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11

第11章 句子中的词序安排不当(2)

(a)历史博物馆最近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b)历史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句子结构混乱

“结构”,指的是句子里各个成分的配合关系。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我们必须运用各种句子结构方式,把有关的语言材料加以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如果句子里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不符合语法规则,就会造成句子结构的昆乱。句子的结构一混乱,语意就表达不清楚,容易产生歧义。

句子结构混乱,主要表现在两种格式杂糅、句中更换主语、层次不清等方面。

一两种格式杂糅

不同意思、不同结构的句子,杂凑揉合在一起,组成一句话,其中结构关系混乱,句意不清,这就是格式杂糅。两种不同的格式混用,必然会造成结构混乱的毛病。例如:

1.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2.对于开除史宁同学这个问题上,我曾表示过不同的看法。

3.只因为在班会上他受到同学们的批评和会后老师的教育帮助,使他承认了错误。

上面例(1)的毛病是两种格式杂糅。它把“受……等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句式掺和在同一句子里了。修改时,可任意去掉其中的一处。例(2)中“对于……问题”是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表示对什么问题,我曾表示过不同看法,但“对于”后面不能再用“上”;“在……上”是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也可以表示在什么问题上,我曾表示过什么看法,但“在……上”是个固定结构。这一句把“对于……”和“在……上”两种格式杂糅在一起了。所以,这一句要么说“对于开除史宁同学这个问题,我……”,删去“上”,要么说“在开除史宁同学这个问题上,我……”,把“对于”改为“在”,取一种句式,句子就通顺了。例(3)从意思上看,应该是这样几个句子:只因为他在班上受到同学们的批评,而且在会后又得到老师的教育帮助,同学们的批评和老师的教育帮助,使他承认了错误。可是作者把几个不同的句子拼凑在一起,既反映不出因果关系,也反映不出兼语关系。内部结构关系混乱,句子也不通。根据上面的分析,可采取一种句式,改为:“在班会上,他受到同学们的批评,会后,又得到老师的教育帮助,最后终于承认了错误。”

二句中更换主语

句中更换主语,是指复句中的分句中途改变了陈述对象,使原来的主语不能跟谓语搭配,从而造成结构混乱,语意不通。例如:

(1)杨华同学工作积极,使她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2)我们有责任向老师反映情况,而且都是属实的。

(3)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

上面例(1)中的主语原来是“杨华”,由于误用了“使”字,造成句子结构不清楚,应该删去“使”。使(2)中的主语是“我们”,“我们”可以反映情况,但“我们”“都是属实的”,这话不通。原因就在于第二分句中途改变了陈述对象,使原来的主语不能跟谓语搭配,应该在“而且”后面改为“有责任反映属实的情况”。这样,主语“我们”就能一贯到底了。例(3)中“任意偷窃电缆厂大量物资”的主语是“少数目无法纪的人”,而“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主语应是“电缆厂”,中途更换了主语,因而造句子结构混乱,应在“损失”前加“使电缆厂”。

在运用长句时,第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去说第二句,前半部用了一种句式,后半部又换用另一种句式,把两种不同的说法杂糅在一起,也会发生句中原来的主语不能跟谓语搭配的现象。例如:

(4)我家门前种的那棵杨树已经长大了,我们很喜欢它,就像一个伟岸的男子汉。

上面例(4)共有三句话:第一分句的主语是“杨树”,第二分句陈述对象由“杨树”暗中换为“我”,第三分句又转回来描述“杨树”。由于中途更换了主语,使句子结构混乱不清了,应该把第二分句抽出来,放到最后说。改成:“我家门前种的那棵杨树已经长大了,就像一个伟岸的男子汉,我很喜欢它。”这样,把这个长句改为因果复句,句子结构清楚,句意也就明确了。

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主动句式,也可以用被动句式,如“我打碎了茶杯”和“茶杯被我打碎了”,前者用的主动句式表达,以主动者(我)为陈述对象;后者用的被动句式表达,以被动者(茶杯)为陈述对象。如果主动式和被动式混合使用,同一个陈述对象既是主动者(施事者)又是被动者(受事者),就会使原来的主语不能跟谓语搭配,造成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例如:

(5)他把我带到家里,受到热情的款待。

上面例(5)的第一个分句里“他”是施事者,“我”是受事者,在第二个分句里,省略了主语,按原句结构,主语应是承前省略的“他”,但跟“受到热情的款待”是矛盾的,受到欢迎的是“我”而不是“他”,这样一来,“我”又成了“施事者”。所以,全句结构不清。可以有两种改法:一是采用主动句式表述,那么,就应该改为:“他把我带到家里,热情地款待我。”另一种办法是采用被动句式表达,那么,就应改为:“我被他带到家里,受到热情的款待。”

三层次不清

层次,指的是文意的条理。一句话最好只说一层意思;把几层意思放在一句话里说,容易纠缠不清。

层次不清,是指分句和分句的先后次序排列不当、中间脱节或意义失连。层次不清也会造成结构混乱。例如:

(1)我们单位的老领导是位老干部,听过老一辈中央首长的报告,见过许多首长,抗战时期在延安学习过。

(2)真把校长忙坏了,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的人,因为展览会今天开幕,电话铃也老响个不停。

(3)学校隔壁是卖音像的商店,整天播放歌曲,现在又播放了。

(4)小春眼睛近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周老师给她讲了防治近视眼的重要性,并劝她早日到眼科医院去诊治。

上面例(1)是个并列复句。并列复句的几个分句说明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者分别说出有关的几件事,但叙述要有顺序,符合事理。这例先说听过老一辈中央首长的报告,见过许多首长,以最后一句才说他在“抗战时期在延安学习过”,分句与分句的先后顺序排列不当,应该调整一下,改为:我们单位的老领导是位老干部,抗战时期在延安学习过,听过老一辈中央首长的报告,见过许多首长。”例(2)是个因果复句。因果复句,可以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也可以先说结果,后补叙原因。但是,不论先说原因或是先说结果,都应该把原因和结果说清楚。这一句由于分句顺序排列不对,一会儿说结果,一会儿说原因,使原因和结果搅在一起,造成层次不清,结构混乱,应该调整一下分句的排列顺序,改为:“因为展览会今天开幕,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的人,电话铃也老响个不停,真把校长忙坏了。”例(3)的三个分句,语意不连贯,中间脱节,令人费解。卖音像的商店既然整天播放歌曲,说明从早到晚一直在播放,没有中断过,可是接着又说:“现在又播放了。”前后矛盾,应该在“商店整天播放歌曲”后面补上一句:“刚刚稍停片刻”,前后语意才能连贯起来。例(4)的四句语,意义失连,也使人看不明白。刚说完小春眼睛近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中间突然插进一句“周老师给她讲了防治近视眼的重要性”,使第一、二分句与第四分句在意义上失去联系,造成层次不清,结构混乱。可把第三句改为:“周老师给她调整了座位”。这样,这句变成因果复句,就能正确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了。

思考与练习(七)

请修改下面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

1.我们是生长在今天社会里的青年是幸福的。

2.听了英模报告团的报告,对我教育很大。

3.你不肯告诉我这件事,却被他知道了。

4.为了演出成功,大家积极排练,排练是很辛苦的。

5.我虽然下决心要学好功课,但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和同学们也经常帮助我。

6.青年人要学习,要工作,如果学校对青年人的身体不重视,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