园区、校办企业、校企研发中心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服务;同时,高校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囊机构,积极介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美、德等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演进显然是滞后的,德国19世纪初期就确立的高等教育研究职能,在我国直到1985年才得以明确。美国20世纪初期确立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在我国直到1993年才得到响应。前者落后约200年,后者落后约100年。同时,我们也发现,西方国家从高等教育职能的二元阶段过渡到三元阶段花了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却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在这个角度上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优势。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职能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对高校来说,是源于外部的行政指令,而发达国家高校则是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反应。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演变分析
从高等教育的结构来看,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4.46万人,而这一年全国招收研究生36.48万人。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主体在于本专科层次,这里我们主要以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发展为线索作一讨论。
(一)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波动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按苏联模式改组大学系科、设置专业。院系调整加快了我国专门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改变了此前以文法科为主的学校和学科结构。通过增设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12个工业专门学院,以及建成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比较齐全的工科专业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
与本科教育相比,专科教育在当时未受到重视。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我国的专科学校要么升为大学或院校,要么降为中专,已经所剩无几。
当时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大量掌握高级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技师的任务应由中等技术学校及其附设特别班担负起来,“专修科应及早停办”。1952年专科生占高校学生数的31%,到1957年时只占10.8%。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科教育几起几落未能得到正常有序的发展。而且由于起初专科教育都是普通大学举办的,必然会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因而,专科毕业生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基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科教育快速发展,本专科并进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仍然处于劣势。1981年,全国本科在校生首次突破百万,但同一年专科在校生只有21.8万人,仅占本专科生总数的17.1%,而且科类结构也不合理,除了师专“一枝独秀”外,其他科类相当薄弱。
鉴于高等院校中专科学生较少,而各方面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中又急需补充专科毕业生,1983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的《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指出:“要在发展中逐步调整好高等教育内部的比例关系,多办一些专科”,“各类高等院校所增加的招生任务,特别是工科主要应招收专科学生”,“要根据需要尽可能再多招些学生,有条件的本科院校,要办些专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的结构,要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改变高等教育科类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加快财经、政法、管理等类薄弱系科和专业的发展,扶持新兴、边缘学科的成长。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状况。”
1991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我国高等专科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专科招生人数都超过了本科,1994年在校专科生已达128.17万人,占本专科生总数的46%。
(三)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独立学院产生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批职业技术学院纷纷成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发展速度仍然偏慢,到1998年全国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仅101所。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要逐步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院”。
从2002年起,我国普通专科和高职的招生数开始超过普通本科招生数;到2004年,我国普通专科院校达1047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72所。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最快并相对独立的部分。
与培养专科层次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相对应,社会对于加快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也表现出强烈的需求。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但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东部省份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学院,这就是本书后面要讨论的独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