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12

第12章 修辞格的误用(1)

比喻不贴切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我们不但要学会准确地用词,正确地造句,而且还要掌握根据意境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由于不同的文体的语言表达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修辞学家便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种。以“明确、通畅、平匀、隐密”为标准的,是消极修辞。消极修辞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各种句式的选择。以“使所说所写呈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为标准的,是积极修辞。积极修辞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修辞格(修辞方式)。

同学们在平时说话和作文中经常使用不同的修辞方式。由于对某些修辞格的特点、作用了解得不十分清楚,或是不从文章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刻意去追求句子的形象、生动,结果错用了修辞格,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下面把同学们在运用修辞格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分别作些分析。

比喻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打比方”是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格。它是用熟悉的事物说明陌生的事物,或是用具体的事物描写比较抽象的事物,把事物说得更通俗、生动、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产生联想,加深印象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比喻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被说明的事物,叫“本体”;二是用来说明的事物,叫“喻体”;三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叫“喻词”,如“像”、“如”、“似”、“仿佛”、“犹如”、“像……似的(一般)”等。

凭着这三种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甲像乙)、隐喻(暗喻,甲是乙)、借喻(甲代乙)三类。如果对比喻的要求不清楚,就会运用不恰当。例如:

(1)乐乐的长相非常像他爸爸。

(2)我仿佛又看见三十多年前腊梅那双红肿的手。

(3)他聚精会神地看书,就像狮子在追捕猎物一般。

(4)他写的字犹如蛟龙入海,猛虎下山。

(5)女人像鲜花。

(6)那位老奶奶上街时丢失了小孙子,坐在路旁嚎啕大哭,就像一只野兽受伤后在哀鸣一样。

上面例(1)犯的毛病是:本体和喻体是同类事物。“乐乐”是一个孩子,是人,他爸爸也是人,把这个“人”比作那个“人”,不是比喻,也不能唤起人们新的想象,没有比喻的价值。例(2)虽然用了“仿佛”,但这句是单纯的想象。单纯的想象不是比喻句。例(3)中的比喻用得不当。“聚精会神地看书”是一种静态,而狮子追捕猎物是一种动态,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本体和喻体有其相似点,人们才能加以想象,领会所比的意思。这一句没有相似之处,无法让人领会所比的意思。例(4)的比喻,不浅显。运用比喻应该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事物,用浅显、通俗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事物,这样,才能使人容易理解。这句用蛟龙人海”、“猛虎下山”比喻他写的“字”,反而使人捉摸不到作者所比的意思。“蛟龙入海”究竟是什么样子?“猛虎下山”又是什么样子?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样,喻体不浅显,反而把人搞糊涂了,达不到比喻的目的。例(5)中把“女人”比作“鲜花”,太陈旧,不新鲜。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一句名言: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因为老调重弹,不能唤起读者美好的想象。例(6)中本体和喻体的褒贬、美丑不一致,所以比喻失当。老奶奶上街时丢失了小孙子,坐在路旁嚎啕大哭,这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事,怎么能比作野兽哀鸣呢?即使人们听到野兽哀鸣,也不会同情它。因此,这句比喻不妥。

用好比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相比,就不是比喻,因而起不到比喻的作用。

第二,本体和喻体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若无相似点或相似点有多处,都无法让人领会所比的意思。

第三,本体和喻体的褒贬、美丑要一致,否则就是比喻失当。

第四,比喻要贴切、具体、浅显、力求新鲜。否则,便不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甚至让人产生误解,收不到比喻的效果。

借代不明确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另外一种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称代它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中被替代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按照借体和本体的关系,借代方式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第一,用人或事物的特征去替代本体的名称。如“‘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用人物的形象特征“花白胡子”替代具有这种特征的人。

第二,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替代本体名称。如“中国人民中间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这是用“诸葛亮’来替代那些有才智有谋略的人。

第三,用具体的事物或数量替代有关的抽象的名称。如“那边还是硝烟未尽,很不太平。”——用“硝烟”替代战争。又如“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用“不过四五家门面”替代“距离很近”。

第四,用事物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来替代事物的全部。如“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财物的部分“针线”替代“财物”。

第五,用事物的结果来替代事情的原因。如“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用“腋下出汗”替代“困窘着急”。借代还不止上面几种方式,以上几种只是比较常用的。如果事物本身不包含相关性,就没有构成借代的基础。如聚借代不明,就会产生歧义,使人误解。例如:

(1)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看不见太阳。

(2)小光很聪明,头又大,同学们给他一个爱称:“大头宝”。一天,几个同学提出一些问题去问大头宝小光,结果都难不住小光这个大头宝。

(3)现在都数码时代了,可爸爸仍在用他那部“咔嚓”。

上面例(1)是误把借喻当借代了。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有相似性。句中“太阳”能发光,给人以光明,“看不见太阳”就是说,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不见天日的黑暗社会中。但是,借代的本性和借体必须具有相关性,“太阳”跟社会的黑暗或光明没有必然关系,所以,这一句不是运用借代的手法。区分是借喻还是借代的办法:借喻可以改用明喻的形式,补出本体,如这句可改成明喻:“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看不到光明就像看不见太阳一样”。而借代不能改成明喻的形式,补不出本体。例(2)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本体,这是可以的,但句中出现借体“大头宝”的同时,又出现本体“小光”,这样,就不符合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这一规定了。句中出现“小光”的名字三次,后两处“小光”应该删去。例(3)的借体“咔嚓”,孤立起来看,不容易被理解,究竟替代什么呢?这样,就需要在上下文有明确的交代。揣测作者的原意,大概是指照相机,如果是这样,就应该在例句中间加上一句“人们都在使用数码相机”。

运用借代,可给读者以生动的印象,引起人们的想象。但是,运用时,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借体和本体不仅要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借体要有代表性,足以代表本体,显示出本体的特点。如果不是一说就清楚,则需要在上下文作个交代。如“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磨刀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倘若上文不说“蒋介石总是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后面就直接说“磨刀”,读者是领会不到“磨刀”代替“准备战争”的。第二,借体要明确,使人一看就明白借体所代替的事物,不能让读者还要花一番心思去揣测,令人费解,更不能让读者误解,产生歧义。

比拟不确切

比拟是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式。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或把无生物当作生物来写;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运用比拟,能形象地描述事物,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但是,如果比拟不确切,就会不伦不类,让人不可理解。例如:

(1)夏天的夜晚,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稻田的青蛙高声地唱着歌,微风在呜呜地哭泣。

(2)萤火虫在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盏小灯笼,把野地照得亮堂堂的。

(3)小偷偷了一位老大爷的钱包,被周围的人发现了,人们喊:“抓住他!”他还张牙舞瓜,直扑小胡同奔去。

(4)一年来,我的语文成绩提高很快,爸爸表扬我说:“你的翅膀长硬了!了不起了!”

上面例(1)中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稻田的青蛙高声地唱着歌,都是渲染一种欢快的气氛,可是最后一句“微风在呜呜地哭泣”,跟前两句的环境气氛不相协调,可把“微风在呜呜地哭泣”一句改为“微风在轻轻地低吟”。这样,一个有色、有声、美丽的夏夜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例(2)中的把“野地照得亮堂堂的”一句,不符合被拟事物本身的特点。萤火虫的亮光是微弱的,即使有许多萤火虫,也不可能把野地照得亮堂堂的,所以,这一句应该改为“照看着这里的花草”。例(3)中的“张牙舞爪”用得不当。小偷偷了别人的钱包被人发现了。他不可能“张牙舞爪”地耍威风,也不能说他还勇猛地“直扑小胡同奔去”,这两句可改为:“他只好夹着尾巴从小胡同逃跑了。”例(4)的“翅膀长硬了”,不符合语言习惯。一般说来,这一比拟带有贬义,多用在批评的话里,指小孩长大了,不听长辈的劝告。加上后一句:“了不起了!”显然是批评、指责的意思,哪有表扬的味道呢!可是句中明显地又是爸爸表扬我的成绩提高很快,所以,最后两句应该改为:“我的小鹰长大了,飞得高了。”

比拟跟比喻、借代容易混淆,运用比拟时,一定要区别清楚:比喻要求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有相似之处;借代要求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关系;比拟主要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不一定非要相似或相关不可。比喻重点在“喻”,借代重点在“代”,而比拟则是一种移情寄意的手法,它直接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描写。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环境,比拟既要合乎被拟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合乎人物当时的心情,在感情色彩上,要注意分清褒贬。

夸张无节制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目的是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更深刻的印象。

夸张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种:直接夸张就是不借助于其他修辞方式,直接夸大或缩小事实。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方式来夸大或缩小事实。如“打谷场上,到处堆着像小山一样的庄稼秸子和金光闪闪的包米穗子。”这是用比喻的手法夸张,以突出显示秋天大丰收的景象。又如“一座粮山高万丈,白云缠在山腰上,太阳累得汗直趟,半天爬不上山岗。”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来突出收获的粮食很多。

运用夸张时,首先必须有生活依据,合乎情理。如果不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不着边际地夸大其辞,就会给人以吹牛、说瞎话之感。其次,运用夸张,必须使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艺术上的夸张,而不致误认为是写实。如果是夸大却让人误以为是写实。就达不到夸张的目的了。由于同学们在运j用夸张时,忽视了应该注意的事项,反而起不到启发人们想象和渲染事物特征的作用。例如:

(1)去年冬天,我跟妈妈到福建厦门去看爸爸,到达的第二天,下了一场雪,马路上好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

(2)爸爸太累了,一躺下就打鼾,那声音可以摇撼三山五岳,使海水也掀起五尺浪。

(3)你写的字太小了,我用显微镜也看不清楚。

(4)今天老题批评张小航不说老实话,小航还跟老师顶嘴,把老师气得头疼、直翻白眼。

上面例(1)背离生活的真实,厦门市三面环海,冬天一般不下雪,即使去年天气反常,下了雪,也绝不会像北方下的雪那么大,厚达几寸,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夸张不得当,反而失去了真实感。例(2)夸张不真实,不准确。用“鼾声如雷”来描述鼾声之大,已是夸张了,鼾声根本不可能像打雷那样,可以使大面积范围内的人都听到,但人们看了,不仅不觉得失真,反而可以联想到鼾声大得影响他人休息的情景。说鼾声可以摇撼三山五岳,使海水也掀起五尺浪”,夸大无节,就反而失真,起不到夸大的作用了。例(3)的夸张也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用的光学仪器,常用的显微镜可以放大几百倍到三千倍左右,怎么可能还看不清一个人写的字呢?这也是夸大无节。把“显微镜”改为“放大镜”就要以了。例(4)起不到夸张的作用。作者意在夸大,却让人误以为写实。因为学生跟老师顶嘴,常有把老师气得头疼、直翻白眼的事,所以,这例究竟是写实还是夸张,让人难以确定。可以把“气得头疼、直翻白眼”一句改为:“气得七窍冒烟”或“气死了”。这才是明显的夸张,因为谁也不会认为真的气死了人,也不可能气得七窍冒烟。

对偶不对称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词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