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09

第9章 造句方面的错误(2)

(3)为精简字数,这篇作文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上面例(1)中的“徐徐”和“缓慢”意思重复,可删去一个。例(2)中的“发自内心”和“由衷”意思相同,可删去“发自内心地”。例(3)中“略加”与“一些”意思重复,可去掉状语“略加”。

六补语多余

例如:

(1)听到我被重点高中录取的消息,我激动得眼里流出了眼泪。

(2)今天,新落成的阶梯教室里坐满了一教室人。

(3)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非常清洁。

上面例(1)的“眼里”一词多余,眼泪自然是从眼里流出的,应该删去“眼里”。例(2)中“满”和“一教室”重复,应删去其中的一个。例(3)中“干干净净”和“非常清洁”意思重复,应该删去一个。

思考与练习(四)

一、请修改下面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

1.大家应该爱护公物,不要在课桌上、墙壁上乱涂乱抹,大家应该在放学后关好窗户,不要在教室里踢球。

2.刘子博正在进行学习,你别去打扰他。

3.他决心把一切献身给人民的教育事业。

4.刘刚是他妈妈惟一的一个男孩子。

5.对这个问题,他的态度十分非常地明朗,决不含糊。

6.老师把这个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透彻又易懂。

二、下面每组句子中,哪一句是错的,请挑出来。

A.他的象棋水平已超过班里所有的一切人。

B.他的象棋水平已超过班里所有的人。

A.这是一次经过充分准备的很成功的演出。

B.这是一次经过充分准备的很成功的一次演出。

A.校长亲自给初二(1)班授予一面流动红旗。

B.校长亲自授予初二(1)班一面流动红旗。

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句子,既要求具备应有的成分,又要求各成分之间搭配得当。这样,句子才会通顺,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清楚。如果相关的成分之间搭配不当,不合乎汉语使用的习惯,就会出现语病。

一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主语和谓语要互相配合,否则,句子就会出现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主谓搭配不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谓语所陈述的动态不是主语所能具有的,或是谓语所陈述的特性不符合主语的情况。例如:

(1)寒冬呼呼的风声在猛烈地刮着。

(2)他看到建筑工地上的十几辆挖掘机在工人指挥下挖土。

(3)解放路游泳池现在已对外活动。

上面例(1)主语“风声”与谓语“刮着”不搭配。能“刮着”的是“风”,而不是“风声”,谓语所陈述的动态不是主语所能具有的。应把“风声”改为“风”。例(2)中的“挖掘机”不会在人的“指挥”下工作,应将“指挥”改为“操纵”。例(3)的主语“游泳池”跟谓语“活动”不能搭配,“活动”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游泳池”不会主动采取什么行动,应该把“活动”改为“开放”。

2.谓语“是”前后的词语在意义上不搭配。例如:

(1)他的籍贯是山西省太原市人。

(2)拥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是关系到我们球队能不能赢得比赛的问题。

(3)刘翔乐观向上的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上面例(1)的主语是“籍贯”,“籍贯”指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可是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后边却成了“山西省太原市人”。“人”和“籍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发生类属关系,不能搭配。有两种改法:一是删去“人”,让“山西省太原市”跟判断词“是”同作“籍贯”的谓语;二是删去“的籍贯”,让“是山西省太原市人”作“他”的谓语。这样,谓语“是”前后的词语在意义上就能搭配了。例(2)中的主语“拥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说法肯定,是一面性的;“是”后面“能不能赢得……”,说法不肯定,是两面性的。这样,“是”字前后两部分不搭配,改法有二:一是在“保持”前边加上“能不能”,使“是”的前后两部分都采用不肯定说法;二是删去这例中的“能不能”,使“是”的前后两部分都采用肯定说法。例(3)判断动词“是”的主语是“精神”宾语是“榜样”,“精神”和“榜样”不搭配,可将“是”后面的句子改为“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3.主语或谓语是并列关系的短语,或者主语和谓语都是并列关系的短语,由于只注意了并列关系短语中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造成主谓不能完全搭配。例如:

(1)今年春节,太原市100多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2)我校自拟的《语文复习提纲》和外地的参考资料,正准备打印和翻印。

上面例(1)的主语是“消防车”和“消防官兵”,谓语是“放弃休假”和“坚守”,“消防车”同“放弃休假”“坚守”不搭配。例(2)的主语是个并列关系的短语,谓语也是个并列关系的短语,但是,主语“语文复习提纲”和“参考资料”能跟谓语“打印”搭配,而“翻印”只能跟“参考资料”搭配。应该把这句话分成两句来说。改为:“我校自拟的《语文复习提纲》正准备打印,外地的参考资料正准备

翻印。”

二谓宾搭配不当

宾语是谓语之后的连带成分,它表示谓语所支配的对象。动词谓语必须能够支配宾语,宾语必须能够接受动词谓语的支配。谓宾关系才能成立。如果破坏这一最基本的关系,就会出现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常见的谓宾搭配不当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谓语用词不当。例如:

(1)老师经常征求我们对教学的反映。

(2)《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上面例(1)中的“征求”跟宾语“反映”不能搭配。可以说“征求意见”,“征求看法”,不能说“征求反映”,应该把“征求”改为“听取”,或把“反映”改为“意见”。例(2)中的谓语“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搭配,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2.谓语或宾语是并列关系的短语,或者谓语和宾语都是并列关系的短语,由于只注意了并列关系短语中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造成谓宾不能完全搭配。例如:

(1)为了预防疾病,大家都应该讲究和坚持卫生。

(2)我们要团结和帮助后进同学和积极分子。

上面例(1)是两个动词组成的并列关系短语作谓短,共同支配一个宾语“卫生”。“讲究卫生”是进得通的,说“坚持”“卫生”就不通了。应该删去“和坚持”,或者把“坚持”改为“保持”。例(2)中的谓语是“团结和帮助”,宾语是“后进同学和积极分子”。“团结和帮助”“后进同学”,谓宾可以搭配,可是,“团结和帮助”“积极分子”就不合情理。“积极分子”是同学中能起带头作用的人,他们跟主语“我们”一样,都要团结和帮助后进同学,所以,不能把他们跟“后进同学”并列作为宾语,应该删去“和积极分子”几个字。

三附加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一般说来,一个句子有了主语、谓语和宾语,就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有时,为了把话说得更具体、形象,人们在句子的基本成分外,加上一连带成分,如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充成分(补语)。这些成分都叫“附加成分”,也叫“附加语”。被附加语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的词语叫“中心词”,定语和状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称为“前附加语”。补语放在中心词后边,称为“后附加语”。

附加语同中心词之间,必须注意语意和习惯上是否能够互相配合。描写一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时,必须注意这种事物是否具有这样的性质,是否处于这种状态。也就是说,用定语或状语来修饰、限制中心词时,要注意定语或状语是否能跟中心词搭配。如果搭配不当,就会出现语病。同样,用补语来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数量、性状的程度等,也要注意补充成分跟作为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是否能够搭配。如果搭配不当,也会出现语病。例如:

(1)看到欧老师那张带着笑容而又慈悲的面孔,我就会想起我的妈妈。

(2)早晨五六点钟,广场上已聚集了数百名唱“红歌”的人群。

(3)对目前的考试制度,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4)工厂的李师傅认真而精致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5)他的这篇作文已经修改了好几下。

(6)这篇小说写得概念,缺乏生活气息。

上面例(1)中的定语“慈悲”不能跟“面孔”搭配。“慈悲”是“慈善和怜悯”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感情状态。“慈祥”一般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所以,句中的“慈悲”应该改为“慈祥”。例(2)中的“人群”是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用“数百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改为“人”。例(3)中用“激烈”来修饰“讨论”,在意义上不能搭配。“激烈”,指动作、言论等剧烈,如“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商讨。所以,应该把“激烈”改为“热烈”。例(4)中“认真而精致”作动词“解决”的状语,“认真”可以修饰“解决”,“精致”则不能修饰“解决”。“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可把“精致”改为“细致”。例(5)中,用“好几下’’来说明“修改”的次数,用得不当。“下”是动量词,虽然可以表示次数,但只能跟“打”、“敲”等动词搭配,应该把“下”改为“次”或“遍”。例(6)中的“写得概念”,一般不这么说,补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补语,“概念”是个名词,不能作“写”的补语。应该把“概念”改为“概念化”。

思考与练习(五)

一、请修改下面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

1.这种电冰箱的质量很结实。

2.山西省煤的蕴藏量是我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3.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4.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各种开支和浪费。

5.他虽然学习很好,但是从来不向别人夸口他的学习成绩。

6.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并发扬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7.他是一个强大的人,任何困难都吓不倒他,这里我讲一次他攻克难关的事情。

8.一阵雷声响过后,大雨滔滔地下起来了。

9.大雁飞翔一阵休息一程地前进。

二、请按要求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不同的句子成分,注意各成分之间要搭配得当。

1.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来,________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填主语)

2.某电厂发的电,除了________全省________外,还向邻近的省________。(填动词谓语)

3.学校领导成员分别深入各学科教研组,虚心听取教师对教学改革的________。(填宾语)

4.我省的一些老诗人最近又创作了许多________的诗歌。(填定语)

5.我们应该________团结跟自己“合不来”的同学。(填状语)

6.在改革的大潮中,群众的觉悟提高得________呀!(填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