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10

第10章 句子中的词序安排不当(1)

词序,就是词语的排列顺序。词序,是汉语组词成句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词语的性质特点和汉语的语法规则把词语组织在一起,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形式、能够表达所需要的意思的句子。因此,汉语的词序非常重要。在少数情况下,词语的排列顺序可以改变,改变后,句子的意思没有什么变化,例如,“今天他来”,可以说成“他今天来”。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词序是不能变动的,顺序一变动,意思也跟着变了。例如,“花开了”和“开花了”,“他学习”和“学习他”,意思就不一样。因此,用词造句时,一定要按照汉语语法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把词语的位置安排得当,否则,就会出现语病,影响句子意思的正确表达。词序安排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主语的位置安排不当

例如:

(1)山西的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和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胜地。

(2)村子里的小孩、大人都参与到抢险救灾中来。

(3)要么有事,要么病了,他不然,准来参加联欢会。

上面例(1)中的主语部分,作者为了让人看得更明确,开头写明“山西的五台山”,可是后面的峨嵋山、九华山和普陀山,作者却不再这些山所在的省份。这样,从全句的结构看,好像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也在山西省。其实,峨嵋山是在四川省,九华山是在安徽省,而普陀山是在浙江省。造成这种误解就是因为“山西的五台山”在主语部分的位置安排不当。所以,应该把“山西的五台山”移到“普陀山”之后,并把“和”字移到“山西”的前边,改成:“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山西的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胜地”。这样就不至于造成误会了。例(2)中的“小孩、大人”并列作主语,按一般习惯,表人的名词并列,要讲究逻辑顺序,通常是以辈分的大小或职位的高低为序。这句中“小孩、大人”的排列顺序不符合通常习惯,应该把“小孩”和“大人”的位置对调一下。例(3)的主语“他”,位置安排不当,致使意思含混不清。“他”应该移到句首,改为“他要么有事,要么病了,不然,准来参加联欢会。”

二谓语的位置安排不当

例如:

(1)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他们有背着行李的,有拿着乐器的,还有扛着彩旗的,在校门口集合。

(2)有些中学生抽烟,是令人忧虑的,也是错误的。

(3)看台上的观众看到运动员入场,天空中飘着的彩球、彩带再也吸引不住他们了,都使劲地鼓掌。

上面例(1)中的谓语“集合”在句中的位置安排不当,给人的印象似乎只有“扛彩旗的”才在校门口“集合”。应该把“在校门口集合”移到主语“同学”后边,使谓语靠近主浯,才不至于产生误解。例(2)中的谓语是用表示递进关系的结构把“令人忧虑”和“错误”连接起来的,但谓语“令人忧虑”语意重,“错误”语意轻,应该是由轻而重,才合乎层层推进的顺序。所以“令人忧虑”和“错误”的位置安排颠倒了,应该对调一下才对。例(3)中的谓语位置安排得不当,跟主语的位置相隔太远。“看台上的观众看到运动员入场”,怎么样?下面的话还没说完,不应该在中间突然插进其它成分,应该把“都使劲地鼓掌”移到“入场”的后边,靠近主语,才不至于产生误解。

三宾语的位置安排不当

例如:

(1)面对危急的病人,医生深感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立即进行抢救。

(2)我市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前往参加老人体育协会运动会。

上面例(1)“深感……责任”,句意不明,它只说了医生深感“重大责任”,而没说“重大责任”如何,语意似乎未尽。一般说来,“感到”、“感觉”这类的动词的宾语多是动词、形容词或是主谓短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这一句的宾语是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所以,句意就不完整了。造成语意不完整的原因是词序排列不当。只要把“责任”移到“重大”之前,把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变成以形容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就可以了。例(2)中“前往”的宾语是“老人体育协会”,“参加”的宾语是“运动会”,两者的谓语和宾语应该紧挨着。由于句中的两个宾语位置安排不当。使谓语和宾语隔开了,造成句子不通。所以,应该把“老人体育协会”移到“前往”后面,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谓语“参加”和宾语“运动会”也靠近了,句子就通顺了。

四定语的位置安排不当

例如:

(1)他的错误已经不简单的是什么思想认识问题了。

(2)为了宣传秀子的先进事迹,报导组事先收集了许多她的生动材料。

(3)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上面例(1)中的定语“简单的”位置安排不当,它应是修饰“思想认识问题”的,却放到状语的位置上了。应该把“简单的”移到“什么”后边。例(2)中的“许多”是“生动材料”的定语,不能是“她”的定语,“她”是指代前面的“秀子”,“秀子”只有一个。所以,应把“许多”移到“生动材料”的前边。例(3)中句中主语中心词“妇女、老人和孩子”的前面有两个修饰语,“许多”表数量,“附近”是地点。表地点的定语应在表数量的定语之前应将“许多”放在“附近”之后。

五状语的位置安排不当

例如:

(1)他能说很流利的普通话。

(2)经过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之后,一线城市普遍的房价下降了。

(3)对如何搞好班级工作的问题,班主任征求了同学们广泛的意见。

上面例(1)状语“流利的”位置安排不当。普通话本身没有“流利”与“不流利”之分。流利不流利是指说普通话的人,他讲得流利不流利。所以,应该把“很流利的”移到动词谓语“说”的前边,句子的意思才清楚。例(2)中“普遍的觉悟”讲不通。“普遍的”应是“提高”的状语,句中把它放到定语的位置上去了,应该把“普遍的”移到“提高”的前边。例(3)中的“广泛的”是修饰动词谓语“征求”的,说明不是只征求个别同学的意见。由于状语的位置安排不当,造成句子不通。应该把“广泛”移到“征求”的前边。

六补语的位置安排不当

例如:

(1)我家乡的星星湖美丽得很引人入胜。

(2)今天下雨,我上学没带伞,衣裤都湿了个透。

(3)我的一个外国朋友两年学了汉语。

上面例(1)中的“引人人胜”,是“引人进入佳境”的意思,“美丽得很引人人胜”,讲不通。应该调整一下词序,把补语“引人入胜”移动“美丽”的前边,再加个逗号,改成:“我家乡的星星湖引人入胜,美丽得很。”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因为秀丽的风景是可以引人人胜的,“很”也可以作为“美丽”的补语,说明美丽的程度。例(2)中“透”是补语,表示程度,应该同谓语紧连,中间不能再插入其他成分,所以应该把“透”移到“湿”的后边,删去“个”。例(3)中,不应该把补语“两年”,放在“学了汉语”之后,应该把“两年”移到“汉语”的后面。

思考与练习(六)

一、请修改下面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

1.同学们在讨论这篇小说的艺术特点的时候,走进教室来,薛老师跟他们一起讨论。

2.他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分别由去年的七十分和七十五分,今年提高到八十分和八十五分。

3.站在塔的最高层,我清楚地远处的梦山看见了。

4.全体初中二年级的同学都参观了教具展览。

5.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充分作用。

6.我去四五趟过了,他都不在家。

二、在下面错误的句子后面括号里画“×”,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括号里画“√”。

(a)山东莱阳的梨,新疆的哈密瓜、葡萄,四川的桔子等,很受顾客的欢迎。()

(b)山东、新疆的梨、哈密瓜、葡萄,四川的桔子等,很受顾客的欢迎。()

(a)我们必须维护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b)我们必须维护学校和班级的荣誉。()

(a)我们要团结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的同学。()

(b)我们要团结跟自己“合不来”、自己“看不惯”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