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18

第18章 学科教研组在学科文化建设中的使命(3)

(三)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名师

一所大学的真正支撑是教授,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原清华著名校长梅贻琦先生就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一个优秀学科教研组的支撑是名师,我们说有名师的学科教研组才是优质的,没有名师的学科教研组是平庸的。因为名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者、创造者、有效实践者。

不少人会反驳说,我们的学科教研组没有什么名师,但我们的考试成绩也不错——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眼光。学科教育的力量并不是仅仅能从学生分数上体现出来的,就如同学生发展的潜力不能单单看分数一样。在现在的情况下,有的分数可能正是对学生创造力的销蚀换来的。因此,作为一个学科教研组其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不仅代表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水准、高度,也代表着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所以说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也是学科教研组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科带头人、名师,首先整个学科教研组要形成一种向上的氛围,“不想做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其次要发挥集体的合力——团队合作精神,对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基本素质较高的老师给以重点培养;第三解决好学科教研组整体推进与发挥个性特长的关系。作为一个学术群体,没有整体意识就会乱,没有个性就会死。学科教研组要把握好群体业务培养和老师个性特长发挥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整体上有提高,个体上有突破。第四做好帮助老师进行选点、结线、连面的工作,实施个人的教学新突破。选点即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一个教学知识点激励其深挖;结线即经过一段时间或一两年的探索再横向联系别人对同一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而达到对这一问题的开拓和深入。最后在对此问题由点到面的研究后,再涉猎有关的理论,而使自己的研究有依据,这样再联系整个学科要求进行教学往往便会在某一方面形成特色、成为专家。同学们称呼数学老师为“ × × 三角”、“ × ×函数”,称呼语文老师“ × × 古文”,这就说明在学科的某一方面已显示出教师的优异和特色,在此基础上,再拓宽知识的研究领域,成为名师就可期了。

当然这只是我们在培养名师方面的一种措施,名师的培养是艰难的,优秀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是艰巨的。但要想使学科教研组成为有特色并可持续发展的团队,这项工作非做好不可。

(四)推进适应新课改的重大学科教学改革

经验证明,一个群体的活力在于开拓,一个群体的跃进在于改革,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改革的意识、创新的理念,就建设不了一支过硬的学科教研队伍,就很难较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对不少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来说,它的特点基本上是微波不兴,也就是说只要制订好学科教研计划,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好教学、教研任务就行了。

而明确的学科使命意识、明确的学科发展的教学担当,强烈的创造、改革意识大多还不强。而要想构建一个优秀的学科教研组,进行学科理论的创建,学科教学的改革是必需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改变学科教研方式,其中心是变被动为主动,变个别参与为全体参与;改革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心是变灌输为启发,变独角为合作,变一言堂为对话;改革教研文化氛围,其中心是变唯唯诺诺为激辩,变封闭为开放,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其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最为重要。学科教研组的成员,如果都有较强的改革意识,明确的改革方向,坚定的改革行为,有效的改革方法,学科教研组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的崭新气象。

(五)组织课题研究,提高学科教研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课题研究是学科资源的综合调动,是提高学科教研组教师综合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课题研究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在各个层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少课题研究还存在大而不当和脱离实际的现象。不少地方还存在着课题申请时热情,课题研究时冷漠;积极为职称评定,消极做实践研究;需要时临时抱佛脚,做完则放一边等问题。

我们说学科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应基于学科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基于教师的个体经验和个性特征,引导学科成员反思自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课题研究解决问题。这种基于实践、根植教学、直面问题的研究应作为学科教研的指向。那些“玄”(学科教研被简单地定格于纯粹学理层面,认为学科教研就是深奥的问题、晦涩的术语、精准的数据,最后以大部头的形式出现,进而要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而“浮”(将学科教研的任务只集中于部分人员身上,不让大多数学科教师参与,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时冷冷清清)的研究都应坚决摒弃。学科课题研究是一项促进步的事业,在研究中通过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科成员的理论素养;通过知识的更新、变通,提高学科成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科成员的和谐及学科组的凝聚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科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应是在学科教师在教育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的状态下,积极地以自身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成员的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科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展开。因此,研究的理念应是问题即课题,工作即内容,对策即方法,成绩即成果,实现学科教研课题的通俗化,课题内容的个性化,课题研究的普及化。学科研究的课题要具有现实性、灵活性及可变通性,并且注意课题的小而专,这样才能形成自己学科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独特的风格,从而取得课题研究的丰硕成果,并借此提高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教学质量。

(六)构建学科教研文化,提高学科教研组的层次

学科教研组在“重心下移”的学校变革总体态势下,要想促进学科教研组得到真正的发展,并且使学科教研组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特别强大的组织,就必须构建学科教研组的文化,这是学科教研组最重要的使命。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如果说文化是维系社会存亡的命脉,同样学科教研组的文化是维系学科教研组整体发展的命脉。我们不少教研组之所以松散无为,之所以没有特色、没有风格、没有合力,关键是教研组缺少一种有效的文化基座,没有一种文化精神的照耀。没有文化建构的学科教研组,就不会有发展的逻辑起点,更不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学科教研组的整体跃进。雅斯贝斯在谈到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指出,一个人自身的现实与世界连成一体,他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成为他自己,这与该世界的清晰与丰富程度成正比。同样学科教研组的文化达成后,才能使学科教师能够在此精神氛围中成为他自己。这也就是笔者特别强调学科教研文化建构的原因。

在当前教育的“重心下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升的情况下,学校优质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是学校发展中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只有把学科教研组建设好,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科教学的任务,才能实现我们文化育人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